9月1日至7日,以“生命科学的新纪元”为主题,生物生态学学科周正式拉开帷幕。生命科学学院陆续举办包括高端学术报告、祖嘉博物馆参观、科普讲座、学科风采展示、实验室开放日等在内一系列活动。
探索多个实验室、祖嘉博物馆
9月3日,实验室开放日举办。怀揣着对科研生活的好奇与激情,全校多个院系师生走进位于江湾校区生命科学楼的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斑马鱼实验室、人类学实验室和植物温室。
“这次活动既让我初步了解生命科学实验常用设备,也让我对模式生物如拟南芥、斑马鱼等的习性、培养方式、适用研究方向有了初步了解,还让我了解到用生命科学的方法进行文理交叉研究,希望未来能有幸与这些研究方向有交叉或合作。”有参观者表示。
9月5日下午,祖嘉博物馆开放日举办,博物馆讲解、植物标本制作观摩、学术报告等系列活动在邯郸校区立人生物楼内展开。
开放日当天,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吴燕华、研究员王放为大家带来一场题为“从四川大熊猫到海南长臂猿——和我一起探秘祖嘉生物博物馆”的科普主题宣讲会。
“中国近代植物学和动物学的主要奠基人钱崇澍和秉志先生主持了复旦博物馆的建设,所有标本由老一辈复旦学者亲手采集、鉴定并制作……如今,复旦大学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志愿者们接手前辈事业,传承百年来复旦教书育人的精神,发挥博物馆在自然科学普及中的积极作用。”吴燕华将祖嘉博物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和大家娓娓道来。
“这是一份新鲜的熊猫粪便。我们可以看出它来自一只较年长的雄性熊猫,身体状态依然不错,正在向它们的繁殖地快速迁移。”王放讲述的野外大熊猫考察实录生动诠释了“窥一斑而知全豹”。从某一个微小的细节出发,还原大熊猫的行为学特性,“特异功能”的背后是长久的学术探索。
展示90余年的学科发展历程
9月7日,生命科学学院风采展在光华楼二楼志和堂开幕。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全景式地展现了复旦大学生物生态学学科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复旦大学生物生态学学科建设九十余年来,以人才培养为己任,为国家培养了1.7万余名学子,遍布全球。早期毕业的童第周、冯德培、陈世骧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院士,新中国成立后,培养了14位两院院士和3位美国科学院院士,越来越多的学子成长为学界、商界和政界的栋梁之才,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1986年,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由现代遗传学奠基人谈家桢院士创立,是全国高校中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
目前学院拥有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等三个国家级平台基地,及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现代人类学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基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工业菌株工程技术中心。
学院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态学3个本科专业,有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学和生态学被国家列为学校“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生物学、生态学获得优异成绩,在国内高校中名列前茅,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取得好成绩。
面对生命科学迅猛发展,学院过人才引育大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现有教授83位,院士2位,优秀青年人才37位,师资队伍水平和科研创新能级迈上新台阶。学院通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积极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推动学院实现跨越式发展。对标“第一个复旦”的发展目标,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开启中国特色世界顶尖的生命科学学院建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