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成立于2017 年,三位专任评论教师老中青结合,均有丰富的媒体一线评论员履历,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打造国内最强的“双师”型评论教学团队。
团队成功将知与行、教学与科研、专业与思政三向打通,先后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课程,复旦大学课程思政标杆课程、复旦大学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奖等。
团队指导多名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特等奖、一等奖:三位同学分获第七、第八和第九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新闻学子奖,学生在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等媒体平台发表评论作品数百篇,多篇被学习强国等转载,影响深远。
团队传承陈传璋、欧阳光中、陈纪修为代表的老一辈数学家的优良传统,坚持教材建设,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强调数学思想的拔高和教学成果的创新,多次应邀到兄弟院校报告教研成果、交流教学方法,长期以来在全国影响深远。
团队有国家级高层次计划、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3人,主讲教师均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3)、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01)、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1)、国家级精品课程 (2006)、国家级教学团队 (2009) 等荣誉称号2022 年获得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二等奖 ,2023 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生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是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均选课人数约2000 人,学时数约9万。中心先后出版了《遗传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动物学实验教程》等二十余本实验教材,曾获得国家级、上海市教学成果奖十余项,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4项,并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等多项称号。
团队在黄国英教授带领下围绕儿科学教学开展工作,推进儿科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混合教学新模式。
《儿科学》先后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成果“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立体化’儿科学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基于国家重大需求的优秀儿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分别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与二等奖。
积极推动双语教学模式,2016 年《儿科学》英文课程获上海市外国留学生英语示范课程及教育部来华留学生英文授课品牌课程。
自2002年起,根据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的部署,复旦附中开始承担西藏民族班学生的培养任务,2014 年9月成立民族教育工作办公室,主要负责规划、统筹西藏民族班学生的培养。20 年来,老师们用无私的爱培育民族团结之花,在区、市、自治区的各类评选中,处处闪耀着附中西藏民族班学生的星光:上海市中等学校先进班级、上海中等学校金爱心学生、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等,多人被清华、北大复旦等国家重点高校录取,学成毕业后返回家乡成为西藏的建设者。民族教育工作办公室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教师,先后获得上海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上海市中小学民族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中心2021 年入选由中宣部等八部委共同实施的“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首批创新平台单位。中心成立以来,共获得国家及省部级重要奖项 20 余项、各级各类科研资助 6000 余万,是复旦文科目前人均获得奖项、项目、科研资助最多的研究机构。中心团队顺应国家战略,树立精品意识,打造标志性成果,并积极培养传承“冷门绝学”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心最近两年连续被评为复旦大学文科科研优秀单位。今年 5 月,中心青年团队荣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是全校获奖团队中唯一的文科团队:9 月,中心教师团队获评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团队以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中国的哲学话语体系建构”为平台,成员包括孙向晨、张双利、丁耘邓安庆、王国豫、邹诗鹏、李天纲、沈语冰、徐英瑾、白形东、黄翔、郝兆宽等深耕教研一线核心骨干,承担“中国当代哲学话语的自主创新”学科培优重大任务,致力于在跨文化、跨学科的理论对话和思想交融中提炼出中国当代哲学理论建构资源。团队在国内先行开展出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积极探索,推动相关领域取得创新性突破性成果,成员着力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成果,构建高标准科研实践,培养哲学拔尖人才;搭建高质量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发挥学术影响力与辐射力。
团队是一支由多名国家和市级人才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坚守第一课堂,把为国家培养电子设计自动化领域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作为团队使命。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等共58 项。研制了基于机器学习的模拟电路智能优化工具、基于机器学习的量产硅片自动化测试工具、基于人工智能的晶体管智能建模工具,在海思获得应用。研发了全芯片 CMP 仿真工具和哑元金属填充工具,在中芯国际 65 纳米和 45 纳米生产线得到应用,化学机械抛光哑元金属填充工具已经集成到华大九天可制造性设计工具 Argus 中。2011-2020 年软件工具实际销售合同额已达 10 亿元。2012 年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团队成员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德隆学者”“曦源学者”“福庆学者”“望道学者”“挑战杯”等项目。团队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多项,主持教育部,国家及上海市卫健委项目多项,作为中方负责团队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美国 NIH 课题、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项目多项。在营养和慢性病成果产出上,已累积在国内外发表论文 600 余篇,其中SCI收录 500 余篇,100 余篇发表在高水平国际期刊上,获得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申请专利 10 余项;相关研究曾撰写内参直达国务院,有关重金属和塑化剂的系列研究均曾撰写系统的风险评估报道供上海市政府参考。
团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医德教育,注重身正为范,倾心育人,桃李芬芳。
团队实现本领域多项区域内或国内“第一”。先后牵头参与制定国内外心血管疾病治疗指南与共识 100 余部,发表SCI 论文 620 余篇,获各级科研奖项 30 余项,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 项,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3项。
2022年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并作为主任单位,获批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同年,团队被授予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