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周”是学校本学年“文化校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创新驱动内涵发展中的复旦口腔医学”为主题的口腔医学学科周是复旦大学29场“学科周”活动中的第二场。9月11日至9月17日,口腔医学院将举办一系列主题活动,展示复旦口腔医学学科风采。
9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院长、口腔健康北京实验室主任王松灵,复旦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刘月华分别以“牙颌发育模式及分子调控机制”与“从全身健康及颅颌面发育看早期矫治策略”为题,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东辅楼102作学术报告。复旦大学口腔医学院党委副书记王艳主持报告会。
从0到1破解牙颌发育原理,为实现全牙再生打下基础
牙齿的缺失目前只能由假牙填补,我们是否能够让缺失的牙齿再生?就像受精卵发育形成人体,牙齿也是由细胞一步步分化、发育而来,若能让缺失的牙齿像恒牙替换乳牙那样再生,就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完整。
“现在的研究大多都是1-n的模式,真正的原创性研究应当是由0-1的研究,要去思考更根本性的问题,而非仅仅停留在解决临床需求。”王松灵认为,口腔医学的主体不局限于牙齿,根本的问题来自于牙颌,了解牙颌发育的原理能够为实现全牙再生提供指导。
王松灵及其团队用小鼠作为实验材料,在体外将鼠牙的上皮和间质离解。在对不同的组织组分进行重组后,他发现这些混合物在体外都能够形成牙结构,但其中只有牙间质未被破坏的一组能够指导分散的上皮细胞归位并形成釉质。
有没有其他细胞能够形成釉质呢?王松灵团队在骨髓中找到了C-Kit细胞,这种细胞能够为再生牙提供非牙源性的组织来源。此外,王松灵及其团队还利用转基因小鼠模型解析重要信号通路在牙发育中的作用,探索信号调控机制在小鼠牙颌发育中的作用。
然而,小鼠的牙颌发育周期中没有乳恒牙替换这一环节,小鼠的生理构造也与人相差较远。团队又从零开始,将与人颌更为相似的猪颌骨创造性地作为研究颌发育的实验材料进行研究。基于细胞重组技术,团队成功在小鼠肾囊膜下实现了猪全牙的异位再生。
解决了牙细胞形成的问题,牙齿如何萌发呢?王松灵解释道,乳牙萌发才能启动恒牙发育。颌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乳牙发育比颌骨发育快,因此乳牙能够萌发。乳牙萌出时,颌内力学体系改变,在颌骨内释出内应力3-20kpa,与血压相当,能够启动横牙的发育。
接着,王松灵将实验成果运用于人牙的研究。一块特殊的骨性结构——梅克尔软骨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梅克尔后段中则携带了大量信号分子,向周围的成骨细胞释放信号,形成灵活的成骨模式。
王松灵表示,下颌体系十分复杂,梅克尔软骨是颌骨形成的天然材料,实现全牙再生需要利用生物材料模仿它的行为。“科学问题提出后,我们自己设计研究方法、建立研究平台,这就是原创性的工作。”
为睡眠呼吸暂停贡献口腔医学疗法,儿童早期矫治应当进行全因素考虑
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oea syndrome,OSAHS)是由腺样体肿大引起睡眠过程中上气道阻塞而引起的通气障碍。在人群中,OSAHS患儿很容易被识别出来,因为他们大多有牙颌面异常的问题。他们下颌后缩、牙列不齐,也就是常提到的“腺样体面容”。
腺样体是人体中的一个淋巴器官,有一定免疫作用,在6-12岁达到生长高峰。各诊疗指南将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AT)作为治疗儿童OSAHS的首选方法。但是刘月华并不认可这种简单切除的方式。
“在OSAHS的诊疗上,口腔医学的参与还不够、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某些儿童OSAHS患者,刘月华主张通过药物、口腔正畸等保守治疗的方式,减少有创性AT手术。
正畸能够引导下颌的逆时针旋转、纠正下颌的异常形态,因此患者的气道容积增加,睡眠症状也能够得到改善。他在临床中接触大量的OSAHS病例,并对此诊疗方法进行推广和实践。经过长期随访,刘月华团队确认这一疗法在改善患儿异常面容上的作用。
那么,儿童正畸是否越早越好呢?刘月华指出,目前仍没有证据表明早期矫治的效果更佳。临床应用中,应当把握好正畸治疗的“时”与“度”。一方面,“赶早不如赶巧”,过度强调早期干预没有依据,要在合适的时间对颌面部畸形进行干预。另一方面,考虑儿童早期疗效的长期稳定性,应当避免过度拔牙,尽可能为患者保持牙列完整性。
“复旦口腔的特色是全因素考虑,我们不会轻易地牺牲一个器官。”刘月华强调,“牙颌面的正畸、治疗不应该以减小它固有的容积为代价。”医学正畸治疗的目标是达到颜面美观、正常功能和长期稳定。长期稳定是其中最关键、也是最难实现的一点。拔牙矫正一定要有充分的循证医学依据,从患者角度出发,提出真正对患者有利、能够实现长期稳定的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