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各直属附属医院作为复旦上医医疗服务“国家队”、医学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全面把握“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初心使命,努力当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推动者、践行者。
近来,各附属医院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聚力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努力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实际成效。
“陪诊”在这个夏天突然火了,实际上,作为沪上首批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也于今年正式对外推出了老年人“陪诊”公益志愿服务,这种服务覆盖门诊就诊“一条龙”,关键是全程免费。
作为华山医院门诊部推出的便民助老服务,公益陪诊早在2年前就已悄悄试点运行,最初是陪同院内职工的父母就诊。在主题教育期间,经过对门诊老年就诊人群的充分调研,门诊部发现这个问题普遍存在:面对疾病,很多老年人会感到焦虑,当他们真正踏进医院后,一系列就医流程、现代化的智慧医疗设备又使他们迷茫……子女工作繁忙无法陪同就诊,很多普通老年人并不愿意接受市场化的陪诊服务,而各种各样的求医窘境又是绕不开的现实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华山医院推出“陪您医起慢慢变老”志愿服务项目。
“从服务院内职工父母开始,我们累积了一些助老经验,慢慢再拓展到面向公众。这正是门诊服务内涵的拓展和延伸。” 华山医院门诊部主任邱智渊介绍,如今“陪您医起慢慢变老”志愿服务项目线上预约量每天10个名额,主要针对失独、高龄患者,提供从进门导院、协助挂号、就诊、付费、取药、检查、出门离院全流程闭环服务,但不包括“辅助医疗决策”内容。
华山医院陪诊志愿者帮助困难群体挂号就诊配药 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下同)
日前,记者就跟随门诊部楼面管理员组长吴蔚的脚步,体验了一回公益陪诊。
身着红马甲,手推轮椅车,静静地等候在5楼神经内科诊室门前,大屏幕显示名字后,她就推着腿脚不便的张大叔(化名)进入诊室就诊。问诊、配药、取检查单……吴蔚参与到就诊环节的全过程,随时解决问题。要不是醒目的红马甲亮明身份,在别人看来,吴蔚就和患者家属没两样。“把患者送出门,我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如果患者需要我们协助打车,我们也会把他们送上车。”吴蔚告诉记者。
当“爱心陪诊员”半年了,作为楼面管理员组长,吴蔚每天的任务还有筛选需要陪诊的患者,并给小伙伴们“排班”。“一般都是子女替老人在我们的门诊服务里预约,我们会提前联系患者家属或者本人,筛选一下他们是否符合我们陪诊的条件,确认他们到医院的时间,接应的地点等。”吴蔚说,由于人手紧张,所以目前陪诊服务的名额并不多,但基本上很快就约满了。她会把不同的患者分派给同事。比如,要推轮椅上下的,一般派男生服务;一些需要安抚的孤老,可能会选善于交流、比较细腻的女生。
让吴蔚印象深刻的一位脑梗患者,每月都会按时到华山医院来配药,从医院推出陪诊服务以来,他就成了“常客”。这是一位孤老,几近失明,住得也很远。吴蔚帮他预约神经内科,全程陪同,就像是女儿陪伴父亲看病一样,临走时还要帮他把所有的证件票据整理好。“患者信任我们,认可我们,再远都会来我们这里就诊,我想这就是我们服务的价值吧!”
华山医院的助老行动不止于此,努力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双向奔赴健康未来,更是他们努力的方向。去年7月,华山医院在全市首推智慧门诊长者中心,手把手教会老年人如何在手机上预约看病。当月,华山医院微信公众号门诊页面推出了长者版,从细节出发,重点突出了门诊预约、就诊签到、候诊查询、报告查询等核心医疗服务功能,操作界面更简洁,页面字体更大,更方便老年人使用。
“在全面提升信息化服务的同时,门诊人性化的服务含量也在增加,患者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跟到哪里。”邱智渊说,比如医院已在每个门诊楼层增设爱心服务站,窗口工作人员穿上红马甲化身楼面管理员,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在现场发现需要陪诊的患者,即便没有预约,工作人员也会主动上前提供帮助。此外,医院也始终为有需要的老人以及其他人群保留人工窗口,整合更多院内外资源,让老年人享受方便快捷的就医服务,也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