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7月科研成果速览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科学技术研究院发布时间:2023-08-21

上新啦!复旦大学科研团队近期又取得了数项成果和突破,小编为你整理了2023年7月部分科研成果,快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物理领域

1.物理学系徐长松、向红军课题组在理解多铁材料NiI2的自旋模型方面取得进展

7月20日,物理学系徐长松青年研究员和向红军教授课题组在多铁材料的磁性模型研究中取得进展。该实验首次全面且正确地给出了NiI2体系沿<1-10>方向传播的倾斜的螺旋磁序基态。另外,该研究同时基于蒙特卡洛方法的大尺度自旋模拟,预测了NiI2中存在3个互成120°夹角的磁畴和斯格明子等拓扑缺陷,这些预测和过去的实验、理论结果保持一致。相关成果以“Realistic spin model for multiferroic NiI2”为题,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新闻链接:https://phys.fudan.edu.cn/c7/fa/c7609a509946/page.htm

2.物理学系安正华课题组合作研究利用耦合磁振子系统的非厄米性实现微波信号的灵活调控

7月7日,物理学系安正华课题组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胡灿明教授课题组合作取得两项研究进展,利用磁振子系统中的非厄米性,实现了微波信号的理想零反射传输,并在此条件下分别实现了:(1)对微波的吸收和透射灵活调控和(2)近理想隔离性能。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该研究进展揭示了磁子-光子耦合系统中丰富的非厄米物理特性,同时也表明了非厄米控制在微波电路、光子芯片、波动光学功能器件和未来量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新闻链接:https://phys.fudan.edu.cn/c8/35/c7609a510005/page.htm

3.现代物理研究所张宏亮与合作者携手探索剪切带在材料中的潜力

7月3日,现代物理研究所的张宏亮研究员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Nature Materials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探索了剪切带在材料中的潜力,并揭示了一种新的方法来提高材料的延展性和塑性。这项研究深入了解了剪切带的形成机制和关键因素,并为材料设计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这项研究可能为材料科学研究带来新的启示,并为开发具有优异性能的材料提供创新的思路。

新闻链接:https://imp.fudan.edu.cn/c2/0b/c38557a508427/page.htm

化学材料领域

1.化学系李明洙、孙默课题组发展了手性大环的精准合成方法

7月4日,化学系李明洙、孙默课题组利用超分子化学的底物诱导自组装的概念和非共价键的动态特性,调控手性自组装过程,可以合成任一想要的对映异构体,实现手性大环化合物的精准构筑。该研究以“Enantiocontrolled macrocyclization by encapsulation of substrates in chiral capsules”为题,在Nature Synthesis杂志发表了的最新成果。该研究同时,Nature Synthesis还以“Chiral macrocycle formation within chiral capsules”为题发表Research Briefing文章,重点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和背后故事。

新闻链接:https://news.fudan.edu.cn/2023/0727/c2463a135820/page.htm

2.高分子科学系陈茂课题组发展“氟鏻合璧”可控共聚,助力实现高性能锂金属电池

7月26日,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陈茂课题组结合本团队发展的光催化含氟烯烃可控共聚策略,设计合成了一种富含鏻阳离子的氟聚合物材料。该工作首次建立了富鏻型主链含氟共聚物骨架,揭示了离子型含氟聚合物在促进静电屏蔽效应方面的独特优势,为设计合成高性能电极涂层材料提供了一条全新思路。该工作以“Designing F/P Hybrid Polymer as Ultrastable Cationic Shielding Interphase for High-Performanc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并被杂志评为VIP论文(Very Important Paper)。

新闻链接:https://news.fudan.edu.cn/2023/0730/c5a135841/page.htm

3.高分子科学系陈国颂课题组揭示多种超分子相互作用决定的蛋白质组装体复杂演化

近日,高分子科学系陈国颂课题组揭示了一种尚未被探究过的蛋白质自组装体转变机制,并可能为开发基于蛋白质的药物递送系统、可转化和动态蛋白质组装体、蛋白质晶体材料和晶体学提供一种新的方法。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ACS Nano杂志上。

信息领域

1.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周游课题组设计适用于实际量子设备的多次采样阴影层析方案及性能分析

近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青年副研究员周游和博士后刘晴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次采样(multi-shot)的阴影层析估计方案,并系统地分析了在多次采样情况下的阴影估计方案的统计性能,以此作为对原始阴影估计方案的补充。相关研究成果以“Performance analysis of multi-shot shadow estimation”为题,发表在量子信息处理领域权威期刊Quantum。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同期针对该文章撰写了相关观点。

2.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周扬帆、王新课题组在操作系统领域顶尖国际学术会议OSDI发表长文

近日,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周扬帆、王新教授课题组研究论文 “SMART: A High-Performance Adaptive Radix Tree for Disaggregated Memory” 在OSDI 2023会议论文集上发表并在会议上演讲推介。该论文研究了数据索引这一键值存储系统的关键问题,为基于内存分离架构 (Disaggregated Memory)的键值存储系统设计、实现了基于基数树(Radix Tree)的创新数据索引方案,大大提升了基于内存分离架构的键值存储系统的吞吐率。USENIX OSDI是计算机系统领域顶级国际学术会议,拥有极高的学术地位与工业影响力,2023年复旦大学首次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在该会议上发表学术成果。

新闻链接:https://cs.fudan.edu.cn/be/43/c24867a507459/page.htm

地球科学领域

1.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戎课题组研究成果在Nature刊发

7月26日,环境科学与工程系、IRDR国际卓越中心王戎课题组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题为 “Accelerating the energy transition towards photovoltaic and wind in China”,首次从能源系统统筹的角度提出了中国加速发展光电和风电、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最优路径,并揭示了中国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的潜力和成本。

新闻链接:https://news.fudan.edu.cn/2023/0724/c4a135764/page.htm

2.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梓萌团队在产甲烷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中取得新突破 

近日,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水土界面过程团队在该领域取得新突破。团队负责人王梓萌教授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系花正双教授组建跨学科攻关团队,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焰新院士,以及中山大学李文均教授、俄勒冈大学金曲生教授等国内外团队,利用滇藏热泉为研究窗口,在新型产甲烷古菌的生物地球化学活性与功能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首次用实验证明了非传统型产甲烷古菌是活跃在高温热泉中甲烷的主要生产者,推进了对微生物产甲烷过程的更深层次理解。研究成果以“Evidence for non-traditional mcr-containing archaea contributing to biological methanogenesis in geothermal springs”为题,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期刊。

新闻链接:https://news.fudan.edu.cn/2023/0713/c2463a135705/page.htm

生命医学领域

1.基础医学院秦松课题组研究发现转录因子KLF7缺失可破坏大脑皮层中神经元迁移以及胼胝体的形成

7月3日,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系秦松课题组在Brain pathology上在线发表了题为“Krüppel-like factor 7 deficiency disrupts corpus callosum development and neuronal migration in the developing mouse cerebral cortex”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神经祖细胞中KLF7的条件性缺失导致大脑皮层中神经元发生、迁移受损,以及胼胝体发育缺陷。这项工作从分子和细胞水平揭示KLF7调控大脑皮层神经元迁移和胼胝体发育的作用和机制,为临床上胼胝体发育缺陷/异常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靶标和理论依据。

2.生物医学研究院孙蕾与基础医学院应天雷、吴艳玲合作解析新冠病毒高度保守表位

7月8日,生物医学研究院孙蕾课题组与基础医学院应天雷与吴艳玲课题组合作,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efining a highly conserved cryptic epitope for antibody recognition of SARS-CoV-2 variants”的论文,解析了迄今为止最保守的新冠病毒抗体表位,其隐藏于病毒刺突蛋白三聚体内部,在包括BQ.1.1、XBB在内的所有流行突变株中均高度保守。此外,团队还揭示了针对此类表位抗体的作用机制。

3.脑科学研究院那德课题组发现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新机制

7月11日,脑科学研究院那德(Nashat Abumaria)课题组在Science Signaling上发表了一项相关的科学研究。该项研究首先证明了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两种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的海马组织(参与学习和记忆过程的关键大脑区域)中的TRPM7表达量显著降低。随后,作者发现上调TRPM7或者其激酶结构域的表达量可抵消Aβ的病理毒性。并揭示TRPM7激酶结构域是如何减少脑内Aβ的沉积,并保护突触密度,进而修复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的记忆缺陷的。

新闻链接:https://news.fudan.edu.cn/2023/0712/c2474a135694/page.htm

4.脑科学研究院肖雷课题组发现多巴胺抑制进食行为的神经环路机制

7月13日,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肖雷团队最新研究发现腹侧被盖区(VTA)有一群对饥饿进食行为响应的多巴胺神经元,并深入解析了这群神经元调控进食行为的神经环路机制。该研究以“A putative loop connection between VTA dopamine neurons and nucleus accumbens encodes positive valence to compensate for hunger”为题,在Progress in Neurobiology杂志上发表。

5.放射医学研究所陈红红课题组揭示TRPML1激活促进溶酶体胞吐/生成是治疗铀致肾毒性的新策略

7月6日,放射医学研究所陈红红课题组从溶酶体胞吐的全新视角,揭示激活TRPML1促进溶酶体胞吐及生成能显著促进蓄积于肾组织/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内铀的排出及减轻铀致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损伤/死亡,该研究为急/慢性铀中毒的促排和解毒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研究结果于以题为“Induction of lysosomal exocytosis and biogenesis via TRPML1 activ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uranium-induced nephrotoxicity”的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6.脑科学研究院解云礼课题组揭示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调控新机制

7月17日, 国际学术期刊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在线以Letter形式发表了公共卫生学院最新研究成果“Monkeypox virus 2022, gene heterogeneity and protein poly-morphism”。该工作发现2022年5月以来在全球出现的人类猴痘(monkeypox,MPX)疫情之所以表现出新的传播与流行特征,是因为该病的病原体——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在一系列毒力及免疫相关蛋白基因上的异质性及由此引起的表达产物多态性所致。

7.附属中山医院谭黎杰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食管癌新辅助治疗显著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生存期

近日,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谭黎杰、尹俊教授团队联合华大基因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 Medicine发表研究成果——采用PD-L1抗体免疫新辅助治疗联合手术有望提高局部晚期食管癌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首次揭示了免疫治疗敏感人群的生物学特征。为我国食管癌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为广大食管癌晚期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新闻链接:https://news.fudan.edu.cn/2023/0725/c2474a135772/page.htm

8.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团队绘制痴呆危险因素图谱,积极干预可预防47%-73%痴呆

近日,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临床研究课题组发表在医学领域顶级期刊Nature Human Behavior的一项研究,首次全面描绘了痴呆可调控危险因素图谱,探讨了危险因素的联合作用,预计通过积极干预可预防47.0%-72.6%的痴呆病例,并指出良好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身体指标,减少共患病和改善社会经济状况可以减轻遗传带来的风险。

交叉科学领域

1.智能复杂体系实验室林伟课题组与合作者提出一种基于储备池计算的复杂动力系统关键临界点检测框架

7月3日,智能复杂体系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实验室林伟课题组与国防科技大学赵城利课题组合作报道了一种基于储备池计算的复杂动力系统关键临界点检测框架。该方法展现出高效且鲁棒的关键临界点检测效果,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复杂动力系统行为。相关成果以“Tipping points detection using reservoir computing”为题发表在Research上。

新闻链接:https://news.fudan.edu.cn/2023/0727/c5a135825/page.htm

2.类脑研究院赵兴明、杨禹丞课题组基于非编码调控元件网络精细定位脑疾病基因

7月24日,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赵兴明课题组在Genome Medicine上发表题为Prioritizing genes associated with brain disorders by leveraging enhancer-promoter interactions in diverse neural cells and tissues(利用多种神经细胞和组织中的增强子-启动子相互作用定位脑疾病相关的基因)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构建了人脑中的非编码调控元件互作网络的概览图,分析了其在神经细胞和组织中的特异性,并据此对脑疾病基因进行了系统而精准的定位。本研究为理解脑疾病和行为认知表型的遗传调控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新闻链接:https://news.fudan.edu.cn/2023/0727/c2463a135819/page.htm

制图:实习编辑:严静雯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日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