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上医研究型医院多学科诊疗MDT示范项目系列展示:多学科强强联合,助力心血管疾病诊疗质量提升

来源:医学宣传部、附属医院、医院管理处发布时间:2023-08-08

编者按:为全面提升附属医院临床诊疗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建设,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于2022年开始实施 “研究型医院多学科诊疗MDT(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示范项目”,通过多学科协作,打造在复杂疾病领域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MDT,助推其成为具有高水平临床诊疗模式、临床人才培养、临床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多学科团队示范基地。

首期共遴选出40个“示范项目”、20个“培育项目”和20个“建设项目”。复旦上医将陆续推出MDT示范项目介绍,展现各附属医院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级、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积极投身“健康中国”建设的使命担当。

打破学科界限,创新诊疗标杆,让我们走近第一批MDT示范项目,一同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砥砺前行,接续奋斗!

中山医院:肺动脉高压多学科诊疗MDT

中山医院肺动脉高压多学科诊疗MDT团队成立于2018年7月19日,集结了心内科、心外科、呼吸科、风湿免疫科、胸外科、普外科、麻醉科、心超室、放射科等16名专家组成团队,为肺动脉高压、难治性心力衰竭及合并多种疾病的情况下进行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

自门诊项目启动以来,团队先后会诊了300余例疑难危重肺动脉高压患者。2018年起,每年举办东方肺高压论坛学习班,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并以该学习班为依托,开展全国肺动脉高压多学科诊疗MDT活动,宣传团队专家,展示诊疗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病例。该培训班已申请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会议受到业界一致好评,被列入365医学网2019年会议年鉴)。2019年5月5日举办肺高压患教会宣传活动,获得新浪、腾讯等媒体多次转载,并进行网络直播患教会,网络观看人数超过18万/人次。

中山医院:主动脉疑难疾病多学科诊疗项目

主动脉疾病可导致主动脉破裂猝死、靶器官缺血衰竭,病情凶险复杂,常涉及多系统多脏器,在治疗上需要多学科诊疗的模式。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作为全国第一家独立的血管外科,是多个国家级/省部级专业学术组织主任委员单位,完成全球单中心最大样本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5375例和全国最大样本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4607例。其中外省市病人约占手术患者的65%,疑难病例占50%,危重病例占30%。主动脉MDT团队建设和运行4年,每年处理MDT案例约50余例,经诊疗后患者1年期生存率88.5%。通过MDT诊疗,合理兼顾全身整体和病变局部,为每位患者制定个体化方案,取得良好疗效。

该项目在理念、技术和学术方面做到三维引领,通过制定专病共识指南,推进主动脉疾病规范诊治全国巡讲以及承办国内最具影响力国家级学习班,辐射120座城市,培训2000余学员/年,创造积极社会效益,进一步提升了医院和学科的影响力。

中山医院:肿瘤心脏病MDT

中山医院肿瘤心脏病团队率先于2018年4月在华东地区开设MDT门诊,对肿瘤患者在治疗前精准评估心血管风险、治疗中及时甄别和处理相关心脏损伤和共病情况、并在长期随访时对肿瘤患者的心血管病变进行保驾护航。

经过临床实践摸索,团队以“早期精准检测”“药师全程配合”“患者多病种全”“强大专科基础”四大特色赢得了患者的信赖,年诊治肿瘤心脏病患者约千例;并同步开展多学科疑难病例讨论、线上团队接诊及随访、心脏保护制剂动物实验、肿瘤治疗相关心脏毒性临床随访、广而告之的科普宣传等工作,撰写出版我国第一部肿瘤心脏病实战总结《简明肿瘤心脏病学临床指导手册》、我国第一部肿瘤心脏病学科普书《说句心里话2》,开设全国第一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临床诊疗学习班”等,打造成为当前国内最为重要的肿瘤心脏病临床科研中心之一。

中山医院:大血管炎MDT

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大血管炎MDT坚持以攻克血管炎疑难、重症为核心,潜心研究,提出精准评价、分层治疗、全病程管理的防治体系。

团队发起制定了《中国大动脉炎性肾动脉炎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及《中国大动脉炎相关高血压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编著《系统性血管炎》,研究成果发表在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等风湿病领域权威期刊,总影响因子>200分,最高影响因子28分,研究成果已在全国30余家单位推广。

血管炎亚专科连续四年荣获医院亚专科领先奖,与影像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血管外科、心外科、神经外科、妇产科等建立强有力的多学科诊疗团队,近5年收治全国30省市疑难、危重病例500逾例,在大血管炎诊治领域,是国内技术最全面、最先进的专科之一。

儿科医院: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治疗和长期管理的MDT建设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可引起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尽管正规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上海地区川崎病CAL发生率在2012~2017年仍高达22.7%,中大型冠状动脉瘤(coronary artery aneurysm, CAA)的发生率达5.1%,可发生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狭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梗死甚至死亡,已成为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是影响预后最主要的因素。规范化临床处理是改善川崎病CAL预后的关键措施。2012年,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领衔制订了我国首个《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并已完成了2020年修订版。2022年1月牵头发布《川崎病诊断和急性期治疗专家共识》,为规范川崎病患儿的治疗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招生宣传片《选择复旦的120个理...

<>

图说复旦

除了戴口罩,防疫新老“三件套”...

<>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