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健康使命,铸就时代新功,致敬广大医务工作者!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为工匠精神点赞!
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上海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海市医务工会授予了25位同志2023年“上海医务工匠”称号。其中,有8位来自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快来看有没有你熟悉的名字吧!
李小英 中山医院
李小英,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他长期致力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和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和临床转化研究,提出了脂肪肝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的观点,建立了2型糖尿病肝源理论,进而在这一观点的引导下,通过改善脂肪肝证明确能有效预防糖尿病,以上循证医学证据被亚太代谢性肝病指南、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临床治疗共识与指南引用。
李小英教授擅长性发育异常疾病诊治,在国际上率先报道非经典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病例,通过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发现序贯HCG和HMG治疗能极大提高低促性腺激素性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生育率,极大提高了性发育异常疾病的诊疗水平。
同时,他积极研发临床诊疗新技术,针对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调节胰岛素剂量问题,成功研发了国内首个人工智能胰岛素辅助决策系统,辅助临床医生调整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剂量。该系统已获发明专利,并成功转化,正在申请CFDA的3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该系统将极大帮助基层医生对糖尿病患者开展安全有效的胰岛素治疗。作为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委,积极参与科普推广,主编了《肥胖百科》和《SGLT2抑制剂百问》科普书籍,深受广大医学工作者和患者的喜爱。
邹 强 华山医院
邹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华山医院普外科甲乳外科中心主任。早在上世纪90年代,邹强教授就利用远东第一台三维立体定位钼靶,率先开展钼靶引导下不能扪及的病灶立体定位穿刺,随后开展高频超声用于中国女性的乳房检查并开展实时定位与微创旋切,在国内第一时间开展乳管镜和乳腺核磁共振检查,大大提高了乳腺癌检出率,推动了国内乳腺癌早期诊断达到新的高度,也使华山医院甲乳外科乳腺癌早期诊断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同时已经拓展到乳腺癌前期的临床工作与乳腺癌的预防。如今,邹强教授领衔的团队已配备有全乳数字高清低辐射断层扫描及断层下三维立体定位钼靶,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近年来,邹强教授致力于乳房重建事业。他率领团队不断突破,从保乳整形手术到乳房切除全乳重建,从假体乳房重建到自体皮瓣乳房重建,从带蒂背阔肌肌(皮)瓣到横行腹直肌肌皮瓣(TRAM),再到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乳房再造这一目前乳房重建术中的顶尖术式。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避免在后续重建中咬除部分肋软骨及破坏胸廓内血管主干完整性,在保证皮瓣安全的基础上,邹强教授又对技术细节精益求精,创新性地提出保留肋间血管穿支作为受区血管。他说,“所谓个体化、精准化医疗,就是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制科学合理的同期乳腺癌手术计划,不仅要保证肿瘤治疗安全,也要考虑到患者的术后生活。”
在甲状腺和甲状旁腺领域,邹强教授也不断创新开拓。在全国最早开展外科、肾脏科联合模式下的肾功能衰竭所致甲旁亢手术,挽救了大量患者。强调手术的精细化,开展的喉返神经监测,甲状旁腺正负显像,术中PTH监测等技术,大大的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与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邹强教授的引领下,华山医院普外科甲乳外科中心年甲状腺癌与乳腺癌手术量3000多例,赢得了同行的认可,患者的口碑。
吴 炅,肿瘤医院
吴炅,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乳腺外科医师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常委、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肿瘤靶分子专科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吴炅教授在临床工作中注重创新,精益求精,他率先在国内引进、推广、开展乳腺癌领域诸多新技术与新方法,内容涉及前哨淋巴结活检、保乳整形、乳房重建等技术以及吡咯替尼、SIBP-01等新药多中心临床研究。自主发明的血管“吻合支撑扩张器”及“显微外科吻合手术背景垫片”已获注册证,投产并向外科临床推广,创新“可降解保乳支架”获得专利授权。开展乳房重建手术国家级学习班,主编《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乳腺癌的乳房重建手术》等专著,乳房重建手术得以更好地推广。
吴炅教授致力乳腺癌早期诊断、预后及疗效预测标志物的基础转化研究,主持多项科技部、基金委研究项目,建立并验证外泌体长链RNA模型、血浆ctDNA甲基化模型的乳腺癌早期诊断价值,利用液体活检优势完善乳腺癌早诊及复发监测手段。
作为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炅教授努力推动乳腺癌“防筛诊治康整合医学模式”及规范化诊疗,推出第八版CBCS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组织编撰更新中国肿瘤整合诊治、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指南,及保乳治疗、前哨淋巴结操作、乳腺肿瘤整形与乳房重建专家共识,建立中国规范。他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在临床实践研究中引入推广患者报告结局量表,推动建设乳腺外科专科培训体系,提高乳腺癌保乳、乳房重建等术式的规范化实施水平。
曾获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医苑新星等荣誉称号。
张 锋,妇产科医院
张锋,博士,医学遗传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主任、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张锋教授一直从事人类遗传变异导致不孕不育、出生缺陷等疾病的基础和转化研究,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支持,曾荣获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市“银蛇奖”一等奖。兼任中国遗传学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SCI期刊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副主编。
张锋教授致力于人类生殖与发育相关疾病的遗传机制研究:系统研究男性生育力表型,发现十多个导致畸形精子症的新基因,成功将精子尾部的基因诊断阳性率从35%提高到约70%,极大地推动了该类男性不育病症的分子诊断;探索出生缺陷中的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揭示罕见变异联合常见变异共同致病的复合遗传新机理;阐明双基因遗传模式及其变异叠加效应是导致人类复杂性状的重要机制。至今已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和综述170余篇,其中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代表作发表于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ature Medicine, Nature Genetics,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Cell Research,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等。
张锋教授还在国际上首创人类精子库供精的基因匹配技术,避免精子库供精志愿者与接受辅助生殖供精的女方在基因上的不兼容性,降低隐性遗传性疾病的风险。相关技术已经获批国家发明专利,并在我国多家人类精子库推广应用。
董岿然,儿科医院
董岿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副书记、肿瘤外科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会常委委员,内镜外科学组组长,上海市小儿外科学会候任主委、国家卫健委儿童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董岿然教授于90年代末即在全国最早开展了儿童实体瘤门诊,对儿童血管瘤和各类恶性实体瘤进行系统的研究,是全国最早实行儿童实体肿瘤规范化诊治的单位,提高了儿童恶性肿瘤患儿的生存率。在国内较早开展儿童腹腔镜技术的临床应用,相关手术为全国领先。他在科内带出了实体肿瘤诊治和儿童微创外科2个团队。建立有儿童肿瘤协作网和微创联盟,在全国有较高的影响力。
董岿然教授研究成果“小儿胚胎性肿瘤的病因探索、流行病调查和治疗策略研究”获国家妇幼健康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成果在全国16家专科医院获得应用。作为主要参与者的成果“基于小儿肝胆胰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研发、临床应用及产业化”获得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机进步奖二等奖。近10年来发表50余篇论文,其中SCI论文29篇。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计委课题等多项研究资助,是教育部重点学科建设和上海市疑难重症诊治中心建设等多项学科建设项目主要成员。
白姣姣,华东医院
白姣姣,主任护师,华东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主持工作)、糖尿病足整合门诊主任护师、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她潜心研究老年糖尿病足护理,钻研起这又脏又累的技术活。
自2006年开始,白姣姣主任护师团队牵头开设国内首个糖尿病足整合门诊,专攻畸形甲、坚硬胼胝体及难愈性溃疡的处理技术,使许多患者免于遭遇截肢的痛苦。她应用评估、减压及伤口卫生新理念使糖尿病足溃疡治愈率达92%、足病延续护理治愈率达91.7%。她创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糖尿病足护理评估技术、分离技术、减压技术和修剪技术。她研发足病护理辅具3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建立的足病护理关键技术获得上海市护理学会科技奖一等奖、上海市科委西医引导类项目的推广和应用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先进适宜技术的推广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推出的《老年糖尿病畸形甲病护理干预的核心技术研究与应用》,填补了我国该领域中的空白。她发布团体标准及共识3部,建立了老年糖尿病足溃疡延伸护理服务模型,把特色护理专科技术不断从医院延伸、传播到社区及各级医院,并前往西藏、新疆、云南等开展“手把手”技术示范,惠及百姓,为促进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贡献。2023年获得海上护理·巾帼创新联盟特色护理创新工作室——“白姣姣足病工作室”挂牌。
曾荣获中国好护士、全国康复护理杰出工作者、荣耀医者·美丽天使奖、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左英护理奖及上海康复医学优秀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刘月华,上海市口腔医院
刘月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口腔医院·复旦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他深耕口腔医疗一线工作35年,在国内率先开展睡眠呼吸障碍伴严重牙颌面畸形系列研究及相关正畸治疗系统研发工作,建成上海市颅颌面发育与疾病重点实验室,先后领衔担任口腔正畸、颅颌面发育畸形伴OSA两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
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教育部项目4项、疑难疾病精准诊治重大攻关等省级项目16项,系统揭示了低氧血症对上气道扩张肌损伤的分子机制和修复靶点,创建了中国特色的针对儿童青少年睡眠呼吸暂停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自主研发并转化基于中国人牙颌面特征的正畸及矫形系统,先后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口腔医学会临床创新奖、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由刘月华教授牵头,不断优化以口腔疾病防治融合为特色的上海市“市-区-社区”口腔公共卫生三级网络,被誉为口腔健康管理的“上海模式”。他创新口腔病防治基础服务体系标准及适宜技术并大量培训推广,建立市民全生命周期口腔健康管理模式,研究提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病防治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开展口腔疾病早期筛查适宜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应用,建成国内管理模块最齐全、建档数量最多的口腔健康大数据系统。
他牵头建设市级医院“十三五”规划重要工程上海市口腔医院新院,启用后将成为本市单体体量最大的口腔医疗中心。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牵头全市口腔病防治联合体成员单位,制定口腔感控标准,率先在国内创建“洁净口腔诊疗单元”体系,并将在新院和全国大型口腔专科医院推广应用。大上海保卫战期间,守望相助,全院坚持24小时门急诊服务未间断,竭尽全力保障市民健康安全,做到疫情动态清零阶段院内零感染。
刘月华教授牵头创建复旦大学口腔医学一级学科,2020年高起点开创复旦大学口腔医学五年制本科招生培养,2021年成立复旦大学口腔医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2022年获得口腔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点授权,学科发展突飞猛进,复旦口腔“5+3+X”人才培养体系建成贯通。主编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教材,担任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规划教材《口腔医学美学》纸质副主编、全国高等学校口腔医学专业第六届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主编专著六部,获上海市育才奖。2003年起已完整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80余人,多人成为国内知名大学的学科带头人,为口腔医学领军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任 宁,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
任宁,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卫生健康领军人才,现任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党委副书记、执行院长、普外科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卫健委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医院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医院患者安全联盟副主席,上海市医学会普外科分会委员。
从医28年,任宁秉承“惟实励新、精进臻善”理念,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擅长肝肿瘤外科诊疗及肝癌术后综合治疗,熟练掌握肝脏外科各项手术技能,推动肝脏手术从巨创治疗到微创治疗再到精准切除。“术前肝脏硬度测定与手术方式选择”成果被写入国家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
任宁致力于肝癌复发转移精准防治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在国际上率先开展血浆循环肿瘤DNA基因组改变对肝癌转移复发的预测研究。重视国际合作交流,与欧洲外科学会主席德国科隆大学外科主任联合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德基金。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启明星项目及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项目等近10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近年来,以通讯作者在Gastroenterology等肿瘤学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累计IF>320分,其中最高IF为33.883分,IF>10分10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并转化2项;作为主要参与者,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任宁积极打造亚专科特色鲜明的区域性医疗中心普外科,带领科室在2020年度、2021年度上海市区级医院科研竞争力排行中位列首位,荣获2021年度复旦大学“十佳百优”优秀医疗团队。成立“中山-闵行”医联体肝胆胰疾病诊治联盟,推动疾病诊治规范化、同质化,惠及广大民众。
医者匠心,为人群服务,祝贺以上获奖者,向他们学习、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