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忆三级教授丨何章岑:谦谦学者,温润如玉

作者:余晓波 唐雅婷 来源:医学宣传部发布时间:2023-07-27

编者按:致敬先贤大师,传承上医精神。上医先贤们严谨治学,以身示范,对上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上医人传承医学之精神、医家之责任。

何章岑(1911~1976),著名眼科专家,复旦大学眼科学的奠基人和先驱者之一。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后就职于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曾任眼科主任。1952年后,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耳鼻喉科医院眼科教研组副主任。

何章岑毕业于上医,出于兴趣爱好,他选择了眼科,成为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现华山医院)的一名眼科住院医生。

“最没架子的专家”

何章岑进入眼科工作之际,正值抗日战争爆发,红十字会第一医院艰难运营。何章岑在医院接受住院医生培训合格后不久,即晋升为眼科主治医生。因其表现突出,工作勤奋踏实,在抗战胜利后的医院人员调整中,刚担任3年主治医生的他被任命为医院眼科主任。

1952年7月1日,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成立。由中山医院郭秉宽教授带领的眼科团队和华山医院何章岑教授带领的眼科团队合并,搬至汾阳路83号,成立了上海第一医学院眼科教研组。

郭秉宽(后左一)、王彤、王鹏万(后右二)、何章岑(后右一)、韩锦华、袁守隅(前中)、周世恒等在眼耳鼻喉科医院后花园

新的眼科领导班子也随之成立,郭秉宽任医院副院长兼眼科主任,何章岑和陈道瑜任眼科副主任。郭教授行政事务繁忙,眼科的大查房、教学、医疗、研究等大大小小的工作,实际就落在何章岑身上。因此,当时眼科界内盛传着“郭主外,何主内,配合默契”的美誉。

何章岑在临床工作中细致耐心,严谨踏实,总是在查房时提出一些独特见解和问题,这和他渊博的医学知识、扎实的专科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密不可分。他每天8点准时出现在眼科病房,总是先翻翻病历,看看住院医生的工作情况,从病史,病人主诉、体征、诊断、用药、术前准备等事无巨细,一一检查,一来对住院病人病情有个基本了解,二来还可以及时发现临床医生工作中的问题,及时给年轻医生们提出改进意见。他总是随身带个小本,有什么问题和体会都会及时记录下来,丝毫没有大教授的架子。和病人交流过程中,他也是态度温和,不急躁,甚至会经常用通俗语言解释眼科专业知识给病人听。

在门诊看病工作中,何章岑看的病人数量总是最多,新挂号的,复诊的,别的医生处理不了的疑难杂症转诊的,还有一些外地特意慕名赶来找何教授看眼病的……面对这些病人,何章岑总是一视同仁,每个病人都看得很细致。他总是最后一个去食堂吃饭,吃得也很随便。何章岑从来不会烦躁,他总是耐心给病人解说,指导病人治疗。他经常说:“病人大老远跑一趟看病不容易,一定要对他们负责”。他的这种善良、仁厚的医学品德,得到了病人的一致肯定和赞扬。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沙眼暴发大流行,是我国致盲的首要病因。上海市政府为此成立了沙眼防治所,地点设立在福州路。何章岑请示医院领导自愿担任沙眼防治所顾问,并每周定期去沙眼防治所义务看门诊和讲课。由于病人量太多,他又是老专家,还要指导年轻医生看病,总是忙到最后一个收工。所有和他接触过的病人和医生都说:“何教授是最没有架子的专家教授,真是一个好人!”

“早生贵子”的故事

何章岑对待病人的平和谦逊,病人也会想方设法用他们最淳朴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位眼科大教授的感激之情。有的病人会在复诊时带着一篮鸡蛋,有的人会捎上一筐山梨……何章岑总是婉言谢绝,他总是说:“别人的东西坚决不能要,特别是在工作上!”并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子女。他的廉洁和朴素的生活作风,对身边医生、对他子女们的一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何章岑的儿子回忆,关于“送礼”这事当时还闹过一场笑话。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一位曾找何教授看眼疾的病人,带来了4包家乡特产——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包装纸上写着“早生贵子”,坚持要送给何教授当补品。何章岑坚持不收,病人一下子发牌气了,“命令”何教授必须收下。何章岑无奈只好收下,第二天上交到医院。医院党委书记看到何章岑交上来的这4包“早生贵子”,一时间愣住了。听了何章岑的叙述后,大家都被感动了。

病人的感恩方式各式各样,但是都是表达他们发自内心对何教授的尊敬和感谢。何章岑有一位病人,是从东北来的工人,因矿山爆炸炸伤了眼睛,来到上海找到了何教授。他在就诊期间一直住在旅馆。何教授考虑其住旅馆开销太大,工人工资低,负担不起,于是给他开了一些药物,建议其回去治疗,并定期过来复查。这位工人听从了何教授的建议,眼睛状况也很快得到了缓解和稳定。何教授去世后,墓地建在无锡青龙山。这名病人坚持每次到上海必定转车到无锡,给何老上香,在何老坟前跪地叩头,十几年如一日。他总是说:“何教授是我的恩人,我的眼睛就是何教授给治好的。”

手把手教予“亏本生意”

何章岑对待学生可称得上是“严父慈母”。他总是亲自带学生,手把手教学生认识各种眼科疾病,手把手教学生临床技能,对学生严格要求。他说“眼科学生要能吃苦,平时多练临床技能,一定要多动手”。他总是强调:“医生是要给病人看病的,所以首要任务是要练好临床技能,而不是去做一位只会写文章的人”。

他十分强调年轻医生的基本眼科操作的重要性。当他看到有实习医生手持直接眼底镜,用右眼观察病人左眼时,他会立即讲:“不雅,不雅!”上前指出并示范:“医生应竖握手柄,站在病人两边,用右眼检查病人右眼,左眼检查病人左眼。”

他经常组织年轻医生展开学术讨论,要求年轻医生多发言。即使说得不对或者不全面,他总是会给出肯定意见,然后再用引导式的口吻亲和地说道:“我建议你对待这种疾病,是不是可以这么处理呢?”然后再给出自己的意见,而从来没有老教授和专家的架子,更不会否定年轻医生的想法。他的学生们都说:“何老师是最和蔼可亲又严格认真的老师。”如今,何章岑培养的学生们一个个也已成为我国眼科学的前辈和老教授,在眼科学领域继续秉承着何教授的精神和学术态度。

为了更好地普及眼科知识,何章岑受邀为《中华医学杂志》撰稿。当时的稿费很低,但是他总是热情并认真完成,将他的经验传授给全国的眼科医生。考虑到当时沙眼的流行,何章岑决定写一些科普文章,向普通百姓普及沙眼防治知识。他找到了《科学画报》杂志社,向他们说明想法,得到了杂志社领导的支持。但是文字表述还是偏专业,于是他想到了用画图来说明。他自掏腰包请别人帮他画插图,经常是最后的稿费还没有请别人画画要付的酬劳高。面对这种“亏本”的事情,何章岑总是乐此不疲。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章厥有常。”这就是后辈记忆中的何章岑教授,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好多年,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和谦逊温和的处事风格却一直留在人们的脑海中,是后辈的楷模和榜样。

本文作者:余晓波 唐雅婷

本文节选自《复旦名师剪影——医学卷》一书

征集启示

为更全面地展示上医大师的事迹和精神,致敬前辈先贤,传承上医精神。“复旦上医”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公众广泛征集三级教授、四级教授的人物档案资料,征集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人物传记材料、会议活动材料、学术性材料、社会评价性材料、声像材料等。

如您有相关材料,电子版可发送至 fdsydx@163.com 。如不方便发送电子版本,可通过微信后台或邮箱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们将与您取得联系。

本征集长期有效。

附上医三级教授、四级教授名录:

三级教授(23人):

陈又新、李月云、张沅昌、吴珏、何章岑、朱益栋、左景鉴、司徒亮、顾庆祺、陶寿淇、徐苏恩、郑思競、胡哲揆、施嘉钟、林春业、陈化东、戴自英、潘继盛、翟光耀、熊汝成、崔祥瑸、顾绥岳、顾学箕

四级教授(5人):

石美鑫、吴学愚、陈家䮽、郑伟如、夏镇夷

  进入复旦上医公众号点击“服务”→“走近上医”→“上医95周年集锦”,查看上医一级教授、二级教授合集。

实习编辑:章一诺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招生宣传片《选择复旦的120个理...

<>

图说复旦

除了戴口罩,防疫新老“三件套”...

<>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