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焦扬、李君如、吴晓明、齐卫平摄影: 视频: 来源:《文汇报》2023年7月1日第9版发布时间:2023-07-02

编者按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地。2021年10月,教育部、上海市在上海成立“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聚焦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紧密结合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与上海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当代实践。“中心”旨在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智力密集的优势,聚焦理论创新、成果转化、合作交流,把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好、讲授好、传承好,更好地铸魂育人,为推动新时代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在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支持下,“中心”聚焦伟大建党精神用于立德树人,持续举办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学术交流系列活动。本报将陆续刊登理论研讨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今刊发复旦大学分中心承办活动的部分成果,以飨读者。

焦扬: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的四方面逻辑

伟大建党精神研究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题中之义和重要路径。就此,我主要结合工作和学习实际从三个方面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第一,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党来之不易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倍加珍惜、发扬光大。前段时间在北京,我参观了北大红楼,通过一件件珍贵文物和介绍,更加直观地感知到百余年前一大批中国先进的专家学者和知识青年,为寻找一条救国救民之路所作的学习、思索、辩论、实践,特别是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代表的建党先驱为传播马克思主义、成立中国共产党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我也不禁想起我们复旦的老校长陈望道同志翻译《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奠定真理之光、信仰之源的非凡经历。我深切地感受到,伟大建党实践不是一时、一地、一人、一事之举,不是简简单单开个会、喊个口号就宣告完成的,而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真不愧是旗帜鲜明而又开天辟地。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形成了独特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书写了中华民族最辉煌的奋斗史诗。伟大建党精神立足并全面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完整的历史过程,是对伟大建党实践的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是对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的准确把握,是我们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须倍加珍惜、发扬光大。

第二,伟大建党精神研究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需要久久为功、引向深入。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才能在惊涛骇浪中所向披靡、无往不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深入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研究,必将有助于增强历史自信和历史定力,更加推动精神主动转化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实践主动。自伟大建党精神提出以来,学界从形成背景、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价值地位、基本特征、弘扬路径等对此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阐释和实践探索,并努力贯通多学科交叉研究,取得了卓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展望未来,必须把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阐释与宣传持续引向深入,一以贯之地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丰厚滋养,把研究成效体现在讲清楚讲透彻学理、道理、哲理上来,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动力。

第三,伟大建党精神研究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需要方向明确、逻辑清晰。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从精神层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开辟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境界,为中共党史党建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提供了丰富内容,为构建“大思政”格局提供了生动教材。另一方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也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深化伟大建党精神研究,有助于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有助于塑造党的光辉形象,进一步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我以为,伟大建党精神研究至少要把握四个方面的逻辑:

一是理论逻辑。我们党的精神谱系历经了百余年的丰富发展,但说到底伟大建党精神是源头。因此,我们在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的时候肯定是要往前看的,没有源头就没有后面的洪流。往前看最根本的就是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学理性要求,这是开展研究的“总纲”。因此,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不能不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不能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发展,并以此确立其理论根脉、理论逻辑。

二是方法逻辑。理论方面的定位,要在学理的深度、厚度、广度上确立,其中核心的就是要掌握方法逻辑。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的方法逻辑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概括来讲就是“六个必须坚持”。这强调的是用“六个必须坚持”来指导研究。

三是历史逻辑。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本身就是对历史逻辑的科学总结,是历史自信的彰显。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践的四个历史时期,伟大建党精神在其中是一以贯之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具体表现为不同的革命精神,共同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些革命精神之间的关系问题、它们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关系问题等等都是需要研究透彻的。

四是时代逻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不论开展到什么地步、推进到什么程度,落脚点还是在“党”。因此,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的时代要求,就是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落到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上来,落到助力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上来。

(作者为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分中心主任)

李君如:关于四个基础性问题的一些看法  

就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相互关系及其研究中的四个基础性问题,我谈一些粗浅看法。

第一,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这个问题要回答伟大建党精神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在20世纪第2个10年和第3个10年之间诞生。

一百年前的世界还曾发生了几件大事。一是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三是巴黎和会暴露了帝国主义本质并产生了矛盾。四是中国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五是中国工农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当世界社会主义潮流和中国民族复兴潮流在中华大地交相辉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涌现了一批能够顺应和把握时代大潮的人士。他们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推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于是就有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在历史必然性和历史主动性交汇下应运而生的,这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变方向、焕然一新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基本条件。这个问题要回答伟大建党精神为什么会在上海形成。上海能够成为党的诞生地和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地不是偶然的,是因为上海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首先,上海在工农阶级以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方面发挥了带动力量。五四运动中,上海作为产业工人比较集中的地方,带头举行罢工声援北平,推动各地罢工浪潮,标志着五四运动取得了重大胜利,而且标志着中国工农阶级以独立姿态登上中国历史舞台。

其次,上海有一批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型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重要主体条件。上海在五四运动期间已经成为致力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最活跃的地点之一。在上海诞生创办的《新青年》杂志,在五四运动之后从北京迁入上海,成为影响最大的马克思主义传播阵地。在这里集中了陈独秀、李大钊、陈望道、李汉俊等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更是做出了辉煌贡献。

再者,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伟大建党精神也是在这样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五四运动后,陈独秀在李大钊的帮助下抵达上海。此前在北方,陈独秀主要活动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到上海的陈独秀主要活动在工人群体中,不仅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而且花了大量的精力在工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其中一个重要的行动就是陈独秀将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七卷第六号编成了“劳动节纪念号”。因此,上海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相结合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伟大建党精神闪烁着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光。伟大建党精神四个方面的内涵具有内在的逻辑,其核心思想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和共产主义理想,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特性。中国共产党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创建的。这种科学信仰不是抽象的道理,而是在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紧密结合的时代下形成的,由此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形成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也由此成为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践行这样的信仰和使命,中国共产党先驱们充分做好贡献自己、牺牲自己的思想准备,他们不仅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还要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内涵,从思想到行动,无一不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之光。

第四,坚守伟大建党精神需要知、情、意、德的理念。这个问题是回答如何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先驱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情感、意志以及德行的结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讲的是科学信仰和理想信念,强调的是科学认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讲的是崇高追求和使命担当,强调的是崇高情怀。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讲的是献身精神,强调的是德行意志。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讲的是道德境界和历史责任。由此可见,伟大建党精神32个字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知、情、意、德的精神品格。伟大建党精神不仅高度敏锐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先驱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知、情、意的有机转变,还体现了崇高的道德追求,不仅向人们传播马克思主义,还以模范行动体现为党和人民无比真诚的道德、功德、品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在知、情、意、德的有机结合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作者为原中央党校副校长)

吴晓明:从民族复兴进程看伟大建党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二者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其历史性展开过程可以从历史的源头和历史的方位两个方面来理解。

从历史源头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其中有两个最根本的规律:一是现代化,即必须推进完成现代化任务。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把握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联系。我们理解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把握住这一现代化的进程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建立起本质的联系。历史地看,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一方面采取了现代化路径。另一方面,这个路径同时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而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立起本质的联系,是因为一场大规模的现代化进程必须通过特定的社会革命来为它奠基,而这场社会革命在中国历史上采取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这场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五四运动标志着这场革命的性质由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准备了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关于这一点,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说得很清楚,他说“杜威于1921年7月11日离开上海时,中国共产党刚好要在那里成立。最为进步的教育刚刚展示在革命的中国面前时,她却转到马克思和列宁那边去了。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在共产国际的阳光照耀之下变得黯淡无光。显然,美国的自由主义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虽然它作为主流思潮后来又苟延了15年。”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成立历史的必然性,意味着中国共产党要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要求现代化开展的同时,要求推进历史进程,同时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当今的实践上来讲,中国共产党始终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而这个重任始终围绕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展开。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统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特定的历史转折点上继续开展了现代化前景,我们现在叫做中国式现代化。

从历史方位来看,今天我们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国式现代化展示出三重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对于中华民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对于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当这种意义展现出来的时候,在历史节点上可以被称为世界历史,换句话说,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开始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什么叫世界历史意义?黑格尔是这样讲的:世界历史民族在特定的历史转折点承担起特定的历史任务,由于这种任务具有更高的普遍性,所以它具有世界历史意义。我们大体可以说,500年前欧洲当时的历史进程具有世界历史意义,而在今天中国式现代化在展开过程当中开始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因为它要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而这种历史任务具有更高的普遍性。为什么中国式现代化在特定的转折点上能够展现出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因为它在完成现代化任务的同时,在展示现代文明的同时正在开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如果中国的现代化仅仅是一个特殊类型的现代化,如果中国的现代化目标仅仅是成为一个像英国、德国、美国、法国那样的现代强国,那么它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它只不过作为某种特定,作为某种表征从属于现代资本主义。只有当这样的历史进程在完成现代化任务的同时,能够开创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它跟一般的现代化理论,跟一般的自由主义的现代化理论完全不同的地方在于现代化的进程是有历史限度的,当超出这个历史限度的时候意味着人类文明的新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很严格地把这种形态叫做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突出展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在完成现代化任务的同时,正在开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正在承担起新的世界历史任务。

总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展到哪一步,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就深入到哪一步,并且在中国化和时代化方面提出自己的要求和主张。

(作者为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齐卫平:激发创造历史新伟业的澎湃力量

在党的二十大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指明了方向和确立了行动指南的现实条件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与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紧密联系,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接续奋斗、开创未来的全过程,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力量支撑。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如何进一步深化,面临两方面的任务。一是需要继续深化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挖掘和拓宽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领域。二是需要在促进伟大建党精神向实践力量的转化上下功夫,提升伟大建党精神的感染力和行动力。

就理论研究而言,还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开展深入研究。例如,伟大建党精神与党的红色基因的关系、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谱系的内在逻辑、伟大建党精神历史传承的现代性创造、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担当、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契合、伟大建党精神与党的先进文化建设,等等。加强这些问题的学理性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识和把握,增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尤其是在当前开展主题教育过程中,研究伟大建党精神必须与党的二十大初步构建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相结合,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联系,为更好地执行党的二十大各项战略部署提供精神力量。

就实践转化而言,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有两项任务需要继续努力。其一,要进一步加强普及宣传,使伟大建党精神内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如通过场馆展示用活伟大建党精神宣传的文物资源、设置街区路边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词语标识、布置社区橱窗伟大建党精神相关图片、举办伟大建党精神专题展览等活动,以此大力营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社会氛围。其二,要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实际表现为人民群众树立榜样。党员和领导干部日常的言行举止是人民群众感知伟大建党精神伟力的途径。党的二十大主题中突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党对奋斗新时代新征程作出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的庄严宣示。伟大建党精神集中表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气神,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是党团结带领人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奋斗的时代要求。伟大建党精神无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但强调伟大建党精神、党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还具有面向社会的意义。伟大建党精神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和宣传层面上,精神的力量通过实践来展现,伟大建党精神需要实现党凝聚起磅礴力量的能量转化。

奋斗新时代新征程必须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展示新面貌、作出新作为、创造新辉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广度和深度来实现,百年大党再出发以发扬光大伟大建党精神续写新篇章。伟大建党精神秉持坚定理想信念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方向相一致,伟大建党精神凸显党的根本宗旨与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取向相契合,伟大建党精神体现党的奋斗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行动逻辑相统一,伟大建党精神锤炼党的人格力量与中国式现代化攻坚克难相贯通,伟大建党精神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勇毅前行的强大武器。

在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伟大实践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需要有新的使命担当。第一,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第二,必须牢记“国之大者”,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断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第三,必须始终牢记“三个务必”,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确保中国共产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第四,必须勇于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担当,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凝聚起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第五,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向纵深发展。第六,必须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制图:实习编辑:马蔚佳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