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家语委遴选出了25个语言文化品牌活动优秀案例,由复旦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举办的“隽永诗文,友谊之歌——上海留学生中国诗文诵读大会”活动榜上有名。
2017年至今,大会已成功举办五届,共吸引上海23所高校、50多个国家的千余名留学生参赛。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们同聚一堂、以诗会友,在中华诗文里感受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一首《雨巷》,让来自土耳其的她被称为“油纸伞姑娘”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
一袭洁白的刺绣旗袍、一顶白色油纸伞,2017年,来自土耳其的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017级硕士生林千熙(Zeynep Küçük)参加了首届“隽永诗文,友谊之歌——上海留学生中国诗文诵读大会”,她的参赛作品正是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雨巷》。
含蓄婉约的诗文意境,让人恍如置身烟雨朦胧的江南雨巷。“老师和同学们也因此叫我‘油纸伞姑娘’。”林千熙说,通过这次比赛,她第一次深入感受到了中国诗文之美,“这首诗含蓄、耐读,不同母语、不同情绪的人去念,感受也不一样。”
对于这位此前没有接触过中国诗文的留学生来说,要表达出“油纸伞姑娘”的婉约含蓄,就需要下一番功夫。她多次请教身边的老师、同学,包括每个词的含义和读音,尤其是一些生僻字,“‘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彳亍’这两个字应该念chì chù。”
怀着对中文的浓厚兴趣,林千熙在本科阶段就读于土耳其的安卡拉大学中文专业,研究生时则选择来到复旦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
在复旦期间,林千熙用“忙碌”来形容自己的学习生活。看书、学习之外,她演过阿庆嫂、体验过豫剧,还曾跳过古典舞《爱莲说》、尝试过采茶制茶。她说,“中国文化对我来说是一种特别的美,让我流连忘返、回味如甘!”
他是朋友们眼中的塞拉利昂“李白”
通过朗诵大会,林千熙交到了许多新朋友。来自塞拉利昂的上海师范大学2016级硕士生季瑞拉(Gibrilla Sesay)便是其中之一。“当时我对中国诗文了解不多,但我对朗诵表演一直很感兴趣,我觉得这是学习中文的好机会,就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头戴幞头纱帽,一袭古装出场的季瑞拉以李白的《将进酒》为参赛作品,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朗诵让他广获好评。他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是自己最喜欢的一句,为了吟出诗仙李白的豪迈之情,他经常一个人在草坪上放声朗诵。“我会投入自己的情绪,把李白的诗当成自己写的。”
回想起当时的比赛,季瑞拉依然记忆犹新,“大家带来的既有古诗,也有现代诗,比如毛泽东的诗,这些我都很喜欢,它们打开了我的眼界。”
如今,回到塞拉利昂的季瑞拉正在当地教授汉语。热爱汉语的他时常会向塞拉利昂的朋友们朗诵李白的《将进酒》,“朋友们会叫我‘李黑’。”季瑞拉笑说。为提高自身汉语教学水平,今年八月,他还将回到中国,继续攻读汉语国际教育方向的博士。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打造国际中文教育创新平台
自2017年首次举办以来,“隽永诗文,友谊之歌——上海留学生中国诗文诵读大会”受到了各个高校、各个国家留学生的广泛参与。拥有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留学生们运用标准的普通话、生动的肢体语言,配合舞龙、川剧变脸、太极拳、中国大鼓、现代舞蹈等新颖的表现形式,演绎出他们所喜爱的中华经典诗文。
“我们希望留学生们能在诗文诵读及表演过程中,与我们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人物思想相遇、相知、相识,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从而得到熏陶和滋润。”大会主办方负责人、复旦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副主任张豫峰教授谈起办会初衷时说,她与团队期待通过这一留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于润物细无声中引领他们感受中华文化的美妙和精髓。
作为一次创新尝试,大会曾在筹备初期面临着人员、资金、场地等多种挑战,“当时全国还没有这么大规模的留学生诗文朗诵大会。”张豫峰说。筹备的日子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成了常态,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与各方支持下,大会收获了热烈反响,张豫峰也于今年获评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个人”称号。
多年的办赛与教学经验,让张豫峰对于国际中文教育有了进一步的思考。近年来,她牵头形成了有关留学生诗文诵读的三万字调研报告,提出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开设诗文诵读相关课程。“诗文诵读不仅是对文化知识的补充,通过对声韵律调的把握,可以提升学生们在精神上的共鸣。”
以上述报告为基础,基地于2021年首次举办了上海市“传播中国”国际中文教育中华经典教案大赛,今年正在举行第二届。“这个比赛能让老师们更好地帮助留学生去理解欣赏中国诗文,这与留学生中国诗文诵读大会是相得益彰的。”张豫峰说。未来,基地还将策划推出更多文化交流展演活动,形成品牌效应,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搭建更多沟通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