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键小事”到“发展大事”,分党委书记这样破解“急难愁盼”

作者:殷梦昊摄影: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3-06-20

如果你日常开车通勤,或许已察觉到,复旦校园里最近多出不少停车位。

前不久,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陈浩明在主题教育期间提出希望“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增设校内停车位”的建议。保卫处得知意见、立即行动,协同多个部门,想方设法利用有限空间,在邯郸校区、江湾校区分别腾挪出70个和22个停车位。

学校主题教育“切问近思”大调研“微信出题”,要求各位分党委书记“站在光华楼上提问题”,即站在学校全局高度,每人提出师生急难愁盼事项。和陈浩明一样,42位分党委书记结合日常观察体会,紧扣“复旦八问”,提出一个个师生急难愁盼议题,并和职能部处形成“1+1”会商机制,共同整改,“站在邯郸路上解问题”。

扩充停车位,只是最终汇总的66条急难愁盼实事项目之一,还有部分一时难以解决的“硬核”问题,也在各方努力下研究分析、持续推进。

切问近思,久久为功。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由表及里,从“关键小事”到“发展大事”,一个个直指痛点、难点的“真问题”被挖掘,被深究,被解决。

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持续做好“观察员”“运动员”

邯郸校区作为复旦本部,历史悠久。多年来,随着学校事业发展和人员车辆不断增加,校园交通管理逐渐面临各种问题。

在“微信出题”的答卷中,航空航天系党委书记仇棣,提交了“改善校园交通问题”的建议。具体包括:光华楼北侧及西侧西辅楼附近等位置实现人车分流;新化学楼后的道路尽快疏通开放等。

“安全无小事,这绝不是一句空话。”仇棣说,“我们提的问题看似细枝末节,甚至比较琐碎,但都事关大家切身利益,是师生们亟盼解决的。解决好这些看似微小问题,能大大提高师生获得感。”

她所在的院系,就曾有学生涉及校园交通安全事故,这让她始终惦念在心。“虽然只是个案,但是后续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到当事人的学业、事业、家庭等等”。

不约而同地,陈浩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李尧鹏也分别提出“邯郸校区恢复原先能停的车位,扩容部分新车位”“畅通校内人行通道,保障校园行人安全”等校园交通相关建议。这些建议同样源于日常生活点滴的观察。

保卫处邀请同济规划设计院交通所所长、杨浦交警支队支队长等专家就校园交通管理进行专家座谈,院系分党委书记、学生代表、基建处工作人员参会

脚步向下走、脚印向下沉、脚板向下压实,才能切实收获“一手资料”。在保卫处牵头下,3位分党委书记、师生代表,以及杨浦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同济规划设计院交通所所长等参与实地调研、专家座谈会,进一步细化整改做法。在哪增设停车位?如何调整道路通行秩序?怎么规范机动车行驶……一个个错综复杂的难题,逐渐有了明朗的答案。

最终,保卫处形成初步方案,将校园交通的改善分成短、中、长三类。短期立知立改,6月前即可完成;其次年内开展,预计12月前完成;最终长期规划,建设绿色、步行友好型、自行车友好型校园。

邯郸校区实地调研,行业专家、杨浦交警支队负责人、院系分党委书记参加

“保卫处在杨浦交警支队支持下,对学校整体路网布局进行细致的优化,开展很多工作。”6月14日的进度通报会议上,看到清晰明确的项目时间表、路线图后,仇棣为保卫处各项工作点赞,并表示方案试运行阶段会继续做好“观察员”和“运动员”,为校园交通改善出谋划策。

是否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李尧鹏在会上结合多年学生工作经验分享感想。他认为校园人行道畅通问题,不仅关乎校园安全,也关乎校园文明,“是学校三全育人体系中的一部分”。

“长远来看,要做好校园交通安全工作,‘硬’和‘软’都要考虑。”他建议,除硬件设施改善之外,还要进一步提升师生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可增设交通安全提示、发挥学生志愿者作用。

以点带面、由表及里,以小问题为大问题的抓手

调查研究,既要调查、更要研究。深入基层是基本要求,但要想从基层调查研究有所收获,还要“脑入基层”“心入基层”,带着问题做调研,从现象中寻本质。

复旦作为人文强校,如何更好发出复旦文科声音、擦亮复旦文科品牌?曾担任学校“双一流”建设办公室主任、现任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的李粤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学科发展终究离不开人才支撑。李粤江平日经常跟青年教师们交流,听取大家的困惑和心声。从经济学院两周一次的青年学者座谈会到“四敢四尖”干部人才大摸底,他深刻感到,学校青年教师成长路径和职业发展体系的优化空间较大,而人文社科尤其期待这方面的突破。

李粤江参加经济学院青年学者座谈会

为此,面对“微信出题”,他提出加强学校层面对教师尤其是人文社科教师的推介,包括对新入校教师的介绍、对人文社科最新成果的报道、对优秀学术表现进行年度性奖励。“通过种种方式,为文科年轻教师创造更多机会和台阶,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信心,助力青年人才成长和人才梯队建设。”

6月14日下午,袁成英楼。文科科研处、发展规划处、宣传部门相关负责人与李粤江面对面,进行一场2个小时的“头脑风暴”。

从文科青年教师推介形式到与宣传部门、学报学刊的联动合作,从年度优秀人文社科成果奖的设立到“先锋计划”的进一步完善,大到奖金数额设置,小到微信推送频率,你一言我一语中,一项项具体措施,有了从纸面到落地的可能。座谈中形成的方案,也将由文科处和发规处进一步确定落实。

在李粤江看来,除了问题本身之外,学院与职能部处“1+1”的会商机制非常重要——这不应只是主题教育中的一环,更应成为一种工作常态。“我们不能局限于解决一个独立的问题,而应将其视为文科工作的一个抓手来开展。”李粤江期待通过这个契机,学校能够进一步提升对人文学科品牌的打造。

调查研究不是“一镜到底”,要着力写好“后半篇”文章,还要对短时间解决不了的问题“一盯到底”。化学系党委书记马蔚纯在此过程中,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务实”二字。

“随着院系各项事业发展,工作中会产生新的问题和矛盾,很多问题涉及多部门协调治理,遇到的障碍就会变大。”马蔚纯在“微信出题”环节,提出希望遇到“九龙治水”的情况,可以让多个职能部处加强合作、统筹解决。

现有管理机制的不完善,要从关键环节入手解决。而作为院系直接对接和项目办理人员,科级干部便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问题提出后,机关党委很快行动,在和马蔚纯多次线下座谈、电话交流后,将“进一步改进各机关部处工作协调性,提高创新性”纳入《机关青年骨干培训班方案》,作为重要培训任务目标。

5月底,马蔚纯和几位分党委书记受邀直接参与机关“先锋行动”评审,接下来,还将参与机关青骨班学员论坛,和青年干部面对面交流,进一步查摆协调性、创新性的不足之处,围绕改进有关工作开展研讨,完善解决路径。主题教育以来,机关党委官微还增设机关动态、机关便民等栏目,展示交流各部处协同创新,提升机关工作协调性和创新性的典型举措和有效做法。

“原先,我们和机关干部围绕务虚工作的座谈交流机会是很难得的。”马蔚纯相信,通过这次主题教育的契机,类似“1+1”深度交流的机制创新,将会成为一种常态。

制图:实习编辑:严静雯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