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黔线 信至乌江

作者:杨智博 周淇玥(新闻学院22、21级本科生)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3-06-14


这是一片因复旦而改变的土地。

乌江是长江上游南岸的最大支流,由乌蒙山东麓的贵州高原奔腾而下,横切七曜山的褶皱山脉,在涪陵汇入长江。王阳明作诗赞叹:“溪深几曲云藏峡,树老千年雪作花,白鸟去边回驿路,青岩缺处见人家。”

息烽是乌江重镇,在复旦的助力下,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世纪的风采,昔日由大片农田和山坡边的土房组成的乡村镇景,染上现代城镇的风味。

牵连乌江和黄埔江的是息烽县乌江复旦学校(原九庄中学)。这所1958年建立的学校位于息烽县西北部,距县城33千米。蜕变始于复旦百年华诞之际,那年复旦师生决定捐款100万元在西部地区建一所复旦实验学校,项目最终落户在具有光荣传统历史的息烽县九庄镇,于2006年8月建成现在的乌江复旦学校。自新校建立,新闻学院志愿者就与乌江复旦学校的同学们开展信件交换活动,进行学业、生活上的交流,启发和安慰,源源不断地从黄埔江畔递送到乌江畔。而带着大山清冽的反馈,也年复一年地帮助学子明晰对生活的认识。

这样的交流,呈现了最纯粹的喜悦与感动。

21级本科生朱嘉祺说:“在给我的小朋友写信的第一次,实际上我非常担心,怎么和一个初中的小男生沟通、他的年龄段会喜欢些什么等等,请教了身边很多很多同学,也听到了很多中二的故事。当第一次收到王凯杰回信时,快乐是占据我所有感知的情绪。小朋友会和我分享他喜欢听的歌,喜欢看的书,晚上在宿舍我也会打开音乐软件搜索来听,和他分享我的听后感读后感,我也会和他分享我的生活,多了一个可爱的倾听者。我们俩也都发现了我们兴趣的重合点,喜欢看动漫、喜欢拼乐高。每次通信我俩都会像献宝一样互相安利最近在追的番、新买的乐高。有一段时间我的学习压力非常的大,小朋友仿佛心有灵犀般写信时和我吐槽他最近学习的烦恼很多,英语听写总是错。在安慰他、给他一些我的方法和调整心态的方式时,治愈到的也是我自己,他的阳光给我很多动力。每个月最期待的时候就是收到群里信息可以去拿信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灵魂和我相遇,作为一个非常喜欢和人接触和交往的e人,真的很感谢小朋友给我的生活带来的乐趣。”

21级本科生师蕴卓说:“在参加信件交换活动前,我并不了解贵州,也不知道贵州有条叫‘乌江’的大河。是小朋友们的信为我打开认识乌江的窗口,让我知道还有这样一种与我不同的生活方式。从他们的信里我时不时地能看见自己过去的影子,那些我经历过的,或成功或失败的成长所必须的旅程。我也乐得‘倚老卖老’,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些小小建议。手写信件交换活动提供了把心思付诸笔尖的机会,让我能把上海的桂花香封入信封,也能窥到千里之外的弟弟妹妹日常的琐碎片段,在品读他人生活的过程中回忆那些值得怀恋的过往。”

坚持书信往来,是因为坚信,我们所写下的每一字每一句,甚至每个标点符号,都是含有温度的,因为那是我们亲自握笔写下,那是独一无二。字如其人,见字如面。将那几页浸入情感的纸装入信封,仔细封好,它们通过漫长的旅行,或翻山越岭,或渡江过桥,到达对方手中,那种感觉超过了文字本身。

21级本科生王小淳连续两年和乌江复旦学校的一位小妹妹交换信件,“通过书信这种质朴的媒介,我们彼此分享生活,交换心情。有一次,我在回信中答复妹妹上一封信里写到的学习、生活上的困惑,她在下一封回信中写,读了我的信,她更加坚定考上高中的梦想,心情也更好了。能用文字影响远方的朋友,仿佛我也‘被治愈’了。今年小妹妹就要中考了,我在中考前用书信传达祝福,更希望有机会去贵州跟她见面。”

21级本科生李淑怡写感想时,“下意识就想到她在纸上用心画的花朵和她给我做的手工小兔子指环。当时我拿到名单,她的名字错了一个字,我也就跟着写错了,还好她没怪我。寄出第一封信后,这个贵州小朋友就参与了我的部分生活,我们从未交谈过多,但又从未断绝,像一条绵绵的溪流。她的字体很工整,每次看到都觉得她好认真。我会一直写信。”

20级本科生闫文轩写下:“参加信件交换已经有两年了。通过书信认识了远方可爱的两位朋友,他们性格活泼、古灵精怪、精通厨艺,总会疯狂戳我笑点。我们在信中从理想谈到勇气,从运动谈到美食,分享着各自的烦恼与趣事。”

隔着大江大河,有着许多彼此关心的人,就像《夜邮》里所说:“谁能容忍自己被遗忘呢?”时间会流逝,鲜花会凋零,而我们的手写信,却在时空中永存浪漫。

1287复旦-8.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