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基础研究”理工科专场举办暨“十大科技进展”颁奖

作者:许文嫣 张菲垭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3-06-09


扎根基础科学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525日上午,校庆系列学术报告会“走进基础研究”理工科专场暨2022年度复旦大学“十大科技进展”颁奖仪式在相辉堂南堂举行。本次活动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研讨会之一。

高分子科学系教授陈国颂,航空航天系教授徐凡,人类表型组研究院教授田梅,数学科学学院、上海数学中心、新基石科学实验室教授沈维孝,芯片与系统前沿技术研究院教授刘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教授赵兴明先后作学术报告,介绍所在领域的基础研究进展。

“这是我第一次站在相辉堂的舞台上做学术报告。”第一位主讲人陈国颂分享来到复旦工作14年的一个代表性成果,即诱导配体蛋白质精确组装路线。“我们还希望把相关策略推进到活细胞的层面,利用我们获得的人工蛋白质精确组装体,来影响细胞的行为。”

徐凡团队通过对新鲜百香果的风干实验,设计了一款类似于机器猫圆手的软抓手。徐凡畅想,或许未来他们可以和航天部门合作,把这种抓手应用在太空微小垃圾颗粒物的回收清理上。

PET分子影像是目前唯一临床应用的分子影像,“利用PET分子影像,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恶性肿瘤、神经精神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精准诊断,指导分子靶向药物等治疗,精准测定脑内药物,指导科学用药等。”经过田梅的多年提案,PET-CT2021630日落地并纳入浙江省的大病医保。“如果PET分子影像能够在我国更多地区纳入医保,就能让病人得到及时、精准的诊断和治疗,进一步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沈维孝介绍了和合作者对圆周扩张映射上的斜积映射的近期研究及其在Weierstrass型函数的维数问题上的遍历优化问题中的应用。

发展兼具高性能、低功耗和高密度的非易失存储技术,一直是储存器领域追求的目标。刘琦回顾团队从0”到“1”的艰辛过程,“在刘明院士的带领下,我们团队自2004年进入阻变存储器研究领域,研究历程从基础研究走到集成技术,再到芯片应用,为我国建立自主可控的存储器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在微生物的研究中,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研究者使用计算方法从测序数据中重构出大量微生物基因组,用于后续的分析研究。赵兴明团队提出了半监督的宏基因组分箱算法SemiBinSemiBin v2.0,这些算法在多个模拟数据和真实数据集上取得了良好性能,大幅提升了微生物种类识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