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湾区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复旦首席经济学家香港论坛举行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经济学院发布时间:2023-06-06

 

5月21日,作为中国经济学界和金融领域的年度学术盛会,“复旦首席经济学家香港论坛”在香江之畔揭开帷幕。在沪港合作机制建立20周年之际,为充分发挥沪港合作优势,进一步加强沪港经济学术交流,论坛以“香港、大湾区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主题,邀请众多经济学家和业界代表齐聚香港,共话中国经济发展格局。论坛立足一国两制、一带一路的国家方略,探索新格局下,中国香港的历史发展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未来,从构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目标出发,共同寻找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的经济解决方案。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向本次论坛发来致辞视频。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发表视频致辞。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客座教授、原主任,香港亚太研究所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港中大-复旦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副所长宋恩荣,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实业环境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周军等特邀嘉宾先后发表主旨演讲。

李家超在致辞中表示,国家正推动形成开放、多元、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愿景,香港将继续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为强国建设作出贡献,为社会经济增长动能。香港会把握好国家“十四五”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的庞大机遇,对接国家经济的内循环,做好国内国际循环的桥梁工作。香港将进一步强化高增值服务平台、国际人才库等角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今年是沪港合作机制建立20周年,李家超同时表示香港有信心在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中,能继续发挥所长,与各个省市,尤其是大湾区其他城市合作共赢,优势互补,共创高峰。

陈志敏代表校方表示,首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香港论坛意义重大。学校支持经济学院借助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等重要平台,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智库建设、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作用,在更大的学术舞台上展现复旦人在大时代的胸襟和作为,也期待经济学院在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上做出更大的复旦贡献。

林毅夫就新发展格局下大湾区的一体化发展主题发表演讲,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角度为听众梳理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背景,说明了我国在地缘政治和大国竞争的国际环境下通过新型举国体制动员经济发展必要性——即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合力,全力发展经济。林毅夫从微观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目前落实新发展格局建设的挑战,提出了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解决路径,他还详细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在当前区域发展战略中所具备的独特优势,为在场的每位听众留下了值得深思的问题。

宋恩荣从百年变局下多极化的国际环境以及地缘政治风险的影响出发,分析了香港目前作为面向内地及世界的小型开放经济的处境与挑战,以及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所扮演的角色与未来。宋恩荣围绕香港经济在人力、土地、资金等多方面的供给要素瓶颈以实证数据切实分析了香港经济发展及融入湾区进程中的现实阻力,引起在场听众深思。另一方面,宋恩荣也在演讲中提出了香港未来经济多元化及结构转型的全新方向,说明香港“由治及兴”的突破要素在于人才、土地与资金,并且尤其强调了人才的关键作用。

张军以双循环与中国的产业升级为主题介绍了中国参与国际大循环、在世界经济体系崛起发展的前世今生。张军指出,外向型发展战略本质上是出口引导的工业化战略,外商直接投资在其中作用显著,也在事实上培育和壮大了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成为了全球生产链的中心,技术扩散让中国有了完整复杂的产业链,出现了长三角、珠三角这样产业升级的成功案例。但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并未做到完全的自主可控,导致中国在当前大国竞争的环境中面临“卡脖子”的窘境。张教授在演讲中通过对长三角与珠三角的深度对比,也为中国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与中国经济走向指明了方向,在中国的产业升级和双循环的格局下,未来长三角和珠三角依然会发挥各自优势,而香港也将会延续其影响力,在科创领域,延续其独特的贡献与价值,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周军以“与时代共鼓舞——企业在剧烈变化环境中发展”为主题发表演讲,从上海实业集团各个发展转型阶段出发,展现了上海实业服务国家战略、呼应时代趋势,融产结合、创新发展的战略抉择和实战绩效,深刻阐释了国有企业在时代巨变中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周军提出,沧海横流的大时代开始了,人工智能(算力)、生物技术(体力)、新能源(动力)将引发人类社会的全面革命,企业需要积极参与新型举国体制,投身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上海实业在香港注册设立,始终围绕国家战略,持续调整优化业务布局和资产结构,由一家以消费品、房地产为主体的传统企业,从零起步25年打造世界500强医药企业、12年跨越式发展环保新能源,成功转型为以生物医药、环保新能源为核心的绿色健康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并推进实施了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实现了经营效益和发展质量的稳步提升,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的企业实践案例。

为支持培育沪港优秀青年学者,进一步激发香港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兴”的动能,本届论坛举办沪港青年经济学者培养导师聘任仪式。作为本届论坛主办方之一的香港白玉兰慈善基金会致力于服务香港社会民生、推动沪港两地学术、教育及文化交流,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在圆桌论坛环节,多位金融证券机构首席经济学家、投资人及企业领袖汇聚一堂,围绕“香港、大湾区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进行讨论。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麦格理集团大中华区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胡伟俊;香港交易所董事总经理、内地业务发展主管毛志荣;京东集团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瑞银资产管理公司中国股票投资总监、董事总经理施斌;东方证券总裁助理兼首席经济学家邵宇,从不同角度出发围桌论道,在观点的碰撞与交锋之间,向听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思想盛宴。

香港、大湾区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背景下,如何看待微观企业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与破局潜能?如何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全球经验与中国经济如何实现共融?香港作为全球市场的超级联系人,如何在国际市场博采众长、发扬过往成功经验?政策突破口如何与微观企业巧妙链接,通往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未来?圆桌嘉宾就以上种种核心问题热烈交流。

在讨论中,嘉宾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观点。比如在分析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景时,程实认为要从经济增长效能来综合研判,考虑每单位经济增长的就业创造能力、订单拉动能力、民生福祉改善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来判断经济发展的质量。邵宇从消费端出发,分析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挑战,他在后续讨论也强调了算力的价值与技术变革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毛志荣从香港和大湾区资本市场的融合角度探讨了资本市场服务创新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通过制度性开放与包括沪港通、互换通在内的一系列互联互通机制,市场制度的差异进行转换连接,实现国际与国内制度和标准的双向对接,更好地服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施斌从微观视角提示企业对经济增长的突破潜力,他也建议香港政策方降低交易成本,降低印花税,给予多元交易策略实现的更多可能性。沈建光梳理了寰宇范围内的多国经济困境,结合香港在当前百年变局下的积极探索实践,强调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突破价值;他认为香港作为大湾区的核心金融城市,以及中国重要的对外经济桥梁,在“高才通”等新的人才引进计划后,今年有望扭转人口下降趋势,在数字经济领域迎来新的增长点。胡伟俊从企业的微观视角,强调企业对经济增长自下而上的推动力,呼吁政策方给企业多一些空间和激励来推动宏观经济转型。

本届论坛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规划发展部部长、数字经济研究团队执行负责人杨燕青主持,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全球校友会、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香港白玉兰慈善基金会联合主办,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支持,上海实业综合研究院、复旦经院香港校友联络处协办。

自2015年起,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已逐步成为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发展研究平台和国家智库,受到了海内外学界、业界与媒体的高度瞩目。吴敬琏、周小川、林郑月娥、厉以宁、高尚全、张五常、黄奇帆、楼继伟、龙永图、杨伟民、辜胜阻、陈锡文、林毅夫、刘世锦、洪银兴、江小涓、许善达、刘伟、李扬、何亚非、余永定、朱云来、黄有光、夏斌、魏尚进、张军、刘元春、刘守英、金刻羽、哈继铭等一批经济学家相继应邀发表了颇具建树的主旨演讲,更有数十位毕业于复旦大学的首席经济学家和业界精英展开精彩对话,为中国及国际经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

制图:实习编辑:苏尧祎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