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党代会】一个更绿色、更智慧、更文明的校园 ——复旦大学建设乐学乐居现代化校园侧记

作者:张云飞 马家良 彭子恒摄影: 视频: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18-09-22

新闻中心讯 “这几年,我能感受到复旦由外而内的改变。校风越来越文明,学风越来越严谨,师友关系越来越和谐,规模越来越大气宏伟,形象塑造也越来越国际化……几年间,我爱上了这所学校;不管多少年后,我都为身为复旦人而骄傲!”今年刚直升电路与系统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的高叶楠回首近几年复旦变化,这样告诉记者。

五年来,学校着力建设乐学乐居的现代化校园,大后勤、大安全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一栋栋新建筑拔地而起,一批现代化楼宇启用,共完成新建项目投资17.24亿元,新增竣工面积32.68万平方米,校区面貌焕然一新。与欣欣向荣的基础建设相呼应的,注重环保节能,注重智能化发展,注重道德育人的内涵式校园发展模式,营造出了一个更绿色、更智慧、更文明的美好校园,切实提升了师生的认同感、获得感与幸福感。

这是一个被绿色环保气息浸润的校园

早在2014年,复旦大学就开始把绿色生态、环保节约的理念贯彻到了校园建设的实际规划之中。回顾历史,复旦一直是节约校园建设的典范,也一直在绿色校园不断锐意革新发展前进。2015年获得全国第二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的称号。

复旦大学从2013年开始推进“零排放”寝室创建活动,2014年建立校园低碳生活科学量表。仅2014年春季学期复旦大学共有81个寝室参加了“零排放”计划,仅用电量一项就比对照组下降了1/3。

在宿舍楼中,随处可见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温馨提示。人走熄灯、随手关空调、水龙头拧紧已经成为了同学们之间的默契。

“光华楼自习很方便,而且到了晚上11点多保安大叔会挨个教室的提醒我们检查关灯、关空调然后再离开。”2017级中文系本科生黄雨洁说。

光华楼,这座复旦的地标曾是首屈一指的耗能大户,但随着我校节能减排机制的不断完善,光华楼的耗电耗能有了明显改善。2012年材料科学系研发的新型涂料在光华楼玻璃幕墙上涂刷后,测量显示,夏天室内的平均温度明显下降了3至5摄氏度,大大减少了光华楼的空调能耗。2014年光华楼进行综合节能改造,更换LED灯,空调变频改造、空调控制系统等系列改造,经过第三方认证,光华楼能耗下降22.5%。

新建的一批楼宇也在建设之初就把绿色环保理念贯彻其中。2013年底开工的环境科学楼,是复旦大学环保节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大楼里的每个办公室都有分项计量系统,每一个办公室的耗能都可以清晰的得到记录。雨水收集、光伏发电、外遮阳、导光管等等在学术期刊上出现的名词,都被合理的运用到了这座未满周岁的三星绿色建筑里。

开学期间,旦苑食堂等各个餐厅里提醒同学们节约粮食的标语随处可见。自2013年“光盘行动”在复旦校园里推广开来后,学生们就从自身做起,拒绝浪费。餐盘回收点的服务人员表示:“大部分(收回来的)盘子都很干净”。学校餐饮办负责人介绍,学校食堂还配套更新了部分厨房设施,对油烟管道进行了清洗,并且未来计划实现餐厨垃圾资源化合理利用。

“一卡通”智慧点餐系统是复旦运用信息化手段建设节约校园的新尝试。通过该系统,学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提前预约用餐,并根据自己的胃口智能调整米饭、蔬菜、肉类菜的比例。

“我感觉这样每一顿都可以吃得正好,不像以前跟阿姨说不清楚一勺菜的分量那样浪费”,2017级临床医学本科生沈程嘉说。枫林校区食堂工作人员表示,师生通过提前线上预约就餐情况,使得食堂可根据当天人数确定供应数量,在源头上也更好地落实了节约环保的理念。这个系统一经运行便备受师生好评,引起社会巨大反响。

走在复旦的校园中,除了郁郁葱葱、种类繁多的植被,还有各样共享单车构成的风景线。2016年3200人次报名参加的乐跑比赛,2017年学生会组织的荧光夜跑,都很好宣传了绿色生态、文明出行的理念。

复旦,绿色校园已然成为师生生活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智能化建设注入新活力的百年校园

2018年5月,在光华东辅楼举办的“复旦大学校园信息化实践实验案例展”引起师生热烈关注。该展集中展示了复旦近年来的校园智慧应用,包括学校近年来在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网上办事大厅、在线学习系统、智慧教室、智慧点餐、自助打印终端等方面取得的实践成果。

“从前办理一项事务,要在不同部门之间来回奔波,现在的申请和审批统一在一个网站完成,便利极了。”一位同学参观后对“网上办事服务大厅(eHall)”项目翘起了大拇指。

2014年底,为了解决行政服务效率问题,复旦大学开始筹备“网上办事服务大厅eHall”项目。一改传统服务模式,将原来依托纸质凭据流转的接收、审批、回复等工作归为公开透明、快速便捷的网上审批,从而使数据代替人力跑起来。eHall上线以来成效显著,据统计截止2018年9月已先后推出与师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教学、科研等9个分类191项服务,审批事项服务总人数超过7.6万人次,自助打印材料总数超过17万份,广受师生好评。

2017年11月,作为复旦大学枫林校区新地标性建筑的康泉图书馆大楼落成揭牌,将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集于一身,为师生提供在线预约、室内导航、智能提醒及微信推送等“无所不在的数据”及多项创新科研服务,成功打造医学信息整合的综合体,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8年春天,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的第六教学楼完成整修,以焕然一新的面貌与复旦人见面。第六教学楼摇身一变成为兼具科技感与艺术美的多媒体教学大厦,为生态课堂和智慧校园的建设注入了鲜活的能量,也让师生看到了更多便利和服务师生教学生活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崭新的六教里教室的类型变得更加多样化,能更好的满足老师和学生的需求。一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定制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自由度,提高课堂效率。”2016级新闻学院本科生吴雨浓在新六教上课时,对马蹄形教室、投票桌椅、讨论专用圆桌等现代化教学设计赞不绝口。

2018年秋季学期一开学,第五教学楼追随六教步伐,完成智能化改造启用。而且据学校教务部门透露,崭新的智能化实验室也将于今年年底与大家见面。

智慧化的教学科研服务自然也缺不了软件配置的相应跟上。

复旦大学基于开源软件研发的eLearning平台(在线教学辅助系统)近年来愈发成熟和完善。截止2018年9月,教学平台eLearning系统共累计为超过1万个教学班提供了教学辅助支持。eLearning系统集成了教学管理、在线教学、师生互动、精品课程等功能模块,在实现常规在线教学辅助工作的基础上,延伸拓展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并针对学校的管理需求提供了大规模网上普查普测等功能,以信息化手段有效提升了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据统计,该系统已被国内约30所高校部署,成立了以复旦大学牵头的开源eLearning平台的协作联盟。复旦大学相关研发工作已被开源软件国际社区采纳,为国内外高校在线教学辅助平台开源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信息办相关负责人称,在教学相关的开源软件自主研发与探索上,复旦一直走在国内高校的前列,提升了复旦的国际化影响,为学校教育国际化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此外,在教研服务信息化建设上,我校近两年加入了国际eduroam联盟,让复旦师生享受免费和安全的全球教育无线漫游服务;学校还全面采集和汇聚教师的教学、科研等数据,为教师建立起丰富全面的“个人数据宝库”。

五年来,复旦大学视信息化建设为学校能力和条件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争取多方人、财、物资源,大力推进新型信息化校园建设,从教学、科研、管理及生活等多方面真正体现出信息化的规范、高效和便利。2018年1月,复旦大学作为上海市唯一入选高校,进入教育部评定的“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试点单位之列。

复旦,正逐步成长为符合“双一流”的智慧型校园。

这是一个富有崇德向善情怀的校园

2017年3月,一位老复旦人向校史馆捐赠了珍贵的材料。当他走出校史馆时突逢大雨,阻断其返家之路。一名路过的女同学向老人伸出援手,递上手中唯一的一把伞,转身消失在雨中。老人没有被雨淋湿,眼眶却早已湿润……

这是校园一角发生的一件平凡小事,至今连那位好心同学的姓名都未知。这同时又是复旦校园发生的一件平常事。过去五年里,全校上下在党委领导下,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师生思想政治素质,扎实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全国优秀教师钟扬,“上海市教育功臣”闻玉梅,上海市“四有”好教师赵东元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017年9月25日凌晨,植物学家、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去世,年仅53岁。他的故事和4000多万颗珍贵的西藏植物种子联系在一起,和西藏高等教育事业联系在一起,和播撒在无数青年学子心中科学研究的种子联系在一起。

在复旦大学,争做“钟扬式的好党员”“钟扬式的好老师”“钟扬式的教学团队”“钟扬式的科研团队”等主题活动不断开展。做一颗像钟扬一样的种子,尽己所能地播撒梦想、推进事业、成就希望,得到越来越多的真诚呼应。借助媒体报道、事迹报告会、原创话剧、人文纪录片等多种方式,钟扬精神激励着上海乃至全国千万儿女。

学校党委还将2017年确定为作风建设年,坚持师德师风、医德医风、校风学风、机关作风“四风齐抓”,广泛开展“大讨论、大整改、大展示、大建设”活动,举办“时代英模进校园”系列报告会、开展“十佳百优”评选,在全校营造立德树人、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

这样美好的崇德向善氛围,源于近年来复旦大学对道德育人、文化育人的高度重视和有力行动。

2017年9月,在2017本科新生报到第四天,校园原创大师剧《马相伯在1913》首次公演,展现了老校长在国与校、校与家、家与国等错综复杂的关系中矢志不渝振兴教育的光辉事迹;而在当年12月以陈望道为原型的大师剧,则让年轻的复旦人体味大师终生追求的“革命初心”和“真理味道”。“复旦人演复旦大师,复旦人说复旦故事”,充分挖掘校史中名师大家的感人事迹,一系列优秀大师剧的编创和汇演,引导师生深刻感受到大师们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

2018年3月,“复旦精神殿堂”相辉堂经修缮一新重返世人面前,成功打造一个设施完备、布局优美、亲和共享的公共艺术空间;回归的首场演出就挑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的大梁。随后,昵称“东宫”的艺术教育馆也在服役十年后经过改造焕发新生,让师生日益强烈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需求能到有效满足。这些艺术教育“新天地”的建设,让复旦大学的文化艺术教育得以布局更好、环境更美、效果更优、活力更强了。

2018年5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位于国福路的旧居经过精心修缮,以《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的新身份开始运行。这也是复旦大学结合校史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服务师生思想文化需求的有效举措。自开馆以来,展示馆已经接待参观者5000余人。大家来到这里,重温“信仰之源”,感受“真理光芒”,汲取奋进力量。

此外,还有充分调动展览资源,举办多次主题展览,提升文化场馆育人功能;积极开展书院传统文化月、上海国际艺术节校园行等文体活动,突出师生互动,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制定学校形象标识系统,在五、六教乃至全校推广统一规范使用学校标识,打造复旦形象品牌……

复旦,正以她的崇德向善、文明之美,感染吸引着更多人。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李沁园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