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学术报告会,成立校友会集成电路行业分会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迎来建院十周年

作者:殷梦昊 张菲垭 许文嫣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3-05-30


核心阅读

大千世界,无“微”不至。从谢希德创立半导体专门化到十年前成立学院,微电子学院如今成长为国内集成电路领域最重要的创新策源和人才培养高地之一。赓续前辈精神血脉,复旦微电人接续奋斗,面向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贡献“芯”力量。

118周年校庆之际,5月20日,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迎来建院10周年。

 “不忘初心,为党和国家培养堪当大任的‘芯’青年;不负重托,为集成电路学科建设提供‘芯’方案;不辱使命,为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贡献‘芯’力量。”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在微电子学院建院十周年发展论坛上代表学校向学院表示祝贺,并寄语学院,站在新十年的起点上,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创造性答好时代之问,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贡献新工科的力量。

当天,学院还举行建校118周年相辉校庆系列学术报告会和建院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成立复旦大学校友会集成电路行业分会。

破  冰

作为我国最早从事研究和发展微电子技术的单位之一,复旦微电子学院建设的时间线,远不止10年。

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的半导体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就已在复旦起步。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复旦大学前校长——谢希德教授。

筚路蓝缕、乘风启航。复旦人立志攻坚核心技术、培养领军人才,在中国集成电路发展史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第一”,为“中国芯”源源不断注入力量,诸多成果全国领先。

阮刚,1960年初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批锗集成电路;唐璞山,在复旦开创CAD研究,为促进我国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鲍敏杭,1981年回国率先在中国开展微机械传感器技术研究……

1989年,国家批准筹建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也是国内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一个专门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001年,复旦大学微电子学系成立。2013年,微电子学院成立。2015年5月,学院成为首批获批建设的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2019年,复旦大学“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生专业建设点。

变  革

时代流转,初心不变。新一代复旦微电人接过谢希德等老一辈科研人员手中的接力棒,在集成电路“卡脖子”技术领域奋勇创新。

学院成立后,科研进展按下“加速键”——科研力量、资源更为集中,从而能更好集聚引育集成电路领域人才、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开展有组织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学院在先进铜互连工艺、原子层沉积技术、高k/金属栅集成工艺、超低源漏技术、新型存储器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在Science上发表了我国第一篇微电子器件领域的研究论文。

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IEEE国际固态电路峰会(简称ISSCC)被誉为芯片界的奥林匹克,微电子学院先后这一顶级学术会议中发布15项成果,位列中国大陆高校前茅。

2013年,“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建设;2018年,“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揭牌;2019年,“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新一代集成电路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启动建设……学院现有六大科研平台聚焦“卡脖子”问题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与集成电路领域科研院所及龙头企业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学院成立后,“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这个全新的一级学科也率先建立。2022年2月,在教育部公布的新一轮“双一流“学科建设目录中,复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科成为唯一一个入选“双一流”的集成电路领域学科。

全新框架下,复旦人加快学科建设步伐,在SOC设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半导体新工艺、新结构、新器件、微电子机械系统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奠定了在国内的前列地位。

融  合

“做集成电路,不能只停留在写文章,还要做出自己品牌的产品!”上世纪末,这个掷地有声的呼吁,来自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出国的学者、电子工程系教授叶仰林。尽管叶仰林1995年因病逝世,但他的心愿却被同仁和后辈铭刻心中。

开门办学,产教融合,复旦可谓“开风气之先”。汤庭鳌教授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复旦就开始派教师去上海冶金所、上海元件五厂、上海器件公司等公司为技术人员上课,培养在职研究生。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提供奖学金,教师也从中获得很多实际知识,做到互助互利。

诞生于复旦校园的上海复旦微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更是产教融合的典范。

1998年,在时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章倩苓教授的支持下,10多位实验室人员组建复旦微电子公司,开展了复微品牌国产芯片的产业化进程。2000年,公司在香港上市,成为国内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第一家上市企业。如今,复微集团拥有超过1400人的团队,但这家脱胎于复旦实验室的上市公司,却始终保留着初创时的文化基因——诚信、开放、平等、创新。

电子工程系86级本科生俞军是复微集团创始人之一。毕业留校以来,他既教书育人,也是复旦微电子公司技术开发的领军者。2020年,他带领团队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企业对接现实需求、开展实操,高校负责前期技术预演,双方发挥所长、携手将科研成果转换为现实生产力,“这种产学研的模式,真正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到了企业。”俞军说。

微电子学院成立后,院企纽带愈发强韧。面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学院组织本领域产学研各界几十位专家,编写第一部《中国集成电路技术发展路线图》,为制定集成电路相关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提供重要指导,共同探索实践面向产业发展需求的产学研用之路。

学院探索和实践集成电路领域创新人才培养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的新模式、新机制、新体系,构建本、硕、博贯通的开放式、模块化、结构化的课程体系,积极拓展多种形式的工程实践活动。

近年来,学院已与国内外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建立7家联合实验室、18个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涵盖集成电路设计与EDA、制造工艺、封装测试,以及集成电路材料、装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让学子在读书期间就能获得业界前沿经验。

传  承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济济英才,共创未来。近三年,学院近95%毕业生投身集成电路行业,其中绝大部分进入国内集成电路头部企业,成为我国集成电路科研、教学、产业等领域的中坚力量。

人才成长的沃土,离不开高水平师资的浇灌。在学院200余人师资团队中,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2人次,上海市高层次人才46人次。

 “我们不能闭门造车。业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张卫介绍,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中,业界专家占总人数三分之二,学院业界导师人数高达50多位。这些行业资深专家将产业需求及时融入教学方案、课程、教材的设计之中。

依托复旦雄厚的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优势,微电子学院实现了以“高精尖缺”和“产教融合”为导向的本硕博贯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学院党委还把支部建在重大科研项目团队、教学团队上,探索师生联合支部形式,推动党建和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入选“上海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2020级博士生朱立远已在微电子学院度过9个春秋。在学院支持下,她大一下学期就加入导师的课题组;大二分流到卓越工程师班,拥有了自己的实验箱和工作台;大四与团队获得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是本科期间的科创经历让我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更让我坚定继续从事科研的信心。”她说。

春秋十易,攀登不止。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复旦微电子学院将不忘科技报国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建成世界一流微电子学院,为国家战略需求贡献复旦力量。

1285复旦-6.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