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下午,庆祝建校118周年相辉校庆系列学术报告第二十三场在相辉堂南堂举行,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两位特聘教授王祥荣与陈建民带来以“特大型城市的生态化转型与大气环境治理”为题的学术报告。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教授王琳主持报告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着眼于低碳绿色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王祥荣、陈建民两位教授深入阐释了特大型城市的生态化转型与大气环境治理问题。
立足特大型城市现状,探索生态化转型发展战略
“近几十年来,我国城市的发展速度与质量的矛盾日趋严重,实现生态化转型、探索低碳绿色发展道路已迫在眉睫。”
王祥荣指出,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低效建设用地,雾霾、噪声等城市突出环境问题,高环境与生态损耗比例,以及高碳代价(国内生产总值与二氧化碳排放比),需要政府从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生态建设来入手。
“在转型发展、创新驱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以北京、上海为首的一批特大型城市,由于其规模和中心地位,必须肩负更大的历史使命。”他强调。从全球范围内看,“纽约适应计划”中的“韧性城市”理念、伦敦的环境保护制度法规体系建设、东京的政府绩效评估系统等,都能为我国特大型城市的生态化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他提议,可以通过多个角度对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三角、成渝城市群五大城市群的特大型城市生态化发展过程进行空间场景分析,构建我国特大型城市生态化转型的空间场景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使生态化转型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适应各个特大型城市的空间场景。
“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双驱、生态安全与人类福祉兼顾、空间与生态要素管控结合、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并重、生态化转型政策保障创新,是新时期生态工作的四个要点。”王祥荣总结了我国特大型城市生态化转型发展战略与路径。
他表示,上海要实现生态化转型发展,突破点在于污染规模控制、生态体制创新、用地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并由此制定了其转型的主要路径与举措,包括生态空间保护策略、节能减排总体方案要求、环境准入总体要求及政策建议等。他强调,上海在区域协作中将发挥重要作用。“2035年,上海将成为一个‘生态之城’。”
从“健康中国”重大战略出发,解读当下环境健康研究
“健康的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陈建民在报告中强调了环境健康研究应从“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出发。他解释道,当下的环境健康学科内涵包括四大特征,即聚焦于人-动物-环境交界面,实现人类、动物和环境三方知识的交叉整合,促进人类、动物及环境卫生跨学科交流,最终实现人、动物和环境的最佳健康状态。
他回顾了复旦大学环境健康学科的发展历程。从大气污染各方面数值检测到其对大脑、生殖系统等人体部分的影响,从气候变化、“双碳”计划到人口和健康效应,从菌落分布到生态格局……这些研究牢牢扣住环境健康的内涵,力图通过环境科学、生物学等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不断深化对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的认识。
“未来,环境健康学科将会涵括更多前沿内容,如环境暴露学、环境流行病学、环境毒理学、生物统计学等等,以适应‘大健康’发展的需要。”陈建民说道。
愈加完备的实验设备也为学科发展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据介绍,2021年,新的大气超级站完成验收,正式投入运行,其与数据中心、地面站、暴露舱、样品库能够相互支撑,进行烟雾箱、风洞、室内环境的模拟排放与健康效应探究。大气观测和模拟设备、健康效应研究设备更是在学者的悉心投入下不停进化和迭代,能够满足更多研究的需求。
眼下,复旦大学也启动了“大气环境健康”项目建设。该项目所研发的“二元”技术平台能够支撑适用于大气健康效应研究的“二元”技术,通过健康风险评估与防治达成大气环境健康风险源头精准防控,包括基于类器官毒理模型的技术创新,解析大气环境影响健康的关键风险因子;基于动物和人体多重暴露影像研究,阐释人群环境暴露的致病机制;融合毒理和病理研究结果,实现大气健康风险的仿真模拟与精准防控。由此,研究人员能够建立空气质量/气候变化与健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评估空气质量/气候变化引起的健康风险,识别气候敏感疾病和脆弱人群。
主讲人介绍
王祥荣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
研究方向:城市生态、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生态修复与环境生物技术
现任复旦大学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国家级环境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市生态学学会监事长、上海市住建委生态环境与健康城市委员会主任等。王祥荣教授长期从事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全球变化与城市生态系统、景观生态与设计、植被生态与环境生物技术等研究。曾获上海市优秀发明一等奖及银奖、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人文社科专著类)等多项奖励。
陈建民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欧洲科学院院士
研究方向:大气(环境)化学、大气多相反应、大气污染与健康
现任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复旦大学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国际合作基地(科技部)主任、上海市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建民教授长期从事大气污染物综合观测、大气污染成因机制、大气多相反应机理等大气环境化学研究。曾荣获法国棕榈叶教育骑士勋章,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并多次入选科睿唯安(交叉学科)年度高被引科学家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