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新打开方式

作者:冯嘉元(基础医学院退休教授)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3-05-29

生活犹如浪花翻涌的大海,老年生活也不会一碧如洗。近来尝试着换一种方式来打开自己的生活。之所以这样做,是想努力找到生命的最佳姿态。

在我们这些上世纪30年代出生的人群里,尽管彼此有个体差异,但在闲聊中,似乎都有许多欲说还休的心事,从中折射出一个带有共性的矛盾,即“渴望头脑清醒、不发生痴呆地走完余生,与脑萎缩、机体功能下滑未得到有效管控的矛盾”。这个现实生活里的矛盾,躲不开也绕不过。我试图以破解自身这一矛盾为突破口,去探寻一种晚年生活的更好打开方式。

从目前现状看,如果说我已初步找寻到一种有别于原先个体舒适导向的新打开方式,并不断收获细微的回馈,那是与近二个月来主题教育的开展分不开。主题教育以来,我每天基本用约二个小时来阅读和思考,在研读中将心思潜入书中,思考能不能探寻到贯穿于原著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与自己“养老”这段晚年人生相匹配的打开方式?

我找寻到的这种新打开方式,曾在与几位老同志交流时得到认同。我想是因为每个人无论多老都能做一件事,这就是“尽可能长久地维护自身功能稳定,尽力减少对社会资源的消耗”,而这正是新打开方式所包含的价值指向。试举一例,我在新打开方式中规划的实践路径中有一条是“从关注疾病到关注功能”。实践中,我学会与疾病共处,同时实打实地关注功能状况,形成相关“工具箱”,里面多是适合自己易于坚持的不同功能的日常锻炼诀窍。我欣喜地发现,时间也可以有复利效应,体能监测数据显示,脑萎缩固然不可逆,但萎缩的速度可以减慢;功能衰减难以避免,但断崖式下降可以防止或至少能推迟。机体有些功能只要锻炼得法且能坚持,能长期处于稳态,还能在较长时期里提升部分功能,我的思维能力、平衡功能等就在此例。

在新打开方式中,我不允许在生活中出现“无聊”这种状态。现在,“多做有新鲜感的事”渐成我的常态活动,我以学享老,在读书思考一到二小时后,会拿起过去没学过的乐器(当年在复旦管弦乐队我拉大提琴)手风琴来学,也会结合驾车实践来提升数字技能,还会去做往日不经常做的动作,以调动平常很少调动的器官。

知己不足,促己向上,我决心持续为变老增添向上的底色。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