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聚焦“学思用”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作者:王珍 胡慧中摄影: 视频: 来源:上观新闻 2023年05月29日发布时间:2023-05-29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增量,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最好的营养源。

5月26日下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思用”理论座谈会在复旦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联合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推进学理化研究阐释、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展开深入研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潘敏,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等出席会议。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尹冬梅主持会议。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

裘新表示,复旦大学把“时代之问,复旦答卷”作为开展好主题教育的题眼,就是要对标中央要求,进一步立足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把“学思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助力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回答时代之问、指导实践之向、照亮未来之路。聚焦“学”,入脑入心,不仅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好自己的头脑,更要教育引导下一代学思践悟、坚定信仰。聚焦“思”,创新出新,加强有组织科研,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产出更有理论说服力、历史思辨力和实践指引力的理论成果、咨政成果,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聚焦“用”,深化转化,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既鼓励各学科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创新发展,又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形成全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局面。

潘敏指出,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召开这次理论座谈会,是上海市社科理论界贯彻“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主题教育总要求的充分体现。上海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镇,理应在深化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上发挥更大作用、贡献更多智慧。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入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各领域和全过程;要坚持问题导向,将实践中产生的真问题、新问题、大问题转化为研究重要课题,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产出更多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重大成果;要以整体构建为着力,将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力量凝聚起来,把知识生产与服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传播,在比较借鉴中彰显中国特色。

中国学术经历一个决定性转折

座谈会上,12位来自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作了交流发言。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玉刚主持学习座谈环节。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历史学系教授姜义华阐述了“三个伟大的历史创举”。他指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立足中国14亿人的伟大实践,全面推进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劳动价值学说及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创新,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新的理论总结,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更为强大的全新生命力。尤其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一般原理具体化为符合中国实际的基本制度、行动纲领、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让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使中华文明成为代表21世纪的文明。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哲学学院教授吴晓明认为,随着当今中国历史性实践达到特定的转折点,中国的学术也要经历一个决定性的转折,摆脱它长期以来的学徒状态并获得自我主张,从而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特征,从形式上来说,是讲中国语的,从理论的实质来说,则是从外在反思、从教条主义当中解放出来,能够深入到特定的社会现实,尤其是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之中。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并不是拒绝对外学习,而是要通过文化结合的艰苦锻炼,使学来的东西转化为批判的和能“思”的,广大学者仍需共同努力。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吴心伯回顾美国对当代中国研究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指出当代中国的美国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临摹、解剖、评判。他表示,作为国内美国研究的重镇,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正推动建设教育部美国联合研究院。未来将致力于建设一个有原创性的中国美国研究教材体系,建立一个中国对美国的叙事框架和基本逻辑,服务国家对外政策,为建构中国美国研究的自主知识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走向综合、跨学科的底层逻辑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顾红亮教授以“从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视角看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题发言。他认为,在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个重要资源、关键支撑。要不断挖掘传统文化概念范畴的现代意义,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现代意蕴,不断挖掘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现代意味,同时对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要进行甄别筛选和批判吸收。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教授张维为以“建构经得起国际比较的中国道路底层逻辑”为题,结合长期从事原创性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话语研究的体会,讲述自己率先提出“文明型国家叙事”的案例。他认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跳出单一学科思路,走向综合、跨学科的底层逻辑研究;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研究成果面向世界;要以引领整个世界为目标,以中国崛起为强大后盾,脚踏实地工作,摒弃形式主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进步事业不懈奋斗。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苏长和从“中为外用”切入,讲述对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国际传播的几点看法。他认为,“中为外用”将对中国当代学者学术生产产生“倒逼机制”,促使学者在研究中着力于原创概念和理论抽象,并学会上升总结为一般的概念和理论。既要用中国的概念理论研究别人,更要在传播中促进国外学者用中国的理论研究自己。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周文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发言,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要看到西方的现代化历史贡献,西方工业化带来物质文明的丰富,然而现代化不等于工业化。生产力的发展是现代化的前提,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发展始终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时也要警惕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快建构关于经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体现五个方面的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特征,以“六个坚持”为基本原则。

面向实践需求建构自主知识体系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强就科技创新治理自主知识体系谈了个人的思考。他认为,科技创新治理面临一系列压力和挑战,必须加快建构面向中国科技创新治理实践需求的自主知识体系。首先,要集中优势力量,推动学科交叉,推动重大问题的原创性理论研究。其次,加强对中国科技创新治理场景特征的提炼,探索中国化的实践模式和叙事方式。第三,加快建设高等级学术平台,依托AI等技术进步,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开发新的分析工具、数据库及案例库。最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应与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结合起来,与外部进行高频的信息和能量交换,为体系建构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围绕建构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志强回顾建构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背景,认为法的概念在中国语境和中国制度当中,其涵盖的范围和运作的方式都与传统的西方范畴有所不同。在中国对法的不同理解之下,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要把中国治理的本土经验与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即共同的价值和技术的逻辑手段相结合。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冉以“内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与自主的知识体系”为题发言。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增量,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最好的营养源。要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家叙事,将强国与复兴一体谋划、一体推进;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叙事,把党的历史、民族复兴的历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统一起来,用这种大历史观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性、自主性与原创性;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叙事,围绕共同特征与本质特征的统一性展开世界叙事,形成中国理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叙事,打通“古今中外”,创造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知识体系。

围绕中国新闻学学科自主体系建设,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回顾了中国新闻学研究的脉络和传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党报宣传实践、新闻社会学研究相结合的学术传统。面对深度媒介化社会,要立足广义上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立足数字化社会和全球化语境来看待数字中国的问题;要强化跨学科问题意识,加强意识形态的跨学科视角研究;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创新,整合学术话语与媒介话语、社会话语,倡导更多扎根中华大地、对话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学术研究。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志阔认为,当今经济学科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体现出建构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必要性。问题主要包括:一是缺乏独立的议题设置能力;二是缺乏对过去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总结;三是缺乏对中国经济实际运行中问题的研究。因此,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一方面是形成自主议题设置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解决当下和未来潜在经济方面当中的问题。

制图:实习编辑:严静雯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