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复旦大学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考试”,“考生”是全校的42位二级单位分党委书记。此前,他们已经参加过一场“考试”,学校党委书记裘新通过“微信出题”,要求他们站在学校全局的高度,每人提一个师生们的急难愁盼问题。昨天的这场“考试”,则是请他们一起参与解决这些问题。
裘新表示,开展主题教育要坚持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五方面一体推进。“微信出题”则是学校在推进主题教育中的一个创新探索,希望通过这个案例,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倡导全校进一步形成讲真话、解难题、办实事的良好风气。
复旦大学从今年初就部署开展“切问近思”大调研、“融入上海”大走访、“四敢四尖”干部人才大摸底三大专项行动一体布局,并把“切问近思”大调研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实践载体、作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破题之策。
“四问四思”聚共识,“不看盆景看原野”
如何以“第一个复旦”建设服务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面对“时代之问”,复旦大学对标中央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对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对照师生的期待呼声,在学校层面提出“四问四思”,即问国之大者、城之要者、校之重者、民之盼者,思育人之要、创新之策、聚才之方、社会之需,作为擦拭初心、分析形势、提高站位、统一思想的指南。
在此基础上,全校汇聚智慧确定了建设“第一个复旦”之八问,具体内容是:如何破解拔尖人才培养的“钱学森之问”;如何攀登一流学科建设“珠峰之巅”;如何解答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果树之思”;如何找准提升创新策源能级的“核爆点之策”;如何走出世界一流人才引育的“北坡之路”;如何开启服务融入上海的“双冲顶之势”;如何解决好急难愁盼问题回应“师生之呼”;如何绘就党建思政与事业发展的“融合之道”。
针对这八问,学校领导班子打破分工界限、强化系统集成,班子成员分别带队走进一线,“不看盆景看原野”,通过多种方式深入调研。
加快高质量发展,全校必须是一个“动车组”
在“微信出题”后的两周时间里,全校42位分党委书记进一步提高站位,跳出本学科、本领域的“一亩三分地”,最终梳理了66项值得学校层面深入关注和系统研究的急难愁盼问题。学校有关部门把这些清单问题作了分类。其中,22项被纳入“切问近思”大调研8个专题组的攻关工作;同时有44项需要结合日常工作研究推进。
昨天,这些分党委书记受邀担任“观察员”,了解学校各部门各单位解决问题的资源和路径;当“运动员”,协同部处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做“裁判员”,代表基层师生员工评估问题解决的成效。
裘新说,加快高质量发展,全校必须是一个“动车组”:每节车厢都有动力,发展才能不断提速;每个院系都要争当“动车”,不当“拖车”。这对二级单位的党政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提出了很高的“当家”要求。
从上半场“站在光华楼上提问题”,到下半场“站在邯郸路上解问题”,裘新表示,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主题教育中的案例,大家能共同探讨学校党委“中心线”和分党委“中场线”如何真正形成大学内部治理的合力,这是对学校核心运行机制的规律性思考和实践。
“从0到1”“从1到10”,寻找提升创新策源能级“核爆点”
本周末下午,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金力将以《发挥基础研究“两个主力军”作用,为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打头阵当尖兵》为题上一堂特殊的党课。
“切问近思”大调研开展以来,金力领衔创新策源专题组以科研事业中“从0到1”“从1到10”的探索精神,直奔问题主题,探寻破题路径。调研组的足迹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先后前往兄弟高校、头部企业,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等领域,举办开展10余次调研访问和专题座谈会,探讨如何聚焦国家战略部署方向,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探索面向产业发展需求的产学研用之路,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产业示范与应用推广的全要素科技创新之链,全力以赴答好“如何找准提升创新策源能级的‘核爆点之策’”的“第一个复旦”建设之问。
此外,专题调研组还聚焦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方向开展多场座谈研讨和现场走访,探讨深度融合各优势学科,推动各学科研究成果应用落地,以融合创新、系统集成的“复旦模式”,为上海、为国家的原始创新竞争力和驱动力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