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世纪是我国有史料记载以来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关键时期,在这一百年中,我国北方政权更迭频繁,直到世纪末才再度统一于隋朝。其中,西魏、北周至隋代政权的核心贵族群体是推动中古时期北方农牧民族大融合的一支重要力量。
近日,复旦大学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科技考古研究院生膨菲青年副研究员与文少卿副教授团队在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人文与社会科学通讯》)上发表了题为“Human isotopic evidence from the Guanzhong Basin casts light on a century of agricultural and pastoral interactions at medieval metropolitan Chang’an during sixth century AD(《关中盆地人骨同位素证据揭示公元6世纪都城长安的农牧文化互动》)”的研究论文。
该论文首次综合运用生物考古和历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揭示了公元6世纪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中以北周武帝宇文邕为代表的贵族阶层与平民阶层的饮食模式和生活方式,为进一步了解中古时期中国核心地区农牧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交融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长安城平民阶层的主要食物依赖粟黍农业和麦作农业
人类骨骼的化学组成“忠实”记录着人类长期的摄食信息。作为近年来一种较为成熟的科技考古研究手段,碳(δ13C)和氮(δ15N)稳定同位素分析法可以通过对人类骨骼的研究,重建古代人类食谱以及饮食生活历史。
根据植物光合作用途径的不同,人类的主粮主要可分为C3类植物(如大麦、小麦、水稻)和C4类植物(如粟、黍、玉米)。研究者通过分析人骨样本中骨胶原的δ13C值,配合其他相关考古证据,可以推测先民摄入的农业食物类型。另外,由于生物体的δ15N值沿营养级的上升会出现3‰~5‰的富集现象,人骨胶原的δ15N值可以反映古人食谱中动物性蛋白的摄入量,从而成为判断先民饮食中农业经济和牧业经济影响程度的重要依据。
在该研究中,生膨菲和文少卿团队首次对公元6世纪都城长安身份明确、有史料记载的8例核心贵族阶层人类骨骼、9例关中地区平民人类骨骼和3例家养动物骨骼进行了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其中包括北周武帝宇文邕和阿史那皇后、西魏吐谷浑晖华公主和茹茹大将军乞伏孝达、周隋勋贵李裕、元威及其夫人于宜容、北周汉人豪族高宾(独孤宾)。结果反映出居住在长安的皇帝、皇后和其他占据社会高层的贵族群体以及平民阶层的饮食情况,揭示6世纪长安地区人们饮食、社会地位和身份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同时,该研究将以上数据与已发表的中国北方及其周边地区公元前550至公元1200年左右的人骨胶原碳、氮同位素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本研究中讨论的大多数贵族的饮食习惯与蒙古高原游牧人群的饮食习惯趋于一致,而平民饮食则倾向于与华北平原等农耕区的人口趋于一致。
其中,平民骨胶原的δ13C值处于-15.6‰到-10.7‰之间,平均值为-13.3‰,这表明6世纪长安地区平民混食了C4和C3食物。同时,平民骨胶原的δ15N值相对较低表明平民饮食中的蛋白质摄入量低(8.5‰~9.7‰),营养状况相对较差。结合历史文献,研究者推测此时长安城平民阶层的主要食物依赖粟黍农业和麦作农业。
已有研究表明,粟黍农业在汉代关中盆地的农业生产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生膨菲等人将新数据与关中盆地汉代居民的同位素数据比较后,发现长安城6世纪平民饮食中的C3食物明显增加。这可以归因于在东汉灭亡后的几个世纪里塞外胡人进入中原后不断引入和推广麦作农业饮食,同时政府在中古中国核心地区也转变了农业经济政策,最终促进关中地区形成更大规模粟黍与麦作混合的农业生活方式。
贵族阶层食谱中肉奶食物占比较高,不同贵族阶层间饮食模式不同
与平民相比,本研究讨论的所有贵族个体的营养水平都明显较高,而且不同贵族阶层之间的饮食模式也有所不同。
研究团队介绍,来自草原地区短暂生活于长安的吐谷浑晖华公主和茹茹大将军乞伏孝达,具有最低的δ13C值(-16.8‰和-17.4‰)和最高的δ15N值(14.1‰和15.0‰),表明他们的饮食中含有大量的麦类作物和很多的肉奶食物摄入。
对于在关中盆地居住时间相对较长的贵族,如北周武帝和的突厥妻子阿史那皇后,研究者也发现尽管较高的δ15N值(12.5‰和12.6‰)表明肉奶食物在他们的食谱中占比较高,而他们骨胶原的δ13C值相对偏正(-15.3‰和-15.1‰),表明武帝和阿史那皇后的食谱有更多来自粟黍农业的影响。
至于地位稍低的勋贵李裕、元威及其夫人于宜容,研究者发现他们的饮食模式则更接近于汉人豪族高宾以及同时期居住在长安地区的平民,明显受到关中地区农业人群饮食模式的影响。
概之,该研究揭示出6世纪居住于长安的贵族阶层虽然主要保持着牧人的饮食生活方式,但在中原地区履行贵族职责的过程中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下层贵族牧业生活方式调整幅度比高层贵族和皇帝、皇后的更大。
同位素证据暗示,北周武帝趋向于化解胡汉紧张关系,阿史那皇后受丈夫尊重
北周武帝宇文邕在关中盆地长大,而他的突厥皇后阿史那在蒙古草原长大,然而在本研究中,新的同位素证据表明来自不同地理空间的二人在饮食习惯上几乎相同。
考虑到人类肢骨与脊椎骨的新陈代谢速率存在的差异,一般脊椎骨3~5年可以全部更新,肢骨更新周期则为 8~10 年,生膨菲和文少卿团队重点对北周武帝和阿史那皇后的肢骨与椎骨的同位素数据进行对比,发现阿史那椎骨δ15N值相对肢骨较高,说明她在定居长安后享受了与其故乡蒙古草原一样甚至相对更好的以牧业为主的饮食生活方式,进一步印证了历史文献的记载——阿史那皇后出嫁自突厥,一到长安就受到武帝的亲自迎接,此后武帝对她非常尊重。
北周武帝宇文邕的饮食生活方式可见受到了农牧业混合经济的深刻影响。宇文泰家族是六镇的部落酋帅,长期生活是游牧交错地带,武帝的母亲是叱奴氏,姓氏来源与DNA也暗示其出自草原游牧人群。幼年的饮食口味、习俗对人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武帝对肉食的偏好可能是受家庭(特别是母亲)的影响,也可能和其贵族身份有关。武帝早年尊崇佛教,后来有亲近道士,后期为了富国强兵,抑制佛、道,推崇儒学,其日常生活“身衣布袍,寝布被,无金宝之饰”(《周书》)。北周武帝的同位素古食谱数据暗示出武帝一方面保持着对鲜卑人或牧业人群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敏感度,同时也趋向化解胡汉之间的紧张关系。
生膨菲和文少卿团队介绍,最新研究证实了6世纪都城长安中胡汉之间复杂、交错和流动的身份概念。通过科学重建饮食模式和饮食生活变化,研究者发现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北朝晚期至隋代都城长安发生的胡汉之间的人群与文化流动、混合和交融,为之后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代的繁荣开放与民族大融合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谈及考古研究时指出:“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生膨菲和文少卿团队的新成果以生物考古和历史学等多学科交叉分析研究为重点,展现了复旦大学学科融合的独特优势,通过科技考古、历史学、生物学、医学等多学科、跨学科结合,不断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进一步增长和活跃新文科建设的前沿领域、开创人文社会科学新的研究范式。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人文与社会科学通讯》)为Nature唯一面向人文社会科学的子刊,SSCI社会科学,跨学科(SOCIAL SCIENCES, INTERDISCIPLINARY) Q1期刊,目前在263本刊物中排名第2。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生膨菲青年副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蒙海亮博士和复旦大学国家发展与智能治理综合实验室文少卿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张建林研究员、刘呆运研究员,复旦大学历史系韩昇教授等作为合作方参与了这项研究工作。该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三到九世纪北方民族谱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