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的初心,就是打算建一门有意义并且有趣的课程。”
“以个人的学习实践带动一个支部、一个班级、一个组织。”
“希望自己能在高深理论和平常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把专业知识传播给大众。”
.....
他们是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的金牌讲师,他们通过理论宣讲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也在砥砺自我的成长。
让我们走近他们的故事,看看一名金牌讲师是如何炼成的。
宣讲也是艺术:广度和深度在这里融合
每一堂课讲授前,我都会问自己:他们对课程的需求是什么?他们想要听到什么内容?
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金牌讲师”,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21级博士生鄢传若斓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21级博士生鄢传若斓,回首加入博士生讲师团(以下简称“博讲团”)的第一天,她“把基层的需求放在首位”的初心始终如一。加入博讲团两年来,她开设6门课程,录制理论宣讲微视频,也受邀担任博讲团重大活动的主持人。
鄢传若斓主持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主题活动
2022年,鄢传若斓获评博讲团“金牌讲师”。回顾在博讲团的点点滴滴,她受益颇丰。“对我来说,博讲团是我博士生涯的‘加油站’。”
“建课的过程压力还是挺大的。”鄢传若斓坦言,为保证课程质量,博讲团推出八环节全流程课程质量跟踪体系,从选题打磨到三轮试讲,听众反响、不定期考察都纳入考评范围,“这培养了我们对每一次宣讲的每一句话都认真负责的态度”。
“备课‘累’在其中,宣讲就乐在其中。”
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金牌讲师”,历史地理研究所2021级博士生何少飞
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在全党如火如荼地推进。历史地理研究所2021级博士生何少飞兴冲冲地提交建课申请,打算结合专业所长和个人兴趣开设一门聚焦红军长征的党史课。
然而,过程并不如他想的顺利。“长征中的故事非常多,时间跨度、地理跨度非常大,在党史中又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第一轮大纲试讲中,指导老师给另一位讲师提的建议引发了何少飞的思考:选取什么话题才能让党史“从故事引发思考”?
何少飞参与学党史领学活动
“我几乎花了一个月的时间,重新阅读长征亲历者的回忆录。如丁玲系统编写的《红军长征记》、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以及元帅、将领们的追忆。”广泛阅读后,何少飞将选题聚焦在“红军长征中最黑暗的一页”——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决裂,开设的《北上长征:一场生命大迁徙》一课广受好评。
“我们每一位讲师在课程打磨中,既有来自师长的指导,也有来自朋辈的启发。”何少飞说,依托博讲团每学期举办的集体备课会,评委与讲师们一起探讨,仔细琢磨每一个细节:这个案例是否合适、这里的衔接是否恰当、这段论述是否合理……
鄢传若斓在第五届上海市高校学生理论宣讲微课程比赛上做宣讲
常讲常改、常讲常新。鄢传若斓采纳集体备课会的各种建议,全面时时更新课程,最终荣获第五届上海市高校学生理论宣讲微课程比赛决赛二等奖;何少飞则在一场建课培训中受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薛小荣教授的启发:“讲长征不需要那么多说明,就拿一张地图展开,红军怎么从哪到哪”,在课程开头放出一张地图,带着听众“跨越时空,重走长征路”,成就了一门“爆款课”。
讲台也是舞台:青春和活力在这里洋溢
备(设计一堂课)、说(说好这堂课)、上(上好这堂课)、思(反思这堂课)、评(评析这堂课),这是我会一直用下去的宣讲程序。
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金牌讲师”,哲学学院2018级博士生仁青卓玛
进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前,仁青卓玛已经是一名党校的教师。2018年,她来到复旦,暂离党校教师岗位,也同时走上博讲团的讲台。4年多来,仁青卓玛一直坚持开设宣讲课,积极参加团内备课交流活动,也努力让党的理论在祖国西北的黄土地上“生根开花”。
“在博讲团的这几年,我更喜欢做宣讲这件事了。这让我犹如辅修了第二专业,政治哲学类相关书籍的阅读量直线上升。”谈及对宣讲的坚持,仁青卓玛总说“热爱”和“幸运”。“一方面,从撰稿到制作PPT再到讲给别人听,这一过程中我自己也在加深学习,很喜欢;另方面,团队都是青年学生,让我感觉也充满了年轻的动力和冲劲,很幸运能在入学时加入。”
仁青卓玛在上海市徐汇区开展宣讲
“博讲团的讲师们、指导老师们都很厉害。”在备课打磨中,仁青卓玛和讲师们碰撞思想火花、分享集体智慧、优化教学设计,让宣讲越来越生动、越来越专业。在青海某单位的一次宣讲后,仁青卓玛收获了反馈:“您在宣讲过程中所应用的词汇和范例很‘接地气’,这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打破了以往我对理论、政策高深莫测、敬而远之的刻板印象。”
党的理论在这支队伍里学深悟透、宣讲传播,青春和活力也同时洋溢在这支青年队伍中,让深奥碰撞生动,将理论送到更多邻里乡亲们的心中。自2002年成立以来,复旦博讲团累计走出1200多位青年讲师,累计服务超58万人次,在全国各地留下一段段佳话。
服务也是追求:责任和担当在这里传承
“理论学习不仅在教室中、课本上,更是在当下的现实中、在党性的修为中、在追求进步的奋斗中。”
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金牌讲师”,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博士生蔡薛文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的一名博士研究生,蔡薛文更加希望能将专业学习、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先学一步、先做一步、先讲一步,学懂弄通悟透最新理论成果,“我想把鲜活的事例和先进的理论告诉更多人。”
蔡薛文在宣讲《望道》电影党课
于他而言,印象最深的一次宣讲是面向中文系2019级学硕毕业班党支部开展的党员主题教育。
宣讲结束后,听讲的同学们意犹未尽,“我们是毕业班的学生,我们也正处于从校园走向社会的人生转折点上”,于是接着进行了半个小时的交流反馈,“以前对于就业方向我们总是很迷茫、犹豫不决,现在看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就是最好的选择。”
一节宣讲课程可以激励一位听众,一些言语可以打动一位青年,“我的课真的可以影响一位同学,我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仁青卓玛在上海市凤城六村开展宣讲
学以致用双向增进,宣传理论服务社会。博士生讲师团20年如一日地坚守这一初心,不仅面向基层,也让讲师树立起服务祖国发展的远大志向。蔡薛文现担任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副队长,在场馆内外传播“真理的味道”;仁青卓玛则坚定了要做理论传播者的信心,也决定继续扎根她生长的藏区土地,“学以致用、服务社会。”
“披星戴月,不知疲倦。博讲团是如此,我也希望在宣讲中锤炼、展现最好的自己。”
何少飞在金山区石化街道开展宣讲
2021年10月,何少飞受邀去金山区石化街道开展宣讲。他打开手机地图,从学校到目的地,要近3个小时。“运营团队的同志们说,我一来一回就要花费大半天时间,太辛苦了。但是基层的需求在那里,博讲团坚持20年,一千多人接续奋斗去填补这个需求,我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并不觉得疲劳倦怠。”
从社区到工厂,从高校到部队……博讲团的课程预约在上海已遍布各行各业、各个角落,讲师们也奔走在上海基层一线。
复旦大学博讲团讲师在上海基层开展理论宣讲
何少飞曾走入基层团校,走进过上海复兴中学,也走进过杨浦海事局,更多的还是走进街道、走入社区。通过理论宣讲,他迈出“象牙塔”,走进“社会大课堂”,“从我的研究视角来看,就是在感知上海这座红色之城的脉搏。”如今,他能用上海话跟社区的爷叔阿姨打招呼,许多社区点名喜欢“复旦何老师”的课;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更加具体、深刻。
蔡薛文在“红色巴士”开展宣讲
繁忙的学业和工作外,蔡薛文仍挤出时间登上“红色巴士”成为一名移动式党课讲解员。在他看来,“巴士上宣讲,需要在短短十几分钟内把一个知识点讲透、讲深、讲活,不过好处是,这种形式能让理论更好地入脑入心。”
近年来,复旦博讲团积极探索宣讲载体创新、形式创新:举办五届上海市高校学生理论宣讲微课程比赛,“以赛促建”和兄弟高校宣讲社团一起成长;推出一系列宣讲微视频上线“学习强国”等平台;创新“红色巴士”移动式党课、电影党课等创新课程形式……包括蔡薛文在内的一批批宣讲骨干“心往一处想”,将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得更广。
“宣讲理论知识的前提是吃透,而吃透理论知识的最好办法是讲出来。”鄢传若斓对宣讲和学习的辩证关系有深入的体会。回想自己从“门外汉”走到“金牌讲师”的历程,与其说这是“十年磨一剑”的辛劳,她更认为这是一种良性的互相促进。“学以致用,既学又用;服务社会,反哺学业。博讲团的初心是最初吸引我的,我也在博讲团通过宣讲锤炼,收获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