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历久弥新 初心历久弥坚

作者:殷梦昊、王芊一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3-04-11

“叶蓁蓁,木欣欣,碧梧万枝新。”追望先生的一生,那些生命中灿若辰星的闪光点,就着信仰的力量,一脉相承,塑造起越来越丰盈的人生。而在他遍布中华大地的足迹中,上海无疑是印痕最深的一处。从1920年带着翻译好的《共产党宣言》来到上海,直至1977年逝世,上海这座城市见证了他一生中许多重要阶段。

正值《望道》电影热映,复旦学子又循着望老的脚步穿街过巷,走访他在上海的几处重要居所,透过历史与现实的缝隙,回味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感受真理味道和信仰力量,体悟追望大道不渝的初心。


白尔路三益里   在这里,《共产党宣言》中译本进行正式出版前的校阅。1920年5月至1920年8月,陈望道居住于白尔路三益里(今自忠路163弄17号)。这里是《星期评论》社社址所在地,也曾是李汉俊寓所。

1920年3月,陈望道回到老家义乌分水塘村翻译《共产党宣言》。同年5月,陈望道带着译稿来到上海,暂住李汉俊家,并把译稿连同日文版、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交给李汉俊校对。李汉俊校完后,又给陈独秀再校,最后由陈望道改定。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列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的第一种,首次正式出版。

老渔阳里二号   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成立。为了便于开展革命斗争工作,《共产党宣言》出版后,陈望道从三益里搬出,住进在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这里也是陈独秀的寓所,后来又成为党的机关所在地,《新青年》编辑部也设在这里。

陈望道、陈独秀、李汉俊等人都住在法租界,经常在一起交谈。大家越谈越觉得有组织中国共产党的必要,于是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0年8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

期间,陈望道还参与《劳动界》《共产党》的创刊,受陈独秀委托主持《新青年》编务。此后,他以《新青年》为思想舆论阵地,刊登大量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论著以及介绍、研究社会主义的文章,使得《新青年》成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1921年11月间,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成立,陈望道为第一任书记。

四达里103号   在这里,《修辞学发凡》、《因明学》问世。自1923年8月,陈望道转去从事文化教育工作。这一年秋,他接到一张署名“知名”的条子:“上大请你组织,你要什么同志请开出来,请你负责。”一看笔迹就知道是陈独秀写的。他接受党交给的这一项任务去上海大学,先担任中国文学系主任,1925年后为代理校务主任,直到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学校被查封。他又担任了党创办的另一所中华艺术大学的校长一职。

1928年,陈望道搬进了北四川路附近的四达里103号,与鲁迅、茅盾的居住地相隔不远,与他创办的大江书铺也相隔不远。这段时间,陈望道同时兼任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科主任、复旦实验中学主任。期间曾两次邀请鲁迅到复旦讲演,同时完成我国最早探究形式美的专著《美学概论》的出版工作。

1930年左右,陈望道完成《修辞学发凡》和《因明学》两部著作。

辣斐德路1267号乙   这里保护陈望道免受反动派迫害。上海临近解放时,反动派疯狂逮捕爱国人士和进步师生,进行空前的大屠杀。复旦地下党组织十分关心陈望道的安全,通知他立刻转移到市区暂时隐藏。

1949年3月,在复旦新闻系教师舒宗侨的帮助下,陈望道几经转移,暂住到了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1257号乙的叶波澄先生家中,直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

叶波澄是有正义感的银行实业家,一直支持共产党和民主革命。此次见陈望道连夜来避难,更是予以热情接待。

1949年5月25日,陈望道在叶波澄家中迎来上海(苏州河南岸)的解放。是日清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市区,市民奔走相告,欣喜万分。舒宗侨兴冲冲赶到叶家报告这一喜讯。大家一道走上街头,来到复兴中路襄阳路路口,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陈望道也同许许多多市民一样发自内心地欢呼:上海解放了!天亮了!

庐山邨17号   这里见证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复旦大学的崛起。上海解放后,陈望道被上海市军管会委任为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协助军管会代表接管复旦大学,陈望道回到庐山村(国年路102弄)居住。

1946年7月至1949年3月、1949年5月至1950年4月、1952年11月至1956年,陈望道居住于庐山村(国年路102弄)。

1952年,复旦大学迎来了建国后的第二次院系调整,法学院、商学院和农学院全部调出,并入华东地区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等14所大专院校的有关文、理系科。1952年11月,陈望道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同时兼华东行政委员会高教局局长。

在1952年秋季的开学典礼上,陈望道就复旦大学进行全面改革的问题向全校师生作了长篇演讲。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复旦大学的方方面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新康花园1号3室    1950年4月,陈望道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文化部部长。因工作需要,1950年4月至1952年11月,他搬到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较近的淮海中路新康花园(现复兴中路1360号)1号3室居住。

因为这里离文化部很近,陈望道常在晚上去文化部审看拟发行的电影。

国福路51号   这是陈望道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1956年至1977年10月过世,整整21年,陈望道居住于国福路51号,时任复旦大学校长。

国福路51号是一座欧式的三层楼绿瓦别墅,原本是一位资本家的私家花园。复旦买下国福路51号装修后请陈望道入住。当时只有三口之家的陈望道,怎么也不愿迁入这一新居。后来经学校再三说明并答应将校内的语法、逻辑、修辞研究室迁至国福路51号底层,他才迁入。

1956年入住后,身为校长的陈望道,为了学校的发展呕心沥血,使复旦逐渐成为国内知名的高等学府。1973年,陈望道作为建党初期老党员的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国福路51号光荣地见证了这一切。

2018年5月,玖园一期陈望道旧居修缮完成,复旦以“宣言中译 信仰之源”为主题在这里辟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2021年7月,苏步青旧居、谈家桢(陈建功)旧居修缮一新并正式对外开放,与《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交相辉映,将信仰、爱国、科学融为一体,构成“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如今,这里是复旦一大新地标,成为展现复旦学脉、承载复旦精神、丰富复旦文化、凝聚复旦力量的重要载体。  

1278复旦-7.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