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水照文集》发布:“这辈子最重要的一份‘作业’,请大家批评指教”

作者:殷梦昊 张菲垭摄影:戚心茹 视频:王玥 白一波 孙一诺 黄颖林 张丹阳 林凡希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3-04-09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王水照今年虚岁90了,清瘦、微驼,行动缓慢,走路要拄拐杖,抬起手时会不自觉颤抖,确是耄耋老人的模样。

但他却又是异常敏捷的。聊上几句,你定会叹服于老先生清晰的逻辑、自如的谈吐。半个多世纪前的人、书、事,他娓娓道来,谈苏东坡、钱锺书时,精神最好。

对于中文系学子特别是古代文学研究者而言,王水照是个绕不开的名字。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六十馀年,王水照在宋代文学、古代文章学、词学、钱锺书学术研究诸领域建树卓著。他的苏轼研究,广博、深刻而富有文化情怀,尤为一般读书人所熟知。《苏轼选集》《苏轼研究》《宋代文学通论》等著作,都是宋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基础文献和必读书目。

4月9日,《王水照文集》(下文简称《文集》)新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文科资深教授陈尚君,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董事长黄强,上海古籍出版社原社长高克勤致辞。王水照、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吕健为《文集》揭幕。

王水照、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吕健为《文集》揭幕

“这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一份‘作业’,要请大家批评指教。”面对这套承载自己一生治学成果的文集,王水照诚恳而谦逊,一如往常。

“这辈子最重要的一份‘作业’,请大家批评指教”

“惶恐”,谈到《文集》发布之际的心情,王水照脱口而出这个词。

2012年,王水照获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被认为是“当代宋代文学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者之一”,但他本人却一直对出版个人文集抱持谨慎态度:“文集的作用主要是承前启后,将来要在学术史上发挥作用,我的研究成果可能不会起很大作用,所以比较犹豫。”

近些年,有许多出版社联系王水照,希望为他出版个人文集,但都被婉拒,直到学生高克勤发出邀请。高克勤曾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也是王水照在复旦带的第一个研究生。退休前,他提出出版这套文集,作为先生九十岁寿辰的贺礼,亦以此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完满句号。被学生一片赤诚之心打动,加之曾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60年并出版过多部作品,王水照方才点头。

《文集》2021年启动编纂,2022年底定稿,收录了王水照学术历程中主要的学术著作和文章,共十卷、十四种。编纂体例和总目都由王水照亲自拟定,包括宋代文史研究、苏轼研究、中国古代文章学研究、钱锺书研究以及学人纪念文字、学术随笔等诸多领域。

2020年11月21日,《钱锺书的学术人生》发布会

复旦大学教授骆玉明曾评价王水照的学问之要点,在《文集》中得以充分体现:

首先是“一代之学”,即在宋代文学研究方面的贡献;其次是“一个方面之学”,即整个中国古代的文章学;还有“一以贯之之学”,他的学术研究“一以贯之的是努力体会、理解中国文化的整体性传统,在文学研究的工作中对之加以继承和发扬,使之在当下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中起到有益的作用;而这一切,又不背离现代的和世界性的视野”。就治学领域来说,王水照还有“一人之学”,即在苏轼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

而王水照也说:“这部《文集》的真正作者不仅是我一个人,也是‘王门’合力之作。”编纂过程中,王水照先生的博士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侯体健承担了主要的整理与统筹工作,从选篇、分册、读三道校样,到拍照、找图、补出处,大事小事一一经手。《文集》的责编、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常德荣和彭华也出身“王门”。“身为‘王门’再传弟子,能和常德荣师叔一起,担任《文集》责编,我着实非常幸运。”彭华在编辑手记中写道。

2013年“学术师承与学科建设”会议,与学生合影

《文集》时间跨度长达66年。最早的文章可追溯到王水照参加1955级北京大学中文系“红皮”《中国文学史》(1958年两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所撰的“苏轼”一章,最新一篇则是他在2021年10月的一场学术会议上的手写致辞稿。《文集》折射出的,正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知识分子曲折的成长历程,也是六十馀年来中国大陆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发展、变化的生动写照。

《文集》收录的文章星罗棋布于各类书籍、刊物,时过境迁,有些刊物早已停刊,但按照整体编纂体例,需尽量为每篇文章注明出处。编纂人员尽力搜集,仍有几篇文章的出处难以溯源。常德荣、彭华将这些“无出处文章”列了两张纸,“寄望于水照先生的回忆”。没想到不过一两周,王水照就补好文章出处,将密密麻麻的两张纸返了回来。

彭华钦佩先生做学问踏实的功底与“十年如一日”的好习惯:“水照先生记忆力超群,至老未衰,这不仅是多年学术训练的成果,还离不开他勤记录、勤整理的习惯。”

“复旦称得上是我学术生涯的起点”

编纂《文集》,王水照有两个坚持:一是收录篇目皆为他独立撰写,凡与他人合作的一概不收;二是尽量保持历史原貌,除修正一些错讹以外,不对带有历史特征的用语、引文做特殊修改。

“我翻《文集》的时候也有很多感触,从最开始《文学史》编写到后来的研究,其中有不同和长进,也有许多相通的地方。”王水照坦言,岁月更迭,文字必然带有时代的烙印,但他有意将其以原貌呈上,旨在为溯源新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时代演进打开一扇窗口。

煌煌三百万字的《文集》,对王水照而言,既是成果汇集,亦是人生总结。

他曾在诸多场合提到,最感恩三家单位:其一是给了他学术启蒙的北京大学中文系;其二是正式使他走上学术道路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文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文学所”),其三是复旦大学,这是他完成主要学术成就的地方。

1955年王水照先生中学毕业照

1955年夏,王水照负笈北上,怀揣一份朝圣的心情到北大中文系读书。不久,他便参与了著名的“红皮”《中国文学史》的写作,被指定为“宋元组”负责人。由此,王水照开始系统阅读宋代文献,并因此结缘宋代文学,将其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北大毕业后,王水照被分配到文学所工作,在钱锺书、何其芳、余冠英等先生指导下,参与多个集体项目,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能力得到了严格训练和培养。也正是在文学所工作期间,王水照出版了独立署名的第一本“小书”——《宋代散文选注》,这给了他很大的鼓舞。这本书,也成为他后来文章学研究的滥觞。

而从1978年调入复旦算起,王水照已在复旦工作45年。“没想到在复旦待了那么长时间,”他笑道,“其实,复旦称得上是我学术生涯的起点”。中学时期,王水照在上海读书,高考考场就是在复旦。高考那天,还是穷学生的他,步行穿过虹口公园来复旦考试。多年后,王水照登上复旦第一教学楼的讲台,隐约感觉这间教室就是当年他的考场,“好像一个轮回,兜兜转转,最后又回到这里来了”。

也是在复旦,王水照迎来学术生涯的黄金期。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潜心研究,促成中日之间宋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交流,发起创办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并担任会长15年,以一己之力带动了新世纪复旦宋代文学学科的快速发展,更让整个古典文学界认识到宋代文学研究的价值。

2019年第11届宋代文学年会开幕式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认为:“王先生融汇了北大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复旦大学中文系这三所古典文学研究重镇的学术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路数和风格特点,这是王先生能取得如此卓著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大的成果其实是悉心培养一批好学生”

“钱锺书先生的特点很明显,一是睿智,二是广博。和他接触之后,就能知道学问的海洋有多深。这样的人物,确实几百年出一个。”

王水照从不掩饰对钱锺书先生这位学术偶像的敬佩。

王先生与钱锺书先生有三十八年的交谊,是得到钱锺书先生耳提面命的为数不多的学人之一。尤其是在文学所工作期间,与钱先生一起编撰社科院版《中国文学史》和《唐诗选》等书,相与共事十八载。

钱锺书赠与王水照各种版本的《宋诗选注》

《文集》第十卷《钱锺书的学术人生》,便是他有关钱锺书学术研究的论文结集,以钱锺书其人其事其学为核心,凝聚了作者“钱学”研究的重要心得。

在学生们眼中,水照先生温润谦和,很少慷慨陈词,如果声音突然洪亮、激越,那么大概率是在聊钱先生。谈起这位学术道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王水照总有几个故事津津乐道,其中之一就是“钱先生温书”。

“有次我拜访钱锺书先生,他说花了两个星期把《十三经》温了一遍,又发现好多好东西,我当时吃了一大惊!”每每说到此处,王水照都忍不住感慨,和老一辈学者比起来,自己这一辈人在做研究的“童子功”上,存在难以填平的深壑。

2010年10月26日给研究生上课,讲述《钱锺书手稿集》

钱锺书为王水照推开学术殿堂的大门,向他展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全身心的研治会达到何种精妙的境界,可王水照却说,钱先生是天才式的学者,无法学习模仿。具体写作能力方面,他受另一位大师——何其芳的影响更大。

何其芳先生作风朴实,追求实事求是,做学问强调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学习和训练,要求“系统研究理论、历史、现状三者的关系和规律”。这深远地影响了王水照的治学。后来,王水照来到复旦承担教学工作,也打定主意要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

1994年6月与学生合影(前排左起依次为吴河清、吕肖奂;后排左起依次为朱刚、高克勤、王水照先生、聂安福、蒋安全)

追随先生学习十馀年,侯体健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先生身上的“传道”精神。“王先生带学生有个特点,他以科研育人,会带着学生一起做项目,做出来的成果,现在都成为了宋代文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他说。

1997年出版的《宋代文学通论》,就是王水照带领7个学生共同编纂完成的。他会具体告诉每个学生所负责章节的撰写思路和主要论点,然后再由学生主笔完善,让他们接触宋代领域的研究前沿。现在,研究宋代文学的入门读物就是《宋代文学通论》,而那批学生中涌现出朱刚等学者,现在成为了宋代文学领域领军人物。

2019年6月28日,给研究生上课,讲述东坡断碑砚

2017年,时年83岁的王水照住进养老院,依旧招收博士生,坚持每两周来到学校讲课。疫情期间,王水照甚至还请博士生来养老院,坚持给他们上了几次课。迄今为止,他在复旦培养了一百数十名研究生,深受学生的崇敬和爱戴,被推选为“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直到现在,他仍在担任研究生导师,还在继续培养专业人才。

王水照觉得:

“一个学者的成就,学术论文与著作是一部分,最大的成果其实是悉心培养出一批好学生。”

“还不能搁笔,还要继续做研究”

王水照早年以治苏而闻名,被学界认为是“苏轼研究”第一人。他的《苏轼选集》被钱锺书先生誉为“卓然优入著作之林,成一家之学”,他的《苏轼研究》以雄健笔力和高明识见展现出“苏海”的浩瀚波澜。这些“苏学”相关著述,都被收录进《文集》当中。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曾说:“要在当代学界找一位苏轼的知己,或者一位苏轼研究的功臣,肯定非王先生莫属。毫不夸张,王先生在苏轼研究上达到的学术高度在当代学术界处于巅峰地位。”

在日本京都参加学术会议

遥想与东坡先生的第一次“相遇”,大约是王水照被中学老师领着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少年的他,摇头晃脑不知其中深意,却被其中的万丈豪情所吸引。时至今日,深潜“苏海”大半辈子的王水照,被问起最喜欢宋词时,依旧会毫不犹豫朗声背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然而,和苏轼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的经历相比,王水照直言自己的一生“不算阳光一片,但也没什么惊涛骇浪”。

“我只是对他非常佩服,特别是他惊人的性格,一个知识分子能够在顺境时不飞扬跋扈,逆境时不垂头丧气。面对任何困难,他都有一整套应付的办法!”

在王水照的研究里,苏轼不仅是一个文学家、政治家,更是一个“全才”,一种文化型范。

《文集》里有数篇以“东坡梦”为主题的文章,讲述了王水照与东坡先生相伴多年,一直想圆的一个“梦”——恢复《注东坡先生诗》全文。这部书成文于南宋,由陆游作序,内容是施元之、施宿父子与顾禧对苏东坡2700余首诗歌的注释,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版本价值。

王水照原先已经将复原材料整理到七八成,但有段时间整箱材料不知放到何处。前不久,侯体健帮他整理办公室,意外发现了这套珍贵资料。“我本以为这个梦破掉了,现在我想把这个工作完成。”王水照说,自己还不能搁笔,还要继续做研究。

只要精神头好,他就坚持读书、写作,眼睛看不清就用放大镜,兴致来了,凌晨也会起来工作。

2012年9月10日,第二届文章学会开幕式

侯体健有次来养老院探视,发现先生床的一半都堆满了书,“这些书都是先生自己‘蚂蚁搬家’,从家里拿来养老院的,一次捎上几本,不知不觉就积累了这么多。”后来,养老院专门帮先生添了两个小书架。

王先生在76岁时撰文,以南宋诗人赵蕃书斋名“难斋”自警自励,希望自己能克服暮年的“末路之难”,努力在文化事业上续有建树,坚守一个知识人的本分。如今,十多年过去,他不但克服了“末路之难”,而且学术之树结出了累累硕果。直到2019年,87岁的王水照才正式出版《北宋三大文人集团》这部第一本个人学术专著。这本书,他酝酿了四十年。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是王水照特别推崇一句话。他对学术孜孜以求、默默耕耘,正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亦为后辈学人指引方向。

制图:实习编辑:马蔚佳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