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吴信宝出席讲坛并为丘成桐先生颁发“主讲科学家”纪念证书,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主持讲坛并致辞。市政协科教委、市科技党委、市科委、市教委、市科协等单位负责人,上海市各高校、中学师生及科研人员代表出席活动。
活动开始前,吴信宝,市政协科教委主任曹振全、常务副主任马兴发,市科技党委副书记王宇,市教委副主任杨振峰;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金力,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人禾,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数学中心主任李骏会见丘成桐。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吴信宝为丘成桐颁发“主讲科学家”纪念证书
1980年,丘成桐第一次来上海,在复旦大学做讲座,当时,复旦老校长苏步青先生欢迎了他。丘成桐笑道:“当时,在座的很多年轻人恐怕都还没有出生。”
初到上海,丘成桐只觉得这座城市“很有意思”,这次重访也让他深有感触:“40多年来,上海有相当大的改变。”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背后,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这次讲坛,丘成桐便从中国数学发展的历史讲起。
“立志培养中国的顶尖数学家”
“基础科学多姿多彩,但是基础科学中的基础是数学科学和理论物理。而数学既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一切工程理论的基础!”丘成桐曾多次强调,任何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数学的成就必须名列前茅。
回顾数学这一基础科学发展历程,各国群星熠熠闪耀。丘成桐介绍:“中国数学在世界古文明中不算差,主要特征是重视应用。可到了明中叶,西方文艺复兴,数学发展势不可挡。”紧接着,他细数英、法、德等老牌大国杰出数学家,也回忆了美、俄、日等国家数学领域的后起之秀,一张数学领域的历史长卷在听众面前徐徐展开。
“我们中国也有比肩世界水平的学者,我的导师陈省身就称得上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说到恩师,丘成桐满怀钦佩与怀念。
1946年,陈省身回国,在中国培养出一批杰出的数学家。后来,他再次赴美,又在那里带出一批优秀华裔数学家。上世纪80年代中叶,陈先生全面回国,在中国兴办教育,始终致力于中国顶尖数学人才培养工作。
仰望先生事迹,丘成桐也表明志向:“陈省身先生花费了晚年全部时间做教育,立志培养中国的顶尖数学家。这是老师的梦想,也是我们这群后辈需要继承的。”
1979年,丘成桐第一次踏上北京的土地,深感当时中国在建设和人才方面都和西方有很大距离,但情形很快有了转机。他回忆:“邓小平同志做出英明的决断,派大量留学生出国学习,引入资金投入到科技。”在丘成桐看来,这是极富远见的决策。
历经四十多年积累沉淀,不少留学生、访问学者满载而归,国内也培养了大量本土学生。上下同心建设国家,中国的基础学科也随之崛起。
“未来三年是中国数学水平崛起的关键时刻”
近年来,丘成桐每年都会有几个月在中国调研考察,其门下学生回国的不算少数,包括活跃在国内数学舞台上的院士和众多知名学者。他还在中国建立多个数学研究机构,在国内举办了多项目标对象、考查方式都不尽相同的数学竞赛。也正因此,他认为自己“对中国数学的情况有一定了解”。
丘成桐表示,一个国家数学的真正兴起,不在于萧规曹随,跟着其他国家的学者做修补工作,而在于自已走出一个重要的科研方向。
“目前为止,中国数学水平未达后面的地步,却也超过前述的水平,”在丘成桐看来,要认清中国的能力,发挥长处,未来这三年是中国崛起的关键时刻。
现代数学多姿多彩,可以分出几十门不同的方向。因此,全面认识现代数学发展分支,科学评估数学领域内的新兴学科,对国内学科发展大有裨益。丘成桐强调:“只有接轨国际,年轻的学者们才会打破思维桎梏,走出一条自己的路,紧跟世界发展前沿。”
2022年,丘成桐参与筹备举办国际基础科学大会,邀请全世界在数学、理论物理和工程上有重要贡献的学者,齐集北京,讨论最前沿的学问。同时,丘成桐主持设立了名为“最佳论文奖”的国际奖项,计划在国际基础科学大会上颁发。
关于设立这个奖项,丘成桐分享了自己的考量:“如何知道顶尖高校或是一个国家的数学水平呢?我想,必须要有一个公平的评审系统。要达到和国际同行平起平坐,很重要的一环是知彼知己。”
激发好奇心是培养人才的第一步
谈及人才培养,丘成桐指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学问是靠他国培养的,历史上没有这样的先例。建设数学大国的重要一关,是在本土培养一批顶尖人才。
两年前,为保障“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顺利开展,清华大学求真书院成立,丘成桐担任院长。他的目标,就是通过这个培养计划,为中国培养一批能够引领世界数学发展、能够改变基础科学发展的顶尖人才。
为此,丘成桐前往全国各地走访中学甚至小学,选拔综合素质优秀且具有突出数学潜质及特长的学生。他发现,历史上几乎所有数学大师都是在十三四岁时开始发力。前苏联数学界一代大师、首届沃尔夫数学奖获得者盖尔范德也曾提出,对未来顶级职业数学家进行数学专业培养,应当从13-16岁期间开始。
选拔人才后如何培养?激发好奇心是第一步。在丘成桐看来,从好奇心发展出来的科学,往往会拥有比其他科学都要强大的影响力。当年,人类研究电磁学是出于好奇心;后来研究量子力学同样是出于好奇心。时至今日,这两门学问仍然居于重要地位。
为激发中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对数学学科的探索欲,丘成桐中学科学奖每年面向全国中学生开展。此外,他还发起“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鼓励大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内未涉及、教材上未覆盖的基础数学,旨在让大学生培养起真正做学问的能力,并达到世界顶尖高校的数学学科博士生资格考试的水平。
丘成桐畅想,未来中国年轻学者们,都能够将做学问的目标确定为“找到大自然的奥秘,找到一切有意义的规律”。
只有踏实开展基础研究,才能根本解决“卡脖子”问题
作为应用数学的相关领域,人工智能学科近来广受热议。丘成桐认为,人工智能没有数学是完成不了的;而数学学科在人工智能时代,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数学家会被AI取代”的观点,他坚定回应,人工智能无法取代顶尖数学家,因为人工智能搜集的资料都是人类思考过的,要在观念上有所突破,目前来看还做不到。
丘成桐还指出,要想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真正突破,中国的应用数学家就要对基础数学进行更深入的认识。“应用数学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基础数学发展的前提下,并加强与工程结合。”
近年来,中国一直十分重视基础研究。丘成桐记得,就在前不久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只有踏踏实实地做基础研究,走出自己的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问题。”他说。
展望未来,丘成桐提出,中国数学发展应加强布局。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核心数学(包括数论、代数几何、微分几何和表示论)的研究水平已经开始追上时代;但是组合数学、概率论和统计学还大不如欧美各国,亟待充实。
对中国数学学科未来的发展,丘成桐充满期待:“希望至少有十间大学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至少有一小批的年轻学子有志气成为世界一流的学者,做出突破性的工作,能够在学术界引领风骚,影响数学未来几十年的发展!”
主旨报告结束后,丘成桐还与现场观众围绕人工智能、国际交流、基础教育等话题进行交流互动。
现场交流互动环节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学生杨艾璁爱好数学,曾在全国中学生数学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银牌。现场聆听讲座后,他很受启发:“数学是我大学专业选择时很心仪的方向,未来我也有志于从事组合数学方面的研究。”
“作为数据科学的学生,我们要清楚认识到数据科学底层的数学基础是现代的概率论和统计学。”大数据学院2022级研究生丁泽澎听完讲座表示,面对当前的AI热潮,我们不仅要紧跟前沿领域的研究,拓宽视野,也要沉下心来扎实数理基础。
“浦江科学大师讲坛”是由上海市政协发起并主管,上海市政协科技和教育委员会、复旦大学、中共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协办。
为真正实现科学思想的汇聚与传播,讲坛致力于打造“四个一”成果:出版一本《科学前沿》期刊,编撰一套《科学前沿》系列丛书,发行一套《科学前沿》系列影音制品,形成一套《科学前沿》科技智库。按计划,每期讲坛将会出版一期《科学前沿》期刊,刊载报告人的主报告、互动环节的问题和解答,以及相关分报告。本期讲坛上,第一期《科学前沿》期刊已发放至现场听众手中。
报告人简介
丘成桐
1949年生于广东省汕头市。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69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1971年获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学位。对微分几何学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证明了卡拉比猜想(Calabi Conjecture)与广义相对论中的正质量猜想(Positive Mass Conjecture),并对微分几何和微分方程进行重要融合,解决一系列重大问题。在几何、拓扑、理论物理学方面成就卓著。现任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求真书院院长,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院长,致力于数学学科的发展和数学人才的培养。1982年获国际数学界最高荣誉的菲尔兹奖。曾获维布伦几何奖、麦克阿瑟奖、克劳福德奖、美国国家科学奖、沃尔夫数学奖、马塞尔·格罗斯曼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