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道先生的沪上足迹,一键前往

作者:殷梦昊、王芊一摄影:“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李玲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3-03-24

陈望道先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的首任校长

从1920年带着翻译好的《共产党宣言》来到上海,直至1977年逝世

上海这座城市,见证了他一生中许多重要阶段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正值《望道》电影热映,跟随官网一起循着望老的脚步穿街过巷,走访他在上海的几处重要居所,感受真理味道和信仰力量 

在这里,《共产党宣言》中译本进行正式出版前的校阅

1920年5月至1920年8月,陈望道居住于白尔路三益里(今自忠路163弄17号)。这里是《星期评论》社社址所在地,也曾是李汉俊寓所。

此前,陈望道作为“一师风潮”的骨干之一,成为全国文化教育界的风云人物。为此,1920年3月,他接到了《民国日报》邵力子先生的来信,约请他翻译《共产党宣言》。

陈望道接受了翻译《共产党宣言》这个无比艰巨但意义非凡的任务后,回到老家义乌分水塘村,在简陋的柴房里日以继夜地钻研,终于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

同年5月,陈望道带着译稿来到上海,暂住李汉俊家,并把译稿连同日文版、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交给李汉俊校对。李汉俊校完后,又给陈独秀再校,最后由陈望道改定。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列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的第一种,首次正式出版。

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成立

为了便于开展革命斗争工作,《共产党宣言》出版后,陈望道从三益里搬出,在法租界又找了一个住处,即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这里也是陈独秀的寓所,后来又成为党的机关所在地,《新青年》编辑部也设在这里。

因为陈望道、陈独秀、李汉俊等人都住在法租界,所以经常在一起交谈。大家越谈越觉得有组织中国共产党的必要,于是,便组织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0年8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基础上,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

期间,陈望道还参与了《劳动界》《共产党》的创刊,受陈独秀委托主持《新青年》编务。此后,陈望道以《新青年》为思想舆论阵地,刊登大量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论著以及介绍、研究社会主义的文章,并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着坚决、毫不妥协的斗争,使得《新青年》成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1921年11月间,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成立,陈望道为第一任书记。

陈望道回忆:“那时,《新青年》在楼上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楼下开会,我同李汉俊、沈雁冰等天天碰头,研究有关问题。”

在这里,《修辞学发凡》、《因明学》问世

1923年8月以后,陈望道开始转去从事文化教育工作。这一年秋,他接到了一张署名“知名”的条子:“上大请你组织,你要什么同志请开出来,请你负责。”陈望道一看笔迹,就知道是陈独秀写来的。他接受党交给的这一项任务去上海大学,先担任“上大”中国文学系主任,1925年后为代理校务主任,直到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学校被查封。“上大”被查封后,陈望道又担任了党创办的另一所中华艺术大学的校长一职。

1928年,陈望道搬进了北四川路附近的四达里103号,与鲁迅、茅盾的居住地相隔不远,与他创办的大江书铺也相隔不远,极便工作。

这段时间,陈望道同时在复旦大学任教,时任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科主任兼复旦实验中学主任。期间,陈望道曾两次邀请鲁迅到复旦讲演,同时完成了一部我国最早探究形式美的专著《美学概论》的出版工作。

1924年,陈望道在复旦开设新闻学讲座课程,并在扩充新闻学讲座为新闻学组的基础上,于1929年成立了中国高等学府的第一个新闻学系,为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创始人之一。

1930年左右,陈望道完成《修辞学发凡》和《因明学》两部著作。《修辞学发凡》是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因明学》则是我国第一部用白话文写作的因明学论著。

这里保护陈望道免受反动派迫害

上海临近解放时,反动派疯狂逮捕爱国人士和进步师生,进行空前的大屠杀。复旦地下党组织十分关心陈望道的安全,通知他立刻转移到市区暂时隐藏。

1949年3月,在复旦新闻系教师舒宗侨的帮助下,陈望道几经转移,暂住到了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1257号乙的叶波澄先生家中,直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

叶波澄是一位有正义感的银行实业家,支持共产党和民主革命,30年代曾与施存统合办进步书店,出版统一战线刊物及进步书刊。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曾出资三千元作为上海地下党组织的活动经费,还曾资助过郭沫若、陈望道、王亚南等一批进步人士奔赴内地。此次见陈望道连夜来避难,更是予以热情接待。

1949年5月25日,陈望道在叶波澄家中迎来上海(苏州河南岸)的解放。是日清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市区,市民奔走相告,欣喜万分。舒宗侨兴冲冲赶到叶家报告这一喜讯。大家一道走上街头,来到复兴中路襄阳路路口,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陈望道也同许许多多市民一样发自内心地欢呼:上海解放了!天亮了!

这里见证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复旦大学的崛起

1946年7月至1949年3月、1949年5月至1950年4月、1952年11月至1956年,陈望道居住于庐山村(国年路102弄)。

上海解放后,陈望道被上海市军管会委任为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协助军管会代表接管复旦大学,陈望道回到庐山村(国年路102弄)居住。

1952年11月,陈望道被任命为复旦大学校长,同时兼华东行政委员会高教局局长,在新康花园大约住了两年后,陈望道又回到庐山村(国年路102弄)居所。

1952年,复旦大学迎来了建国后的第二次院系调整。复旦的法学院、商学院和农学院全部调出,而华东地区的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等14所大专院校的有关文、理系科则并入复旦大学。在1952年秋季的开学典礼上,陈望道就复旦大学进行全面改革的问题向全校师生作了一次长篇演讲。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复旦大学的方方面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担任华东文化部部长,陈望道在这里短暂居住

1950年4月,陈望道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文化部部长。

因工作需要,1950年4月至1952年11月,他搬到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较近的淮海中路新康花园(现复兴中路1360号)1号3室居住。

因为这里离文化部很近,陈望道常在晚上去文化部审看拟发行的电影。

这是陈望道先生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

1956年至1977年10月过世,整整21年,陈望道居住于国福路51号,时任复旦大学校长。

国福路51号是一座欧式的三层楼绿瓦别墅,原本是一位资本家的私家花园,建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为了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也为了接待外宾的需要,复旦把国福路51号买了下来,装修后请陈望道校长入住。当时只有三口之家的陈望道,怎么也不愿迁入这一新居。后来经学校再三说明并答应将校内的语法、逻辑、修辞研究室迁至国福路51号底层,问题才得到解决。

1956年入住后,身为校长的陈望道,为了五十年代复旦大学的发展呕心沥血,使复旦大学逐渐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成为国内知名的高等学府。1973年,陈望道作为建党初期老党员的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国福路51号光荣地见证了这一切。

2018年5月,玖园一期陈望道旧居修缮完成,复旦以“宣言中译 信仰之源”为主题在这里辟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2021年7月,苏步青旧居、谈家桢(陈建功)旧居修缮一新并正式对外开放,与《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交相辉映,将信仰、爱国、科学融为一体,构成“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如今,这里是复旦一大新地标,成为展现复旦学脉、承载复旦精神、丰富复旦文化、凝聚复旦力量的重要载体。

循着望老曾走过的道路

透过历史与现实的缝隙

回味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

体悟追望大道不渝的初心

制图:曾禹墨实习编辑:苏尧祎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