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农 医疗帮扶 回乡支教 他们是乡村振兴一线的复旦力量

作者:张菲垭 何浩然 陈奕宁 王越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3-03-13

为畜牧业的科技创新带来发展,为当地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为当地落实好一件件暖心的小事实事……

过去一年,有这样一群复旦人,他们用滴水穿石的恒心,在科研、医疗、教育等领域,投身乡村振兴一线,凝聚成乡村振兴事业中不可或缺的复旦力量。

“真枪实弹”做实事

2018年起,复旦按照教育部要求与内蒙古大学开展部省合建工作,共同服务内蒙古特色产业——畜牧业的发展。2020年,胡薇接受学校派遣,来到内大挂职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兼任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畜牧业是内蒙古的支撑产业,种质创新是推动当地畜牧业发展、提高当地产业绩效、增加牧民收入的核心力量。她任职的国重实验室聚焦国家种业安全重大战略需求,于2020年在自治区支持下启动“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项目。目前,基地一期工程基本完成,二期建设工程将于2023年启动建设。建成后的基地将成为包括科研和表型实验室2.9万平米,牛羊饲养设施超过4.3万平米的,国内唯一的草原家畜大动物实验设施。几年来,除了科技兴农外,在学校和学院的双重支持下,她还积极推进以复旦生科院为主的校内资源与内大生科院进校对接,“内大同事说,复旦是‘真枪实弹’地在扶助,我听着很高兴。”

实事汇聚成大事

2021年,作为复旦大学定点帮扶工作的重要一环,王珏被派驻到永平县担任副县长。近两年时间里,王珏用双脚丈量着永平县的土地,深耕于乡村振兴事业之中。

“我的想法就是多做实事,解决问题。”来永平的第一天,王珏就列了一份实事清单,在他看来,一件件暖心的小事实事汇聚起来,就是乡村振兴的大事。

联系企业为全县各学校捐赠了40多块电子白板、帮助全县学校更换了1000多套破旧的课桌椅、帮助水泄小学的学生在冬天用上热水、协调电光源研究所为龙门乡学校更换护眼灯、帮助农户销售滞销的农产品、联系爱心人士资助了100多个贫困孩子……伴随着日复一日的实地调研与帮扶,王珏走遍了全县70个村,50多所学校。不知不觉中,王珏的清单上已经列出了210件实事,帮扶项目遍布全县各个乡镇。

 “过去两年里,我们成功申报了9个专家工作站,这包括了1个省级的院士(专家)工作站,7个省级的基层专家工作站,以及一个大理州的专家工作站。把这几个专家工作站建好,往后还要谋划更多的平台,人才帮扶的成效才会显著。”他说。

帮助他们认识疾病

自2016年开始,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先后派驻了11批次56名专家前往永平县人民医院开展医疗帮扶。2021年底,医疗帮扶的接力棒传递到了附属妇产科医院的手中。妇科副主任医师袁蕾在2022年6月底担任附属妇产科医院第2批派驻医疗队的队长,成为永平县人民医院的副院长。从临床的手术到科室的管理,袁蕾与医疗队的队员们竭尽所能为患者解除病痛、提升院科两级的管理水平。

在临床与科研之外,袁蕾更希望帮助当地人实现思想上的转变,对外进行讲座科普,对内则开展技能培训。“这就是我们下沉基层去做科普讲座和义诊的原因,通过慢慢转变他们对于疾病的认知,才能最终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 

振兴班上的“晏哥”

大二寒假,2018级材料科学系的晏炀从云南省红河州的沙甸启程返校,结束第一次支教之行,这次支教初体验,让他“当时就决定,大四要争取成为研支团的一员。”

2022年8月,晏炀与另外29名队员组成复旦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下文简称“研支团”),奔赴六地十校支教扶贫。

在填写支教地意向时,生在云南的晏炀将云南永平县作为首选。到达永平后,这座在2019年4月迎来整体脱贫的县城刷新了他的认知:“永平硬件条件很不错,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刚刚脱贫的地方。”

然而,从脱贫到振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晏炀支教的永平一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较大。怎样才能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都有收获?他坚持保留理解性教学的方式,在教案基础上作更多适应当地学生的调整,虽然任务并不轻松,但能感受到这场奋斗是他和学生的双向奔赴。

在永平一中高三振兴班学生的口中,晏炀既是“晏老师”,也是他们的“晏哥”。在课余,晏炀常会和他们聊起复旦本科4年里的趣事,还会分享一些自己的摄影作品。“感觉他们就像弟弟妹妹一样”,不少学生乐于向他袒露心扉。晏炀带的一个初二班,有位女生因为家人并不支持她的艺考梦,就和他分享自己的想法与规划。晏炀鼓励她,既要能听进别人的意见,也要听清自己的心声:“把书先念好,以后到本科再考虑艺术院校或者专业,发展路径肯定会更好。”

前不久,晏炀和团员还随挂职干部李达到胜泉村脱贫户家中走访调查。从家访到调研,与学生和他的家庭交流的过程既是一次深入了解,也是分享输出的契机:“遇上有能力继续学的学生,让他们至少先从思想上意识到努力学习的意义。我们做好基础教育的兜底工作,如果能帮助他们考上更好的学校,改变的是一个家庭的命运。”

研支团中,像晏炀这样的支教学生还有很多,坚持二十余载的支教事业,正是由一届又一届的复旦研支团队员们接力完成。

1274复旦-5.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