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真正的原始创新?基础类科研项目如何推进?如何打造一流大学?如何更好培养创新型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氛围?怎样进一步优化生物医药研发环境?
今年全国两会上,教育人才与产业发展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热议的话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聚焦基础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等议题,履职尽责,建言献策。
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 塑造中国特色创新生态
金力会前在人民大会堂前留影
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代表看来,基础研究中的创新型人才,需要兼具创新思想和创造能力。
“在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方面,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主动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金力代表介绍,“复旦大学是以基础研究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厚植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沃土,全周期、全方位、个性化支持引导人才发展,资源跟着人才走,让人才引得进、长得快、干得好。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改革,高质量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强基计划’,构建‘高精尖缺’研究生教育格局,系统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我们将本硕博教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突出一体化、全链条的特点,激发青年学子的创新潜能。”金力代表介绍,学校从通识教育和专业培养两个方面来夯实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同时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促进创新能力提升。
营造鼓励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对于一流大学而言,就是要充分发挥自身师资、学科、平台优势,努力培养出一批具有交叉思维、复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我们的毕业生每个人都不一样。”金力表示,复旦本科教学培养“2+X”体系,突破以往的“必修+选修”传统模式,从顶层设计层面实现了制度与资源多元性的双重保障,为学生提供符合自身需求的多元发展路径,以优生、优师、优培来打造鼓励思考、自由探索、敢想敢试的创新沃土。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科学的评估体系、合理的激励机制、完善的制度环境,也需要良好的社会创新氛围。在这样的环境里,才能促使创新型人才更有动力地去工作、去创造、去挖掘更大潜力。
如何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社会氛围?“一方面要着眼创新人才的发展,形成大生活、大舞台、大发展的人才活力体系,切实加强在人才建设、人才引进方面的投资;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像住房保障、科研资助、发展支持、子女就读、医疗服务、家属安置、宽容失败等政策,积极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广阔的天地,实现人才发展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金力说。
“真正的原始创新来自基础研究”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金力表示,“真正的原始创新来自基础研究,要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实现全面超越,就要在自己家的院子种自己的树,这样才能源源不断结出自己的果子。”
金力代表强调,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发动机、策源地。创建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的任务,具体到科技创新,就是应扛起“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的重任。基础学科强基固本,是高校建好学科体系的重中之重,是孵化“从0到1”原创性成果的第一原动力。
在金力代表看来,随着中国科技的进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条件越来越好,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但是提出好问题的能力还远远不够,“我们要以‘提出好问题,解决好问题’为导向,在教师评价、学科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鼓励研究者更多地投入原始创新”。
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方面,金力代表说:“全力培养具有探索精神和原创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加速形成以我为主且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有力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我们责无旁贷。”
回答好“钱学森之问” 在无人区交叉点“种好自己的树”
如何打造一流大学?如何培养高水平人才队伍?金力说,中国要建设世界最顶尖的大学,我们的责任就是回答好“钱学森之问”。培养的人才不是仅仅为了就业铺路,而是面向国家的未来,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从全球科技发展的历史和规律来看: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基础研究是基石;建设创新型国家,基础研究是“源动力”“元实力”。对基础研究来说,提出好问题是关键。能凝练关键科学问题,是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前提。爱因斯坦说,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没有科学问题,就没有科学进步。
培养顶尖人才,就是要让他们具备提出新问题、好问题的能力。没有顶尖人才,就没有顶尖水平,而这样的人显然不会太多,就是所谓的“关键少数”。一方面,要让“关键少数”发挥关键作用,保证战略科学家、顶尖人才负责制落地见效。另一方面,也要探索超常规、长链条、开放的未来顶尖人才培养模式,下探基础教育、上接高水平人才,把教育链与创新链、人才链融合起来,合力造就“大师”,而不是增加“掐尖”焦虑。
合力造就“大师”,金力表示,要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引导、激励和保障科研人员:既有“从1看到0”的慧眼雄心,敢于立足科学的无尽前沿,善于在无人区、交叉点静心“种好自己的树”,而不是光摘“别人树上剩下的果子”;同时也要有“从0看到10”的远见卓识,善于把科技前沿与重大需求前景结合起来,善于从应用攻关中洞察真正科学问题,也能从科学问题中思考未来的应用可能性,去统筹基础原理突破和技术路线选择去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种好自己的树,就是要提出好问题。这个好问题就是树根,树的源头就在自己家的院子里。要有“从1看到0”的慧眼雄心,也要有“从0到10”的远见卓识。这个“0”就是好问题,它的本质就是高风险。一流大学的科研工作者就应该挑战那些最难的问题,善于在无人区、交叉点静心“种好自己的树”。
金力说,大学应该营造一种更宽松的学术生态,让科研回归科研本身,而不应让人才有太多的压力,尤其是论文的考核压力。如果学者总是把时间花在写短平快的论文,不是在争取经费,就是在争取经费的路上,就很少有时间去做深入的思考,也很难提出好问题。
当前正处在科研范式变革重要时期,必须以超前眼光加强超前部署,否则就有迭代、降维风险。所以,要把人才工作和人才培养放在核心位置,厚植基础研究人才成长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沃土。建议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联合基金主渠道功能,以选人、选好问题为导向,设立8-10年甚至更长周期项目,支持有潜力的科研人员挑战长周期、高风险、颠覆性研究工作。
进一步优化生物医药研发环境
新产业、新赛道要持续面向未来、面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延伸,不仅需要硬核的创新突破,也需要完善软环境。
金力建议,结合自贸区建设的迭代升级,推动相关制度创新和路径突破,加快生物医药研发的提升和发展。
他认为,目前我国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的通关便利化程度还有待提升。虽然上海自贸试验区、江苏自贸试验区已有一些监管试点,但仍需进一步整合,才能发挥出更大效能。同时,我国生物医药领域作为外资存量比较集中、增量外资比较关注的领域,在细胞治疗等方面,外资能否参与的规定仍不明确。金力建议,要通过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系统集成,比如对生物医药研发类企业进行分级分类管理、给予符合条件的企业更高水平的通关便利等,进一步优化生物医药研发环境。
在外资投资细胞治疗方面,他认为,可以在修订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时,优化相关规定,选择北京、上海等合适地区有条件推进开放试点。
打通裉节畅通链条 助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走向领跑
“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十年磨一剑是常态。”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的重要新引擎。但由于卫生健康医疗数据的特殊性,相关数据流动尚存在限制。
“只有集中力量才能打通裉节。”金力建议数据共享,在《数据安全法》基础上开展生物医药研发大数据应用试点,确保数据流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扩大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数据开放,高效汇聚各类资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