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国家战略、科学前沿拧成一股绳 他们成为国内微纳电子领域的中坚力量

作者:李怡洁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3-02-22

他们走在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前沿。他们以耐心、信心和决心作育培养一流人才。他们创建营造交叉融合、互相支撑的团队合作氛围。

围绕国家战略部署、国际前沿领域展开科研,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纳电子青年创新团队成为国内微纳电子领域的中坚力量。

办公室里打地铺赶科研

“3月,我们的新型光伏材料论文收到期刊的肯定答复,编辑告之再补充一些数据就能发表了。”微纳电子青年创新团队的博士生王浩亮回忆。然而,疫情打乱原本的节奏,去年5月,他与课题组其他几位同学在办公室打地铺,打磨论文、采集实验数据。

去年9月,以王浩亮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准二维钙钛矿材料底部相调控实现高性能太阳能电池》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能源快报》(ACS energy letter)。团队带头人、信息科学和工程学院副院长詹义强介绍,“在近两年半里,以‘发展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新型薄膜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为研究目标,我们解决了一系列与全球减排和气候变化相关的国际性难题。” 

团队成员是站在集成电路领域前沿、面向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的一流人才。过去五年,已在《科学》《光:科学与应用》《先进功能材料》等权威期刊上发表40余篇论文。

对学生有耐心、信心和决心

“每次觉得课题过程中有‘坎’过不去,我们就会去找秦老师聊。”“我曾因画错电路板给课题组带来经济损失,没想到秦老师没有一句责怪,反而不断安慰我。”……

学生们口中的秦老师就是团队成员秦亚杰副教授。在他的耐心指导下,大三学生何睿和顾丹青从不知如何阅读文献的“科研小白”快速成长。他们的《基于柔性光学贴片和智能算法的颈动脉血管分析可行性研究课题》上学期获得“曦源项目”资助。博士研究生李建正获得在IEEE医学与生物工程学会年度国际会议上作报告的机会,他的“人体三参贴片系统”课题进入流片阶段。

团队注重在学生的科研起步阶段进行正确引导,“要把期望具体化,让学生明白自己的成才路径,知道老师们对他们有信心,他们才能更快设定清晰的科研目标。”团队中的研究员万景在每一学年开始前给学生们上“第一堂课”,不谈专业细节,而是为学生梳理在未来三到五年内的科研思路,建立全套的科研“心智”框架。

团队成员们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带学生做实验,“通过在实验室里与学生做实时交流,一遍遍地跟他们磨数据,为未来应用奠定厚积薄发的基础”,丛春晓教授说。

咖啡下肚,合作契机出现了

“常常是一两杯咖啡下肚后,新的合作契机就出现了”,詹义强笑着说。由于成员为70后、80后青年教师,年龄相差不超过7岁,团队养成了在休息区相遇必谈项目的习惯,建立起融洽的合作互助关系,无论谁在“C位”,其他成员都以科研突破为最终目标来协助他。

除了内部“小交叉”,团队还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附属华山医院、附属儿科医院合作,更勇于与学校其它优势学科做好“大融合”,激发团队成员的科研积极性,达成教学相长的目的。

为建设底蕴更深厚的团队文化,团队还鼓励学生申报“相辉学术文化节优秀研究生团体”、“优秀五四青年团体”等奖项,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凝聚力。詹义强说,“我们会凝成一股绳,合力开展科研,让科研成果开出更美的花。”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