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复旦大学在新征程新起点上谋划和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工程(下文简称“两大工程”)二期吹响了“冲锋号”。党的十九大以来,复旦在全国率先启动“两大工程”,这是复旦探索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2021年,40多名复旦专家学者领衔、近200人研究团队投身的 “两大工程”一期已产出20卷本的标志性学术成果,展现了复旦在重大理论与现实研究问题上的鲜明特色和学术影响。2022年5月,复旦正式启动“两大工程”二期,先期围绕五大模块,聚焦系统研究、成果转化、学科融合、体制创新的再深化和再突破,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助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日前,复旦大学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两大工程”二期工作推进会举行。校党委书记焦扬,副校长陈志敏,二期各序列牵头人、项目负责人以及相关职能部处负责人出席会议。
会上,焦扬带领全体专家一起研学了党的二十大精神。
焦扬指出,“两大工程”一期项目启动以来,学校坚持“四立四出”,不断在厚学立论中出思想,在铸魂立德中出人才,在咨政立言中出成果,在固本立新中出机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围绕如何在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新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两大工程”二期建设,焦扬强调,要在理论阐释上走深走实,紧扣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做好跟进性、系统性研究,源源不断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要在团队建设上见行见效,探索组建大团队、构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路;要在成果转化上出彩出新,持续推动“两大工程”二期研究成果融入人才培养、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和全过程,有效带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
焦扬强调,要持续发挥牵头人作用,切实发挥好领头雁、带头人的作用,履行好牵头抓总、统筹推进职能;要持续产出阶段性成果,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巩固学校哲社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建设中领头羊地位,提升学校在哲学社会科学板块中的能见度与显示度;要持续开展过程化质量监控,牢牢守住“政治标准”这条红线,在过程管理中做好动态学术指导和学术把关,确保二期建设任务高水平、高质量完成。
推进会议由陈志敏主持,分为二期项目负责专家全体会议和二期各序列牵头人会议两大环节,与会专家围绕推进二期项目交流认识体会及工作思路。
二期专家组组长、哲学学院教授吴晓明表示,二期建设过程中,要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产出符合复旦大学学术地位的研究成果;要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作为重要指导思想,构建与自主知识体系相适应的自主人才培养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是贯穿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重要主线,要在学术、学理、专业上真正下功夫,在研究中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具体化阐释。
就如何更深刻地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更有效地组织好研究团队,二期专家组成员、历史学系教授姜义华表示,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时,要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中华民族发展史相结合,才能深刻了解在中国这个小农经济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时,要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积极组建跨学科团队;二期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要就党的二十大提出来的新问题进行头脑风暴式的研讨交流、共同攻关,以产出更多的重大理论创新。
“有组织科研”如何进一步推进?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上如何再挖掘?一期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二期牵头人、项目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冉说,推进二期建设,关键在于组织问题,要推动二级单位将“两大工程”建设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并通过项目将团队培育和运行起来,成果产出能否和团队整体性成长相一致,将成为进一步推进有组织科研的重要生长点;要在“亮两头、厚中间”上下功夫,聚焦“文明探源”和“新文明的生成”这两头,以二期项目撬动各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并通过“三集三提”等有效做法完成有机转化,进一步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会上,二期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党委党校办主任周晔介绍了工程二期组织架构和职能职责以及指挥部办公室的工作思路,通报了指挥部对标党的二十大精神对二期各大序列和项目进一步梳理完善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