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弘扬先进、表彰优秀,复旦上医特别推出2021年度复旦大学“十佳百优”(医务)系列报道。
每年的复旦上医“十佳百优”,全面展现复旦各附属医院奋战在不同岗位的成绩突出的个人和团队,是医院优秀的临床、管理、医疗援建以及服务品牌、优秀创新团队的大集结。
让我们共同领略获奖者的风采
一同为建设“第一个复旦”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医学院
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优秀医疗服务品牌。
肿瘤医院医务社工联动专业志愿者建设肿瘤患者资源小站公益服务新模式
为满足患者个性化、多样性的需求,2018 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整合相对分散的社会资源建立患者资源小站,组建包括2 名社工、38 位社会志愿者和26 位医务志愿者的服务团队,建立社工联动专业志愿者服务的工作模式,为患者提供集成性、一门式的服务,开设肿瘤预防及康复、营养、法律等8 个咨询日活动,形成涵盖导诊助诊、心理关爱、康复支持、安宁疗护和医务志愿服务等为主体的志愿服务实体平台,打造有肿瘤专科医院特质的医务社工和医院志愿者服务模式,持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小站累计接待服务近7000 人次,其中导医助诊4200 余人次,主题咨询服务1123 人次,心理热线及个体咨询617 人次。
疫情防控期间,小站开通线上“云服务”,搭建主题咨询服务线上预约小程序,通过医院官微推送、海报和宣传单页等多渠道推广。近2 年新开检验咨询、放/ 化疗不良反应应对等3 个主题咨询,新设“青丝行动”免费赠发项目,累计为985 位患者提供了一对一的深度咨询服务,21 位经济有困难的患者免费领取到心仪的假发,13 位因病返贫患者申请到37000 元专项救助善款。
华山医院“数据多走路,百姓少出门”——心房颤动门诊数字化随访
心房颤动患病率高,危害性大,只有打造出突破时间和距离的门诊随访管理系统,才能减少房颤患者因反复配药导致的过度医疗资源浪费,真正实现智慧医疗。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团队建立房颤管理智能数据云端,打造手机场景化小程序、便携式移动设备为载体的房颤中心信息化网络,融入门诊系统、建立数字病历,线上一键式配药。
该项目对单病种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做到医患双向随访;提出“房颤天眼”模式,使得“管理本身成为了治疗的一部分”;形成“医工交叉、院企联合”的产业链,孵化复旦系创业公司“循数医疗”。目前全国26 省份100 余家三甲医院正在使用,数据覆盖全国患者数破千万人。
儿科医院融合5G应用——打造智慧医院新模式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联合国家卫健委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单位,设置临床专家组、信息技术组、网络通讯组和软件开发组,分工明确精诚合作,合力推进《基于“5G+ 区块链”的疑难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诊平台项目》实施,融合5G+区块链技术优势,打造智慧医院急救新模式。项目团队设计研发了新生儿专用智能救转诊舱,建立了儿科医院、转诊医院、市120 急救中心三位一体急救转诊协同模式,保障疑难危重患儿的病情快速转变时提供及时高效安全的医疗救治,促进儿童生命健康,并持续推进长三角区域医疗中心辐射应用。2022 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作为支撑上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的AI 医疗典型落地场景展示,取得了高水平论文与专利软著成果10 余项。
妇产科医院快乐宝贝幸福家
快乐宝贝幸福家是以提升早产儿家长照护能力为核心,以改善早产儿预后、减少其并发症、降低再入院率为目标的早产儿家庭照护服务项目。该项目由院党办社工部联合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共同组建MDT 多学科合作团队、培育一支有早产儿照护经验的天使妈妈团同伴志愿者队伍;同时在院内建立早产儿的多维度支持体系,邀请新妈妈进入NICU 进行母婴早接触,与丈夫一同参与NICU 家庭式护理,并为出院早产儿家庭开展以提升照护能力为着力点的各类亲子互动项目,从而构建早产儿家庭照护全程连续性的服务模式。该项目从一开始20 多组家庭线下参与,到79.5 万人次的线上观看,在不断提升早产儿家长照护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早产儿家庭照护的知晓率与重要性。
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共建国家科普基地,健康科普为人民
“共建国家科普基地,健康科普为人民”为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2012 年以来的服务品牌之一,累计申报课题项目27 项,获得慢病科普类奖项70 项,团队荣获得国家级奖项4 项,上海市奖项24 项,“2019 科普中国共建基地项目”履约验收排名第一。团队人员主编、参编书籍60 余册,撰写科普文稿40余篇,“慢病科普作品集”曾获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7 年复旦大学社区健康研究中心(筹)成立以来,依托科普基地进行5 大方向探究,有效推动各项研究工作开展。近2 年,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以及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大小型科普活动132 场,以专家讲座、展示讲解、慢病照护体验项目,VR 体验项目等多种形式,累计受益4000 余人次。
中山医院党员志愿服务助力新冠疫情防控
中山医院不断总结前期抗疫经验,创新性地按时间节点来制定志愿工作流程,完善组织架构,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工作预案,建立后备队伍,将“党员志愿服务助力新冠疫情防控”项目落实、落细、落到位,充分发挥出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2021 年闭环管理期间,全体党员志愿者充分发扬齐心、用心、暖心、安心、信心的“五心”精神,让志愿服务防疫模式发挥出了强大的效用。在今年上海疫情期间,我们的党员志愿服务模式再次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展现出了良好的延续性和推广性。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真情、友情、温情始终在中山的热土上涌动,团队交出了高质量发展医院应有的答卷,志愿者们的倾力相助也为这份答卷增添了靓丽的风采。
眼耳鼻喉科医院先白宝宝之家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最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研究院院长、眼科主任卢奕教授牵头,多个亚学科共同参与成立的“先白宝宝之家”,旨在为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提供全面医疗支持、陪助儿童健康成长。“先白宝宝之家”是一个以医学专家为支撑,患儿及家属为受众,线下活动和线上科普活动全面铺展的专业、活跃、积极的科普组织。通过多种多样的组织形式,实现了从短期到远期的专业医疗服务职能,显著提高了患儿的视力预后,也体现了传统一次性医疗所没有的持久性。另外,“先白宝宝之家”的科普服务面向全社会,实现了专业医疗团队的科普职能,从信息层面上体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性,践行我国健康医疗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闵行区中心医院“生命”必修课——急救知识进校园
心肺复苏是针对心跳呼吸骤停的救命技术,简单易学,非医务人员完全可以掌握。80% 的心脏骤停发生在院外,如能及时实施心肺复苏,对挽救生命意义重大。中国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普及率仅1%。“健康中国行动”、“健康上海行动”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为普及急救知识,提升互救能力,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急诊科联合区融媒体中心开展“生命”必修课——急救知识进校园,在文来中学、文绮中学等上课20 次,通过视频直播为超过5 万名学生授课,联合区融媒体中心、区教育局制作“生命急救课” 课程资源包,作为闵行区20 万中小学生课后服务课程。同时急救科普短视频在今日闵行APP、视频号、抖音播放量过10 万,并被学习强国平台录用。
浦东医院脑卒中全专结合区域多维联防模式构建
面对脑卒中日益增长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高复发率,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作为浦东中南部地区最大的医疗中心,在前期完成2 万余例社区人群脑卒中筛查工作基础上,以脑血管病“筛- 防- 治- 管- 康”全程健康管理为目标,构建院前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宣教体系、优化院中卒中患者快速救治体系、搭建社区卒中高危人群及卒中患者出院后随访与健康管理体系。以脑血管病三级防治学科群建设为技术依托,加强全科医师与专科医生之间的技术连接和双向转诊工作等手段,构建形成“脑卒中全专结合区域多维联防模式”。
医院先后获得高级卒中中心、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全国脑卒中防治“杰出贡献奖” 等多项荣誉,并实现脑血管病治疗多项专利技术成果转化。“脑卒中全专结合区域多维联防模式”荣获第九届全国医院品管圈(多维工具)大赛课题研究型专场一等奖。
口腔医院(筹)精准科普助力生命早期1000天口腔健康
生命早期1000 天是预防成年慢性疾病关键的窗口期。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婴幼儿时期的口腔健康是全生命周期口腔健康的基础。为了提升我市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必须将关口前移,在女性孕期即开始口腔健康干预。
生命早期1000 天口腔健康管理在全市惠及了4202 名孕妇、4032 名婴幼儿,实施口腔健康检查建档、一对一口腔健康教育和咨询、预防干预等全程口腔健康管理措施。开展口腔健康教育讲座120 场、口腔健康主题活动90 场,开发编制多种规范化口腔健康科普资料,有效地提高口腔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效果,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科普实践经验和模式,孕妇和婴幼儿家长的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从81% 上升到90% 以上,满意度高达94.5%,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精准科普助力生命早期1000 天口腔健康,将使更多婴幼儿获益,保持上海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在全国的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