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不能忘却的记忆!

来源:融媒体中心、档案馆、央视新闻发布时间:2022-12-13

今天,是第九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开始了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超过30万同胞惨遭杀戮。你可知道,30万意味着什么?

抗日战争爆发后,历史上的复旦人前赴后继,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不断抗争。

图为复旦义勇军在吴淞炮台

1932年2月,复旦学生军出征归来。1932年淞沪抗战之际,复旦学生组成抗日义勇军,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

1935年12月23日,复旦大学学生约800人组成赴南京请愿讨逆团,在北站被当局所阻,露营过夜。24日,暨南大学、大夏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校学生纷纷到北站支持和参加请愿队伍。同日下午由3000名学生组成的赴京请愿团冲破重重阻力,登车出发。

图为第一救护队在无锡战地进行手术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医师生立即组织救护队赴前线参加救护工作。

1937年,由复旦孙寒冰教授主编的《文摘》杂志创刊,大量刊登各国反对日本侵略中国的文章。让更多人坚定了抗日的信念,接续走上抗日救亡的道路。1940年5月27日,北碚复旦大学遭日本飞机轰炸,教授宿舍被炸毀,孙寒冰教授等七名师生殉难。先生风骨,永世流传。

抗日战争时期,颠沛流离的复旦师生不忘救国使命在战火中铭刻了爱国救亡的印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的我们站在新征程的起点,更应承前人之志,坚定理想信念,踏向更好的明天。

制图:戚心茹实习编辑:孙一诺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复旦大学多语种校歌发布

<>

图说复旦

除了戴口罩,防疫新老“三件套”...

<>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