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医院耿道颖影像医学劳模创新工作室以患者需求为导向,聚焦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诊断,以脑血管病、脑肿瘤、神经系统疑难杂症等重大疾病的诊疗为主要目标。团队含影像学各亚专业的主任和副主任医师、图像处理、计算机及人工智能产品开发方向的专家等30位成员,产生了一系列的可转化的科研成果,是一支高水平的医教研多学科团队。劳模工作室设立各类门诊、介入病房以服务不同患者的需求。
救人是她最理想的职业,30年来,她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成为影像学科公认的大咖。如今她带领劳模工作室,致力于创新与传承医工交叉、开发的智能机器人在国际领先;治病救人、解病人于危难;师德传承、在影像世界寻找医者大道。
医工交叉 创新平台能量爆发
这是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华山医院一间门诊特需诊室里,一位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屏息焦虑进入,又大多脸带笑容离开,这神奇一幕的创造者就是华山医院副院长、国内影像医学领域的大咖耿道颖。仔细看着一位来自西安的疑难杂症患者的影像片子,耿道颖从他历年拍摄的数百张片子里找到了确切病因的线索:“找到病因最重要,要让病人定心,让他们从我这里走出去都是开心的。”
要让更多的病人和家属不失望,耿道颖除了钻研医术,也将更多精力放在技术和设备的创新上。2021年建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她就把方向对准了影像学诊断和人工智能影像诊断系统的研发与临床转化。工作室30位成员既有来自医院的团队,更有物理、电子、计算机和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专业的博士参与,医工结合爆发出的能量让1+1远远大于2。在短短一年里,动脉瘤、颈动脉斑块分析、脑肿瘤三种影像学筛查及诊断人工智能机器人就成功亮相。指着眼前的读片屏幕,耿道颖说:“原来所有的片子需要医生初步筛选,费时费力,而且人疲劳了就容易出错,但机器人不会,它一分钟就可以读一张片,可以24小时持续工作。医生可以在智能机器人初步筛选的基础上再做精准分析,大大节约了时间和精力。”
博导、主任医师尹波对工作室模式赞不绝口,工作室里有三分之一是跨医学专业人才,弥补了原有团队的技术短板,产品创新开发速度明显加快。另一位博导、主任医师李郁欣也是工作室成员,负责输入动脉瘤大数据,这些数据被导入后,再由其他专业专家教会机器人人工智能(AI)形成、判断如何筛选,成为“影像医生好帮手”。
仁心医者 带领大家日夜奋战
耿道颖时刻牢记着医者的初心——把救治病人放在第一位,这份初心也成为工作室全体成员的日常指南。
今年大上海保卫战期间,耿道颖吃住在办公室,把自己固定在了读片机的屏幕前,“眼睛睁开就看,办公室的电脑没有关过。”回忆起那段时间,她满是感慨。在耿道颖的感召下,工作室的医生们都奋战在第一线。尹波回忆道,从今年3月中旬开始,他在华山宝山院区定点医院,工作室成员张军驻守虹桥院区,还有同事“逆行”临港方舱医院。在近三个月时间里,工作室坚持进行24小时影像学会诊,确保7000余次的影像学检查无一漏诊与误诊。
三个月里最让耿道颖难忘的是,有一天接到一个紧急影像检测要求,一位新冠患者头痛欲裂,她检查后发现患者脑部有许多珍珠状斑点,第一时间做出判断是非常罕见的胆脂瘤破裂,导致胆脂瘤性蛛网膜炎症,她与脑外科医生商量立即为病人脑部减压,因抢救及时挽救了病人的生命。回忆那紧张一幕,耿道颖说:“我年轻时喜欢做心内科医生,最开心的就是亲手把心脏停跳的病人抢救回来,到今天我也觉得,没有任何事能比把病人从死亡边缘抢救回来,更能让我幸福和满足了,比吃了蜜还开心。”
言传身教 接力传承大医精诚
“工作室不仅致力于创新研发,更是一个培养人才、凝聚人才的平台。”耿道颖细数工作室成员们时“希望他们各有所长,也要可以交叉。”工作室成员被要求参与多学科会诊,与临床医生结对子。“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诊疗水平,另一方面能够把影像技术和临床密切结合。”对工作室的成员,耿道颖有着细致规划:尹波研究脑肿瘤疾病,张军更多参与脑血管治疗,李郁欣对接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王东东主攻动脉瘤方向……多学科的会诊让李郁欣收获颇丰:“交叉对接、多学科会诊让影像和治疗更紧密结合,在给病人带来方便时,也让不同科室的医生沟通更通畅,有助于医生的知识更新。”
同时,耿道颖也非常注重医德传承,她经常说,读片、核片,发现病症才是硬道理。时至今日,她仍会和大家一起认真观察每一个病人的CT/MRI图像,一个患者的数百张图像,她会一张张图像看过去,边看还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忽视一个细节,否则就有可能漏掉一个诊断依据。
“我遇到的老师都很好。”而耿道颖也将当初从历任老师那里学到的医术、医德传递给工作室的成员们。工作室现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名、中华放射学会杰出青年2名、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1名、银蛇奖1名,三级医院放射科主任更是有10余名。工作室的成员有全国优秀住院医师规培基地主任,也有全国优秀住院医师规培带教老师。工作室成为了一个传承大医精诚的放大器。
背景
劳模创新工作室是由在技术、业务方面有专长,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劳动模范作为负责人,并以劳模名字命名,同时有相关人员组成的创新团队。 “上海市医务工会”陆续推出一批劳模创新工作室先进事迹,其中,不少复旦上医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