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上医担当!走进复旦上医博医团原创话剧背后的故事

作者:金雨丰、李蔚怡摄影:李诗曼、王一江 来源:医学学工部发布时间:2022-12-10

日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创主题话剧《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在相辉堂、中山医院“福庆厅”成功公演。这部剧的故事以上医“指点江山医疗队”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为原型故事改编,讲述上医师生半个多世纪以来始终致力于乡村医疗服务的故事,剧中的主要角色均由复旦上医学生出演。

近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徐军以及医学党政办、医学宣传部、医学学工部等部门老师与博士生医疗服务团成员代表,来自《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剧组的主创人员代表座谈,倾听大家在医疗志愿服务、话剧排演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体会,师生共话传承“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复旦上医精神。

“这部话剧是一道文化大餐,更是一次精神洗礼!”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在座谈会上指出,从一个还原“指点江山医疗队”和博士生医疗服务团故事的初步设想,到排演出整幕原创主题话剧,老师们与同学们一起投入了大量的心力,向复旦上医的前辈们、向为之付出努力的师生们致以了最诚挚的敬意。

“这部话剧表现出了上医精神,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台前和幕后,真事和演绎,在这里交相呼应。袁正宏讲到三个关键词,一是肯定,他充分肯定了博医团多年来服务人群、奔赴大山的工作,并对话剧《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讲好博医团的故事,展现出了上医精神表示肯定和赞许。今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创建95周年,这部话剧的精彩呈现也是一份鼓舞人心的献礼。二是传承,“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精神始终流淌在上医人的血液里,在上医95年的历史长河里涌现出大量感人至深的前辈人物和奉献故事,上医人亲身融入实践,在重大斗争和重大挑战中不逃避、不缺席,挺得出来、冲得上去,传承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也正在传承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和上医精神的力量。三是展望,12月5日是第37个“国际志愿者日”,袁正宏回顾了上医的志愿服务传统和上医学子的志愿服务开展情况,他希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上医师生要以上医精神、志愿者精神为指引,不谋其利、不计其功,在书写建设“第一个复旦”的医学篇章里,向学校、向社会和人群交出一份高质量的答卷。

“今天,我们上演前辈的故事;多少年后,我们也要留下一段段故事、一段段佳话,让院旗继续飘扬,让学府更加辉煌,让一代代的上医人受教育、被鼓舞、有行动。”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徐军讲到,今年是“博士生医疗服务团”走过的第28年,之后还要坚持做下去,使之成为上医学子人人向往的示范团队,带动更多学生起而行之,让参与志愿服务、参与社会实践成为一种习惯。要加强枫林剧社等校园文化类社团建设,让上医志愿服务品牌和校园文化品牌更多交融互鉴,把更多精彩的上医人、上医事传播开去,让“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上医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在座谈会正式开始前,参会人员共同观看了话剧《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排演花絮,回顾了一部原创主题话剧从建组、排演、审核、修改、公演的全程,也带大家重温了本剧带给大家的温暖与力量。

博医团成员为本剧深受触动,在感谢剧组创作出兼备艺术性和真实性的暖心作品之外,还讲述了自己参加博医团志愿服务的感人经历,分享了自己投身基层医疗事业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难忘体验。

华山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高继明作为博士生医疗服务团领队代表在线上进行发言。高继明分享了自己四次带队博医团去云南永平提供医疗服务的经历,从2015年“永福平安”到2017年“快乐永平”,再到2020年“幸福永平”、2022年“奋斗永平”,博医团微信群名的变迁就是广大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写照。他提出,只要国家有需要,上医博士团就要一直存在下去,打造成铁打的上医博士团,让将来的领队和队员们不断去传承去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并表示,他将继续为上医博医团服务,志愿终身投入到志愿者服务中去。

克卿书院专职导师陈苏华也作为博医团领队代表发言。陈苏华自1999年起,直至2022年退休前的22年间,共策划、组织16次博医团活动,亲身参与14次。她深情回忆了自己与博医团同行的岁月,并感谢博医团带给她的锻炼和成长。她坚信,在一代代成员薪火相传之中,博医团未来一定能走得更远、更长。

华山医院皮肤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张成锋作为博医团专家志愿者代表发言。张成锋的父辈是上医“指点江山医疗队”的一员,曾在60年代自发为贵州剑河人民送医送药,而他也有幸在2021年加入博医团,来到父辈的“第二故乡”贵州剑河,重走父辈的光荣之路。期间,他体会到当地百姓对“指点江山医疗队”的深厚感情,并为当地带去了新的诊疗方法和手段。他认为队员们在博医团中不仅能提高专业技能,更磨练了意志,思想得到了升华。他希望有更多人加入博医团,把“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上医精神不断发扬传承下去,为护佑人群健康做出新的贡献。

接着,《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剧组的主创及演职人员代表们回顾了在台前幕后的工作,表达了对博医团精神的致敬和对志愿者精神的体会。

导演纪欣怡在本剧的创作过程中,在保证符合医学规范的同时,将情绪最大化地传递给观众,让观众能看懂,能感受,能共情。她对博医团28年的志愿服务工作深表钦佩,认为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在身体力行地为偏远地区人民送医送药、带去先进医疗技术和理念的同时,还促进了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群健康水平的提升、社会医疗观念的变化。她希望这部剧能常演常新,让更多人了解博医团的前世今生,在艺术和文化的浸润下传承、发扬博医团精神。

剧组的主创及演职人员代表们代表发言

中山医院2019级博士生、本剧副编剧田宁子曾在2020年暑假作为博医团志愿者随队前往重庆石柱,在创作剧本时,她将在石柱县医院工作的真实经历融入情节,力图还原博医团提供医疗服务时的真实场景。她认为在博医团的经历让她更好地领会了上医精神,参与创作本剧更是为上医95周年院庆献礼。

公共卫生学院2021级硕士生、枫林剧社社长文泽轩是该话剧的执行制作和赵思扬饰演者,他表示,多重角色让自己有机会从多种角度深刻感悟这段难忘的创排经历,将继承发扬“博医团精神”。

华山医院2018级本科生、副导演陈雨婷说,在排演过程中,从剧本内容到对博医团历史的研读,她深刻地感受到博医团的精神力量,将在博医团精神的引领下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公共卫生学院2019级本科生王祎宁用“传递”和“攀登”两个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表示在未来的道路中,必将坚定理想、砥砺前行。

基础医学院2021级本科生舒文俊在剧中饰演小梁,他表示,自己将像剧中角色一样,坚守初心,不断成长,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公共卫生学院2018级本科生李江楠在演出结束后通过选拔,真正成为了博医团的一员,她表示,将运用自己的专业所学,探索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将科学的健康知识和观念传递给更多人。

公共卫生学院的2022级直博生张博雅说,排演经历让自己体会到博医团成员的责任担当,作为一名即将转正的预备党员,这次的经历让自己对“为人民服务”有了更深的体会。

《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以复旦上医“博士生医疗服务团”自1994年成立以来的医疗志愿服务故事为原型改编,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指导、医学学工部策划编排,以医学生为主的复旦学生出演。此话剧作为纪念上医创建95周年的献礼,通过复旦和上医学子的演绎诠释,旨在赓续上医红色血脉,传承“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上医精神,展现国家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以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胜信心。

实习编辑:苏尧祎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一起看看复旦校友和学子的新年fl...

<>

图说复旦

除了戴口罩,防疫新老“三件套”...

<>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