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教学团队非常“接地气” 把课堂搬到社区基层和大山深处

作者:丁超逸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2-12-05

六年来,“复旦行知·服务学习”课程体系从最初来自4个院系的5门课程,发展到如今的17门课程,也有更多的院系、专业和教师参与其中。在教务处的大力推动下,服务学习系列课程体现了制度建设与专业支撑的特色模式,也是全国高校中较早纳入学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服务学习学分课程体系。

他们理念超前,是国内首批将服务学习的理念带入大学教育的教学团队,开辟出一条极具创造力的教学培养路径;他们富有情怀,在乡村田野的夜晚仰望满天星斗时探讨教学培养;他们务实笃行,参与社会服务,以专业知识回馈现实需要。

跨学科、重实践,这是一支讲求社会公益的教学团队

服务学习教学团队成立于2016年。谈及建立的过程,团队带头人、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洪浏说:“那时我刚回母校任教,非常希望做一些事情,尤其是能让大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回应社会真实的问题和需要。” 

在学校、教务处、院系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下,一个新的教学团队应运而生,2017年春季开始课程体系建设。校教务处副处长徐珂表示:“我们决定要走一条以前没走过的道路,尝试一些创新的做法。” 

5年来,团队在国内外期刊及学术会议发表、宣读论文二十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项。2020年,《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成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艺术与创造力(陶艺)》成为上海高校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计算思维与信息素养》与《社会创新与设计思维》被评为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2022年,服务学习教学团队获得上海市本科教学成果二等奖。

更多地走出校园,更多地参与社会

软件学院高级讲师、2020届本科毕业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戴开宇2017年11月加入教学团队,从2018年春季学期开设《计算思维与信息素养》课程,这也是复旦第一门理工类服务学习课程。

接到开课任务时,戴开宇几乎每天都在想与课程教学设计、服务基地建设相关的事。一有灵感就拿手机记下,一个备忘录里就有二十几条,许多想法都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落地。“作为一门公选课,除了技术的学习,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信息素养以及用这些来服务社会的能力。”戴开宇建立了4个服务基地,学生们分成多个小组,有的在复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工作站担任讲解员;有的与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合作,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完成景观设计;有的到复旦附小参与教案设计,带领小朋友们玩转“不插电的计算机”;有的前往上海浦东新区关兴教育培训中心,组织网瘾青少年参与自主设计的编程游戏。

服务学习教学具有多元且丰富的课堂形式。教师在讲授中会涉及丰富的实际应用场景和案例,也有源源不断的新案例被纳入其中。在《计算思维与信息素养》课上,就有一位同学带来大提琴,一边演奏,一边谈对音符、旋律与计算思维中“涌现”概念之间关系的心得。

团队开发了具有复旦特色的服务学习课程“助教-督导”模式。通过几年实践逐渐形成了一支能够传、帮、带的助教团队。社政学院2022级博士生万鸯鸯从2019年起担任由艺术教育中心包春雷执教的《艺术与创造力(陶艺)》课程助教。5个学期中,她协助教师开拓新的服务点,带学生到复旦大学附属幼儿园、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阳光心园,以及周边社区进行服务。这些人与人的真实连结,让万鸯鸯觉得课程中的学习与服务更有意义。

助教梯队建设逐渐成为服务学习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学期,洪浏会开展专门的助教培训,让学生学会识别需求、设计服务、提供服务、评估等。许多助教在完成培训后,会一直做到研二结束。助教不仅是联络者、协调者,也是行动研究者,也有助教在日常实践中积累了研究素材,从而发表论文、攻读博士学位。

一边仰望星空,一边讨论教学

跨学科融合是服务学习教学团队的一大特色。许多来自不同院系的老师都非常认同服务学习的理念,积极加入。

团队逐渐摸索出一些学科融合的具体方式。“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原本性音乐教育与社区服务》,运用多种音乐教学法和丰富的教具,关注具有不同特征的服务人群,并针对性地给出反馈和建议。

团队成员们保持紧密联系,形成了积极活跃的工作氛围。在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双溪镇前洋村,学校艺术教育中心高级讲师张勇、旅游学系副教授黄洁、洪浏开设《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选课同学来自各个院系专业。师生围绕生态环境保护、民居建筑修缮、民俗文化挖掘、旅游资源梳理、乡村基层治理等等内容,综合生态学、建筑学、民俗学、旅游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进行探讨式学习。目前,课程采用“2+1”的学分形式,包含2学分的课堂学习和1学分的社会服务,已顺利开展四次。黄洁表示,该课程作为服务学习课程,将传统授课和社区服务合二为一,引导学生有组织地将课堂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并通过反思强化教学效果,体现了复旦人服务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在前洋村的一个夜晚,给徐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里风景很美,到了晚上,大家一边看着满天星斗,一边聊教学、聊培养。”徐珂看到这一幕,非常感动,更感到这个团队的凝聚力。

“服务学习既有科学的一面,也有能力的一面”

对于学生的培养,团队始终强调学习能力与服务实践并重,所做的事情不能与社会脱节。

2018年起,社政学院社会工作学系与云南永平爱心组织“缘爱行动”服务中心开展一对一帮扶计划。团队于2019年起在永平开展困境儿童直接服务项目,2021年升级为农村儿童的职业启蒙项目。2018年以来,团队前往当地20余次。2022年7月至8月,团队成员带领学生在永平开展社会服务,并在当地小学开展暑期夏令营活动,将社会服务带入乡村儿童的工作之中。

反思是服务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洪浏说:“我们只要在永平一天,每晚至少开两个小时的反思会。”通过对经历的反思,学生能习得新的知识或产生新的观念,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技术的同时,在当地的情境与场景中积极地与服务对象产生联系,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面向未来,团队正探索在每一个专业的培养计划中,至少能有一门对应的服务学习课程。洪浏的愿景是:复旦所有学生都能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帮助他人。

复旦-7_Print.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