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一龙:做沪郊乡音的守护人

作者:严艾雯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2-12-05

“我从小就喜欢玩味语言,把它含在嘴巴里面,颠来倒去地说,从中寻找规律,就像玩游戏一样。”中文系本科生匡一龙对语言的兴趣从这样的“游戏”开始。

匡一龙随外公外婆在普陀区长征镇长大,说一口杂糅了本地方言和市区方言的混合语。但“在外公外婆的观念里,语言应当保持本土特色。他们对我的方言发音、用词、语法的地道性的要求特别高,经常提醒纠正我。”

家中老人所提供的“母语者的观察”,为他后来的语言研究积累了经验材料。“他们的耳朵特别灵。我外婆嫁在吴淞江对岸,就会告诉我一些两岸方言之间的细微差别和对应规律。”这培养了匡一龙对语言现象的敏感性。

前不久,在复旦语音学实验室做实验时,匡一龙一开始发现自己不能敏锐感知气声现象,但突然想起小时候读“特别”这个词时,外公外婆曾严格地指出他发音上的错误。“尽管我自认说得一口标准的本地方言,然而如果没有语音学实验的帮助,还是无法总结出我和长辈的发声方式存在哪些细微的不同。原来长辈的观察如此细致,而其中的奥秘是可以通过实验语音学揭示出来的,现在想来外公外婆指出的那处发音错误其实就是气声感知的年龄差异造成的。”

匡一龙从小还有意识地去看方言节目,学习方言知识,了解方言的规律与地域分布。在第31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六年级的匡一龙撰写了第一篇方言相关的论文。他清楚地记得,在活动现场复旦正大体育馆,一位复旦老师拍了拍他的肩膀:“以后来考复旦中文系。”这位陌生老师的鼓励,成为他和复旦结缘的起点。

初中时,匡一龙自学了基本的音韵学、方言学知识,并由此认识了许多民间方言研究的前辈。

高中班主任王旭是复旦中文系文学博士,鼓励他的研究兴趣,支持他开通公众号“沪郊乡音”,从2017年开始,收集了普陀区长征镇的五千多个方言词语,同时整理上海地区其他乡土语言的词汇。公众号也让复旦中文系盛益民教授关注到他,建议他报考复旦强基计划汉语言古文字学方向。

本月,第十一届吴方言学术研讨会在复旦举行,匡一龙撰写的讨论上海地区方言助词语音特别现象的论文被会议收稿。

回望童年,他幸运于自己找到了一方色彩缤纷的方言世界。而这场游戏,他将在复旦园里继续“玩”下去。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