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浓缩的是博医团28年走过万水千山的志愿服务历程,是历代上医人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始终扎根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守护人民群众健康,助力脱贫攻坚的坚定誓言。观众们可以跟随剧情的不断推进,跨越数十年历史光阴,辗转祖国山河大地,感受“正谊明道”的医者初心。
“我们是医生,病人在哪儿,我们就在哪儿!”1998年,安徽金寨,他们在抗洪一线开展义诊。
“让无力者有力,让病患者前行。”2012年,云南永平,他们想尽办法,为残疾夫妻治疗顽疾。
“博医团就是要传承小分队‘为人群服务’的精神!”2022年,贵州剑河,他们远程会诊,助力患者康复。
11月6日在相辉堂首演,11月13日于福庆厅收官,话剧《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一周内连演四场,再现复旦上医“博士生医疗服务团”(以下简称“博医团”)的故事。
话剧以博医团自1994年成立以来的医疗志愿服务故事为原型改编,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指导、医学学工部策划编排,以医学生为主的复旦学生出演。此话剧作为纪念上医创建95周年的献礼。
“真人真事,服务人群”
1994年,由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博士生们组成博医团,在每年暑假前往老少边穷地区开展医疗志愿服务工作。在28年的接力传承中,他们走过13个省市、22个贫困县,累计行程十余万公里,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
“为人群服务”的精神始终流淌在上医人的血液里,早在1968年,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不同系、不同年级的青年学生组成“指点江山医疗队”奔赴贵州省最贫困的地区,用医学知识为当地群众解除病苦。在今年上医创建95周年之际,博医团特意重走上医“指点江山医疗队”为民服务之路,传承上医前辈的精神。
本剧分别选取1998年、2014年、2022年博医团深入安徽金寨、云南永平以及贵州剑河开展志愿医疗服务的故事。
“原汁原味,反复打磨”
从五十多年前的“指点江山医疗队”到今年的博医团,主创团队翻阅史料、采访了十几位博医团成员,到永平、剑河等地采风。
“剧中所有故事都有原型。”编剧、2012届历史学系博士校友许静波表示,这部剧本从去年写成初稿至今,调整了十几版。本剧导演、上海木偶剧团导演纪欣怡表示,对一些医疗专业场景,剧组也使用了艺术化呈现手段。
“我们,就是你们!”
上医学生是这部话剧呈现的主力,参演人员囊括了基础医学、公共卫生、生物医学等多个院系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生。
“你们,永不独行!我们,就是你们!”这是剧中的“灵魂人物”、博医团领队颜老师的台词,也是全剧的最后一幕。生物医学研究院2020级直博生赵镱淳饰演颜老师,“只有读懂先辈的故事,传承先辈的精神,才能更好地发扬上医精神。”
基础医学院2021级本科生舒文俊在剧中饰演梁医生,这是一个受到博医团帮助从而走出大山、最终在上医攻读博士成为博医团一员的关键角色,串联起了多个场景,他“见证了他们的使命和担当”。
饰演当地干部梁队长和老池的基础医学院2021级本科生胡浩也有同感。一次次的情景再现逐渐让从未接触过舞台表演的他明晰了前辈们身上的医者光辉。复旦上医枫林剧社社长、公共卫生学院2021级硕士生文泽轩负责执行剧组各项工作,并在剧中饰演赵思扬医生,“有幸见证这段历史、希望延续这份精神”是他全程参与话剧排演工作的体验和感受。
“精神,值得永远发扬”
伴随着演员的谢幕,热烈而经久的掌声,总是响彻全场。
“看到剧中博医团诊治疑难杂症,感到你们现在走的路,比我们当年又上了一个高峰。”原上海计划生育研究所所长、“指点江山医疗队”队员高尔生说,“但里面的精神是相同的,也是可以永远发扬的。”
“今年有幸参加博医团,去了父母的第二故乡,亲身感受到当地老百姓对‘指点江山医疗队’的感情。“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张成锋是“指点江山医疗队”队长周剑萍、队员张永信的儿子,今年作为博医团专家志愿者到贵州剑河。他在看剧过程中多次热泪盈眶, “让我们一起努力发扬,让这种精神成为上医最宝贵的财富。”
基础医学院的一位甘肃学生观众特别感同身受,“大山里的乡亲,不仅需要在生病时得到救治,平时在健康观念、疾病预防等方面也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她认为,博医团不仅治病救人,更给当地带去观念的发展。
“感谢你们用精湛的演出,为我们演绎了‘指点江山医疗队’为人群服务的行动,也讲述了博医团28年来为人群灭除病苦的故事。你们用实际行动,代表青年人向先贤致敬,向历史致敬,向上医致敬。这部作品也是给上医创建95周年最好的礼物。”袁正宏希望大家把博医团的故事,把‘指点江山医疗队’的故事,一代代讲下去。
此前,11月8日在相辉堂两场演出谢幕后,焦扬点赞完成演出的同学们:“好传统要发扬下去,好剧目要流传下去,让‘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和‘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上医精神代代传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