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百年的复旦经济学科大师辈出,他们为变革发先声,至今“回响”不绝

《解放日报》:以“中国叙事”书写“中国经济”

作者:黄海华摄影: 视频: 来源:《解放日报》 2022年11月27日发布时间:2022-11-27

1984年,改革开放刚6年,“地租”仍被认为是私有权的产物。复旦大学经济学系时任系主任张薰华教授,在国内首次提出土地有偿使用的观点,“港澳的租地办法可以采用”。这为国内建立土地批租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经世济民,这正是成立于1922年的复旦大学经济学系的初心所在。

一百年来,复旦经济学人与时代的发展变迁紧密相连,以“中国叙事”书写“中国经济”,努力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一百年来,这里大师辈出,为变革发先声,“回响”不绝。

数代学子的“必读书”

“至少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所有复旦学经济的学生听到的最重要的三个字就是蒋学模。”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告诉记者,他1981年考上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当时经济学系教授蒋学模在阶梯教室作报告,学生们都是争相前去,就像现在的年轻人去看明星演唱会。

早在1952年夏天,蒋学模就与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同仁一道编写了《政治经济学讲义》,这是国内第一本介绍社会主义经济的政治经济学读物。创国内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发行量之最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也是由蒋学模领衔编写。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产生较大影响的第一本政治经济学通用教材,在全国同类教材中第一次不再提及现代资本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当时,蒋学模开始认识到,社会主义生产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生产,社会主义生产也要受到价值规律的制约。这本教科书成为数代大学生的“必读书”,1980年首次出版,至今更新到第13版,印刷近2000万册。

打通中国化的脉络

说起《资本论》研究,张薰华是一个必被提及的名字。

“厚厚的《资本论》对我们来说是‘难啃的硬骨头’,张老师如同庖丁解牛,用最简单的逻辑来推演呈现,为我们推开了学习《资本论》的大门。”张军说。还有学生评价,师从张薰华研读《资本论》,就像喝茶喝出了味道。

张薰华自创了“圆圈论”,把《资本论》剖析归纳为六个圈层,形象且创新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朱民回忆,他在复旦经济学系求学时,有一次张薰华为他答疑《资本论》,用手指在书桌上画了一串从小到大的圆圈,“这一方法,直到现在我还在使用”。

改革开放之初,对“市场”依然是排斥的。1983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方才提出要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这样的背景下,张薰华在国内学术界第一个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国家也可以收取地租”。对《资本论》再熟悉不过的他,提出马克思关于地租的观点,并没有跟所有制挂钩,公有制下依然可以有地租,可以转让土地使用权。据张薰华回忆,后来这篇文章印发给了全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张薰华的研究没有停留在书本上,而是打通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脉络,用于研究现实的经济社会问题。

毕生研究《资本论》,但张薰华并不迷信《资本论》。1980年,张薰华发表了《试校〈资本论〉中的某些计算问题》,这是中国经济学界首次有人指出《资本论》中的错误。

关注前沿研究内容

复旦经济学系教授宋承先,被誉为“双通”学者。他不仅谙熟西方经济思想史,对“剩余价值”等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也有着深刻洞见,编写了《〈资本论〉提要(第4卷)》,填补了中国《资本论》研究的空白。1988年,宋承先撰写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上卷出版,“予多样理论以切实同情之理解,兼具批判之思考”。1997年,77岁的宋承先对《现代西方经济学》作出修订,添加了公共选择理论、信息经济学等前沿内容。

复旦世界经济学系教授陈观烈的研究,则被誉为“开辟了中国金融学研究新篇章”。“陈老师教一门新颖的课程《货币银行学》,他自己编讲义。”朱民说,陈观烈强调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这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

立足中国再出发

上世纪20年代初,国内经济规模的扩张刺激了人才需求,复旦经济学科应运而生。改革开放后,复旦在全国较早成立了世界经济系、国际金融系、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和公共经济系,其中多为国内高校首创。1985年,复旦经济学院成立,下设的五个本科专业如今全部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百年弦歌不辍,复旦经济学科培养了以伍柏麟、吴敬琏、洪远朋、朱民、张军等为代表的诸多杰出人才。如今,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复旦经济学科将如何再出发?

“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发展路径一直备受关注。”张军告诉记者,中国的经济崛起需要新的理论解释,要发展“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扩展现有经济分析的范围。2021年,国际权威经济学期刊《美国经济评论》,连续刊发了两篇复旦经济学院的学者关于中国经济研究的论文。

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建设中国经济学一流本科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复旦经济学人立足中国实践,融入打造中国学派的特征性元素;超越单纯以西方方法体系为主线的架构,强调立足中国视角来设置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经济”一词,在古代指向的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当下,建设“第一个复旦”的目标,意味着经济学科正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复旦经济学人,已经在路上。

制图:实习编辑:严静雯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