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分量、精神能量与实践力量

作者:贺东航(作者系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2-11-17

党的二十大是在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在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成就经验基础上,二十大报告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为我们在第二个百年确定了路径选择。

这几天我反复研读报告,领会其中蕴含的,深厚的政治分量、精神能量和实践力量。

一、中国式现代化提出引起中外各界广泛的关注和热议。从去年党的百年讲话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到二十大政治报告再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引发理论界和思想界的强烈认同和回应。改革开放以来,很少有哪一个官方概念像“中国式现代化”一样能引起学术界如此强烈的呼应,并迅速传递到中国社会上下。

二、中国式现代化为二十大党的治国理政开辟了新的政治空间。“中国式现代化“隆重出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动历史推进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提出来的,即从党的十九大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这一阶段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战略目标,我们党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其中既有哲学理念又有政治原则,既有目标任务又有总体布局,既有战略重点又有系统筹划,既有长远发展步骤又有五年工作部署……构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方略,从而开辟了二十大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的政治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有政治价值属性,首先它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现代化,用“中国式现代化”更容易让中国人民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梦的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实质,更能彰显中国发展的政治优势所在。

三、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自主知识体系话语的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模式推进现代化,把“现代化”与“西化”变成等量齐观,结果却事与愿违,纷纷陷入水土不服的发展困境。后发国家在追赶世界潮流的同时,不自觉地陷入“西化”与“民族化”、“希望加快发展”与“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之间的矛盾。在这种大背景下,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则越发具有民族主导性的话语,就是以中华民族为根本特征的,是保障中国梦实现的可行道路模式,破除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西方化简约为美国化”的偏见,打破了只有遵照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正如二十大报告所说:“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它是扎根于中国本土的现代化,提醒世人注意到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可能,激励着每个发展中国家开辟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同时,简单化民族复兴口号很容易引发其他国家对中国趋向于民族主义的联想和担忧,“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口号就不会太受到非议。

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化”框架中增加中国特色,并用中国的实践经验来探索并定义究竟什么才是“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有这样一段描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在这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心骨,“中国特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意味着我们的现代化能牢牢把握自己的历史命运。现代化可以是与西方有不同之处,这将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带来新的理论增长点,也对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话语的意义。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能量。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二十大报告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巧妙地将其提升为一种理想信念和精神信仰,中国式现代化不单是物质主义的,也是未来要把中国社会塑造成具有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的现代化。

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在全球文明史上做出了明确的定位:“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就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要在中华文明史的尺度上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而且要对全人类文明作新的贡献。尤其是对所有后发达国家而言,能否摆脱资本主义现代化带来的依附命运以及突破在全球分化中面临的文明冲突困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能量。

五、“中国式现代化”的体系。要明确二十大报告所提的“中国式现代化”应该是由一个完整的体系构成,包括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组织现代化,还包括法律制度,特别是“社会主义”理念注入了中国式现代化为其提供的精神能量,由此形成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化相互支撑的中国式现代化体系与发展模式。作为“中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区别于西方现代化背景下的资本主义体制,又区别于苏联模式,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源配置方式等方面具有“中国底色”。

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和把握其中的政治分量、理论含量、精神能量、实践力量,着力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历史和理论研究综合体系,打造复旦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的高端平台、思想库和智囊团。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