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生命科学学科教学和研究30余年,卢大儒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先后承担了《现代生物科学导论》、《身边的基因科学》、《遗传学》和《医学分子遗传学》等7门课程,主编和共同主编教材和数字课程5部,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等称号。
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基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出生缺陷与生殖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遗传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卢大儒有不少头衔,但他看自己“首先是教师,首要的工作是上课、教书”。
“基因是什么?它其实可以理解为‘递恩爱’,传递的‘递’,夫妻恩爱的‘恩爱’……”台上,卢大儒幽默地向同学讲解基因;台下,同学们会心一笑。自讲授《身边的基因科学》这门通识课以来,卢大儒一直重视课堂的有趣度,从生活小事切入,以幽默的方式引入相关知识点。风趣的授课风格让不少学生对生命科学产生了兴趣。
对渴望走入生命科学世界的学生,卢大儒因材施教,引导学业。一位化学系学生向他表达了转系意愿,他们就一直保持联系,这位同学毕业后成为生物医学方面的博士研究生。
有一位法学专业学生常与卢大儒探讨当时引起争议的基因专利。卢大儒鼓励他跨学科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创大赛,卢大儒不仅全程予多方面指导与建议,还邀请校内外的伦理法律专家指导他。最后,该名学生获得当年“挑战杯”一等奖。
“老师很重视学生的反馈。”2021级遗传学硕士研究生李雨欣回忆道。担任《身边的基因科学》课程的助教期间,李雨欣经常整理同学们对课程的疑问交给卢大儒,卢大儒总是专门抽出时间回答。“卢老师鼓励同学们提问,总是很耐心地回答。”课程结束后,有位学生给李雨欣留言,表示非常幸运能选到这门课。
卢大儒一直鼓励本科生进入实验室。据他所指导的博士生廖凯介绍,这位导师常常带对生物感兴趣的本科生来实验室参观学习。“刚走进实验室的学生也许稚嫩,但今天的他们就是昨天的我们,虽然稚嫩,却显示出勃勃生机,激发和保护他们的创造性是我们的责任。”卢大儒说。
这些年来,卢大儒指导的本科生中,8人获得“挑战杯”科创大赛奖,5人获最高奖,其学生荣获国际遗传工程大赛(iGEM)金奖和专项奖累计20余项次。
“老师不仅是一份职业,也是一项事业。我一直认为,老师和学生之间就像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卢大儒坦言。在生活中,他和蔼可亲,在学业上,他 “高标准、严要求”。
“老师希望我们能做些有意义的课题。”在廖凯的记忆中,遇到学生对待实验数据不严谨,卢大儒总是会及时指出,有时会严肃批评。但在批评过后,他会耐心给学生理思路,手把手指导学生。
所有付出,如同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只求无愧于心。“学生们喜欢来找我,这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卢大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