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围绕这一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复旦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战略目标,着力建设以育德为核心的中国特色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2018年9月,复旦入选全国首批10家“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学校党委系统实施“三线联动”党建育人、“六度空间”协同育人、“五维育德”思政育人三大工程,构建“三全六度十育人”工作格局。
2020年6月27日,党的99周岁生日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回信。这封重要回信是对复旦大学全体师生的巨大鼓舞,引发师生热烈讨论,成为校园最热门的话题。校党委始终把学习宣传回信精神作为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根本遵循,引领师生在学思践悟、奋发有为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坚持“三线联动”,党建引领思政工作
“奋进新百年,就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要坚定不移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要坚定不移地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世界一流大学,就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一切为了师生、一切依靠师生……” 去年七一前夕,复旦大学隆重举行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党日活动,校党委书记焦扬讲述“五史相辉映 初心照百年”主题党课,寄语大家擦亮初心、践行初心、永葆初心。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复旦大学创新构建“三线联动”工作机制,巩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心线”,强化院系党的领导“中场线”,激活党支部建设“生命线”,确保中央决策部署一线贯通,通过坚持党建引领,发挥“三线联动”的机制优势,为“三全育人”提供坚实支撑。
2022年1月5日下午,一场2021年度院系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举行,8家单位党组织书记进行现场述职。自2014年以来,复旦大学已连续8年开展院系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经过多年常抓不懈,二级党组织书记们抓党建、强思政、重育人的意识更加强烈,行动更加自觉,措施也更加有力,在全校形成了大抓基层、大打基础的浓厚氛围。
“今天,是复旦大学117年校庆纪念日。对‘沉友们’而言,这一天是从凌晨4点开始的。”2022年5月27日,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党委书记尹晨在朋友圈写下这样一段话。
2022年疫情防控“大上海保卫战”期间,作为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尹晨带领学院分党委发挥“中场线”作用,带领师生党员战斗在抗疫一线。5月,学校建立中层干部包保责任制,各单位副处以上领导干部260人次下沉学生生活园区,参与转运物资、维护安全稳定、关心关爱学生等各项工作,与学生同吃同住同抗疫,这些下沉一线的包保干部有一个共同的称号—— “沉友”。
这段日子,像尹晨一样的“沉友”们在关键时刻冲得出来,顶得上去,担当起校园抗疫的“中流砥柱”,稳稳守牢了“中场线”,用心用情守护师生健康。
这些年来,“中场线”持续发力,各条“生命线”呈现勃勃生机,以丰富多样的形式践行育人初心使命。
夯实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对本科生来说至关重要。在中文系党委的推动下,语文所教师党支部与本科生党支部进行支部共建,教师党员在思想、学业、职业、生活等方面给予学生全过程、全方位的引领与护航。
与“00后”本科生们交流时,针对“入党对我们未来生活最大的影响是什么”这个话题,年逾古稀的老党员、原语文所所长、文科资深教授黄霖与大家推心置腹,答疑解惑;面对人生选择、职业规划等困惑,教师党员们向大家分享经验,驱散迷雾……“当老师告诉我们人生感悟时,我们会像珍宝一样将其留在心间。”一位学生党员在交流后如是说。
作为国之重器,集成电路如今正成为国际科技产业竞争的焦点。微电子学院则探索以校企支部共建的形式,为国家解决集成电路领域“卡脖子”问题输送急需人才。
2019年11月,微电子学院张江校区教工党支部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重庆声光电有限公司集成电路设计部党支部正式建立共建关系。双方以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发挥科研育人和实践育人功能,让学生在参与合作研究项目过程中树牢国家意识,激发报国之志。不少学生毕业后选择前往这所西部国家重点单位就业,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作育接班人,赓续百年红色基因
自2017年起,每年开学季,校党委书记焦扬总会如期而至,给本科新生带来“第一堂思政课”。
《做无愧于时代的复旦人》《筑梦新起点,奋进新时代》《为祖国成才,为强国奋斗》《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心有所信,强国有我》《强国筑梦,追求进步》……一个个课堂主题,成为了近年来学生思政工作道路上最深刻的履痕。
这门 “第一堂思政课”已雷打不动地上了六年,学校党政领导带头上思政课,为新生扣好第一粒纽扣,如今成为了复旦大学思政工作的“新传统”。
以育德为核心,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面发展需要出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复旦大学在铸魂育人之路不断探索与进展。
坚持问题导向,将理论与形势紧密结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上,授课老师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纷纷作答与讨论,这样的主题讨论模式贯穿课堂全过程。党的十九大后,复旦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出的这门思政课,不但在学生中收获良好口碑,还入选了全国一流本科课程。
通过建成“必修+拓展”的课程体系、“课堂+实践”的教学体系、“马工程+辅助”的教材体系,学校形成“三集三提”教学组织体系,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
上海医学院将抗疫期间的典型人物、感人事迹作为教材融入在线教学,新闻学院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各门课程建设,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生命科学学院在环境学、生态学专业课程中讲好生态文明故事……
通过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内容交织交融、相辅相成,学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确保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全校“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蔚然成风。
抓住课堂育人“主渠道”,复旦大学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一体化课程体系,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
从修缮老校长陈望道旧居、辟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到修缮苏步青、谈家桢(陈建功)旧居、形成信仰、爱国、科学系列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从落成复旦烈士纪念广场和烈士纪念雕塑到修建“宣言广场”……通过打造红色场域,校内外红色教育基地成为理想信念教育最为生动的“教室”。
从开展“赓续红色百年·365行动”,到制作《四史·大家讲》《光华党员说》等200多集系列党史微党课,从排演校园原创话剧《追梦百年》《山河无恙》《我们的西迁》,到持续开展“看需求、悟变化、讲担当”学生社会实践……通过创新“党建+”“互联网+”“美育+”“实践+”等多种载体,让红色基因在丰富场景中传承。
用好红色资源,复旦大学深扎信仰之根、赓续红色基因,为学生筑牢信仰之基。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复旦511名援鄂医疗队员执甲出征,万余医护人员守护城市安全,全校789人首次递交入党申请书,56人“火线入党”……
2022年,大上海保卫战打响,志愿者冲锋在前,辅导员奔波忙碌,教师导师关心关怀不断,管理服务人员服务保障不歇,爱心企业、兄弟高校、合作单位雪中送炭……
紧扣新时代主题,复旦大学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和抗疫先进事迹、典型宣传,让抗疫成为彰显人间正道、涵蕴家国情怀的鲜活教材和生动课堂。
发挥教师育德育人主体作用,鼓励教师为学生提供价值引领、人生启迪、学业指导、个性辅导、发展引导、生活关怀等全方位的关怀和帮助;发挥学生立德成才主体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挥院系办学主体作用,以提升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为目标,在管理服务中教育人、引导人;发挥医务人员服务人群健康主体作用,引导附属医院医务人员恪守医德医风医道,修医德、行仁术,为医学生树立苍生大医典范;发挥离退休老同志关心下一代工作主体作用,支持老同志积极参与学生成长引路人活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构建育人共同体,复旦大学坚持以人为本、师生为要,通过调动发挥所有育人主体的作用,形成育人合力。
今年6月16日,共同经历抗疫大考这堂最深刻生动的“大思政课”后,复旦大学2022届赴西部、基层、国家重点单位就业毕业生出征仪式如期举行,一批志在四方的复旦儿女从这里奔赴广阔天地。
“我即将接过接力棒,从一名学生转变为一名选调生,迈出复旦的校门,走向祖国大地奉献青春!”出征仪式上,历史学系本科毕业生、贵州省选调生杨云康激动地说。在校期间,他成功入选复旦第一批驻村扶贫学生队员,前往贵州贫困村协助当地脱贫攻坚,并荣获“优秀实践队员”,这段经历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扎根祖国、建设基层的种子。追求进步,向光明行。近年来,复旦选调生总人数稳步提升,累计近千人加入各地选调生队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像杨云康一样,选择一条更具挑战的人生之路,赴中西部地区、去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书写个人成长与地区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青春绚章。
近三年,学校党委统筹谋划,以“铸魂育人三部曲”进一步筑牢学生信仰之基,启动“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工程”,培养“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实施“党旗领航铸魂育人”项目,以党建领航思想政治教育、领航教师教书育人、领航教育教学改革。
今年,“强国追梦铸魂育人”行动正在校园里如火如荼展开,学校从加强历史观、时代观、成才观、创新观教育四个维度出发,着力提高学生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领青年学生不忘初心,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征程上扬帆起航。
培育大先生,做“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
“不是杰出者才善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这是著名植物学家、援藏干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的追求。2017年9月25日,他在赴内蒙古为民族干部授课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
他一生胸怀科技报国理想,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他艰苦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用心尽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去世后,钟扬先后被追授“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教师”“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持续深入引导全校教师向钟扬同志学习,自2018年以来,校党委持续在全校开展“钟扬式”好党员、好老师、好团队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五届。在钟扬 “种子精神”的激励下,一批批“钟扬式”好党员、好老师、好团队不断涌现。在典型人物和团队先进事迹的感召下,广大教师不断向榜样看齐。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持续深化,一批批“钟扬式”好党员、好老师、好团队发挥榜样引领作用,用心立德树人,用情言传身教,立志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大先生”。
近年来,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医学微生物学教师团队和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教师团队先后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基础医学院闻玉梅院士、数学科学学院李大潜院士、哲学学院吴晓明教授先后荣获全国高校教师杰出教学奖,复旦教师连续第三年获得这一奖项;微电子学院张卫教授喜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努力实现“经师”“人师”相统一,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一系列荣誉的背后,是复旦教师的坚守与付出。
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医学微生物教学团队由闻玉梅院士领衔,多年来,团队围绕持续性感染及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核心问题集中攻坚,把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引入课堂。实验室里,他们是与病毒“赛跑”的科研先锋队,争分夺秒为人群健康保驾护航;课堂上,他们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潜心育人点燃学生心头的火种。
由葛均波院士领衔的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教师团队中,绝大多数成员身兼教师和医生双重身份;作为教师,全体成员平均每人每年为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授课1-2门;作为导师,团队着力提升学生医学技能,同时培养科研思维,强调科研诚信,他们以德育德,积极推动中国医学人才培养。
张卫深耕集成电路领域28年,作为国内集成电路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始终坚守教学一线,给本科生讲授《半导体材料》课程,培养了一大批集成电路领域的优秀人才,其中5人获得国家高层次人才等称号,40多人担任我国集成电路头部企业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
吴晓明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史研究,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性的学术成果。他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形成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由他领衔的“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成果”的项目团队,不仅获得了上海市和国家教学成果奖,而且有效推动了教学和育人水平的提升。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
2017年,学校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全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成立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和学校师德建设委员会,统筹全校教师工作,制定师德长效机制建设实施意见,修订完善教师管理、考核、激励、评价制度,不断完善教师工作的组织架构和制度保障,促进了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学科研水平全面提升。
2019年,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党委在全校实施“强师行动计划”,把教师思政工作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各领域,贯通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体系,以教师队伍建设新成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贡献。
“全体复旦教师要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努力实现‘经师’‘人师’相统一,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努力在新时代做出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称号的新贡献!” 在“迎接党的二十大,培根铸魂育新人”2022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焦扬对全体教师发出号召。
回首这十年,铸魂育人,作育接班人,初心在复旦澎湃!
回首这十年,启智润心,培育“大先生”,使命在复旦担当!
展望新征程,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展望新征程,复旦大学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构建与“第一个复旦”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育人体系,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