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百年复旦校园焕发新活力

作者:殷梦昊 沈星月 丁超逸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2-11-01

十年来,在复旦历任校领导的关心支持指导下,复旦各校区建设工作持续推进、一以贯之,面貌均得到较大改观。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校园基建工作按下“加速键”,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提升,不少重大项目如今都成为了学校靓丽的“新名片”。

立足长远,久久为功。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实保障,为复旦人带来精神文化滋养和归属认同之感,这是复旦基本建设工作一以贯之的目标和方向。

未来,学校还将持续优化校园环境,更好为学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接续奋斗,为“第一个复旦”建设贡献力量。

相辉堂、康泉图书馆、江湾体育馆、张江科研楼……十年来,百年复旦的新变化遍及各个校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复旦对标中央要求,围绕学校发展目标,把握战略发展机遇,扎实有序推进校园基本建设工作,四校区全部完成新一轮校园规划调整,基本建设工作取得长足发展,累计竣工新建项目21项,总建筑面积约55.61万㎡,开展规模修缮项目129项,总建筑面积约56.75万㎡。

对标业界最好 打造与“第一个复旦”相匹配的教学空间

《高等数学》课上,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秦振云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奋笔疾书”,身后的电子显示屏上实时呈现出笔迹——许多复旦老师与她一样,驾轻就熟利用无线投屏技术上课。

“多媒体设备的普及缩短了老师与同学们的距离。”秦振云课上的一名学生认为,投屏技术应用后,师生课堂问答的频率提高,交流更高效。

秦振云所授课的复旦本部第五教学楼(以下简称“五教”),始建于1985年,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之一,在改造之前,因建筑使用年限较长,课桌椅和电教设施比较旧。而现在,富有科技和现代感的智慧教室,大大提升了复旦课堂的互动和乐趣,收获复旦师生的广泛好评。

 “灵活布局的桌椅布置,适应讨论、展示等多种场合的需求,打破了‘以老师为中心’的布局。”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高级讲师戴开宇认为,新的教学环境为新的教学理念提供了良好支撑。新闻学院2020级学生陈诗雨平时最喜欢在五教自习,她觉得这里的桌椅体验感舒适,教室整体颜色搭配和谐,“特别是在5301听通识讲座,氛围特别棒”。

五、六教的华丽“变身”,源于《复旦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目标:要升级改善公共服务设施、稳步改进教学科研环境。2017年,接到修建五、六教的任务后,基建处和教务处通力合作,致力于对标业界最好,把五、六教打造成集校园文化、智能化、艺术性于一体,国际一流的现代化高校教学楼。

“在复旦造房子,肯定不是简单的‘墙地顶’,不仅要实用好看,还要体现复旦的特色和风范。”基建处处长李卫国介绍,近年来复旦新打造的许多校内空间,都是多部门协同合作的产物,“有了教务处的参与,五、六教设计方案充分考虑到现代教学课堂场景,是一座能够和‘第一个复旦’相匹配的校园空间。”

教学条件是本科教育的基础。近年来,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构建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校园环境,通过战略性空间布局调整,确定了学校本部作为本科教育的主要承载区,在空间资源的战略性调整框架下,加快校园设施的升级,智慧教室改造便是其中缩影。

根据《复旦大学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所明确的路线图,在多方学习借鉴境内外相关高校现代教室建设理念与经验的基础上,教务处汇总形成了学校公共教学楼改建的需求思路,聚焦于智能化时代的教育教学形态变革,着力打造新型教学生态系统,促进传统课堂教学转型。

2017年秋季学期至今,学校着眼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室的单一中心格局,共建设(改建)了124间现代化智慧教室。另外在公共文体场馆场馆建设、教学实验室建设、图书馆资源建设方面也加大投入力度,提升能级,为世界一流本科教育体系建设夯实“地基”。

关注师生需求,紧盯校园基建薄弱环节

复旦人需要什么样的空间?又该如何打造?

 “一要倾听师生需求,研究大家需要什么;二要紧盯工程前沿,研究现代空间营造;三要学习政策文件,研究怎么实现目标。”李卫国总结道。

曾经,每逢暴雨季节,学校本部一些地段就会严重积水。2017年开始,基建处协同总务处、保卫处等多部门,分期全面升级改造了校区地下管网和雨污分流系统。如今,这些地下网络不断完善,守护学校汛期安全。

还有许多“看不见”的变化,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校园:针对学生们的用电需求,每个校区重新进行电力规划,确保高温期间学生正常使用空调;每次腾空大修一座楼,周边环境都会一起打造,把周边管线全部梳理一遍……

建筑设计的细节,常常决定生活的品质。在修建东区18、19号宿舍楼时,从学生使用需求的角度进行改造,比如点位布置怎样会更好、如何增加储物空间、活动空间等。“色彩、搭配、造型上,和我们原来的灰地白墙老宿舍相比,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基建处副处长杨军说。

2021年,北区食堂以12576㎡的空间全新亮相……不仅是一座食堂,更是备受欢迎的校园综合体:精心的场景布置加上各种新技术应用,一个绿色食堂、文化食堂和活力食堂就此诞生。

为了敲定重建方案,基建处、总务处研讨长达一年半,中途不断修改甚至多次推翻旧方案。最终,新食堂的外立面沿用原有建筑的材质和元素,建筑入口及门窗的结合原有建筑的构成和划分进行细部的处理,让新老建筑有自然的过渡,达到新老建筑的传承融合。

除了教学、生活类建筑设施,各类具有特殊要求的科研空间也如春笋般破土而出。李卫国记得,十年前,学校办学空间严重不足, “生科院实验空间有限,部分超低温冰箱甚至只能暂时放在楼道里。大家都要侧身通行”。这样的场景,一去不返。  

如今,本部一批本科教学实验室焕然一新,江湾校区一批理工院系楼群拔地而起。

2019年,学校决定将张江校区体育馆改造成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科研和办公空间。要求高、时间紧,基建处在浦东新区建筑业管理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在4个月内按时完成施工,而自项目酝酿起算,也不到一年。该研究院名誉院长、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对此颇有感触。他说:“这栋研究院大楼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竣工了,这是惊人的成就,离不开复旦,离不开上海市的支持。”

江湾校区体育场,是复旦引以为豪的一座标志性硬件设施——总面积共28800平方米,投资将近2.8个亿,拥有两个游泳池,在全国高校中较为少见。“现场的系统远比图纸上更复杂。”基建处副处长杨湧敏表示,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例如体育馆的游泳池的运营和用量等等。

更具有挑战性的,是枫林校区的建设。昔日的枫林校区建筑老旧,学生集中居住在南北的筒子楼,条件落后,而由于地处寸土寸金的徐家汇地区,更面临发展空间不足的严峻问题。2013年,枫林的修建工作正式启动,由于校区位置处于市区中心地段,施工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噪音、灰尘、地面沉降等问题,为此,建设团队必须与周边居民沟通、了解需求,将施工影响降到最低。

“枫林校区的改造可谓是‘翻天覆地’。”2012年从药学院抽调进入基建处工作的李继扬这样感叹。他曾任基建处副处长,现任枫林校区管委会主任。在他记忆中,当年的施工团队,几乎是夜以继日地工作。如今的枫林校区,经过大规模改扩建,学生住宿条件、生活福利设施及科研办公空间得到极大改善,校园面貌已经全然摆脱过去的拥堵和破败,22万平方米的新建筑大大缓解了医学院发展面临的空间难题。

作为百年老校,复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校本部,校园建设总体规划也在2019年2月完成调整。“这张规划蓝图的出炉非常不易,其中涉及非常多的技术指标。我们会按照这个总蓝图继续做下去。”杨湧敏说。

2017年,相辉大草坪西侧启动18号线地铁复旦大学站以及中华文明资源中心的建设工作。由于原先的100号楼、200号楼属于上海市风貌保护街坊的范畴,因此,在进行修缮前必须进行专家论证。为最大程度还原建筑原貌,基建处和相关专家一起进行详细的历史考证,按照最初的历史图纸去进行修缮,尽力恢复老建筑昔日风采。

2018年5月,玖园一期陈望道旧居修缮完成,复旦以“信仰之源”为主题辟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2021年7月,苏步青旧居、谈家桢(陈建功)旧居修缮一新并正式对外开放,与《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交相辉映,将信仰、爱国、科学融为一体,构成“玖园爱国主义教育建筑群”。如今,这里是复旦一大新地标,成为展现复旦学脉、承载复旦精神、丰富复旦文化、凝聚复旦力量的重要载体。

学校基建工作十年来的长足发展,除了工程建设团队的辛勤付出,也与校友、校董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不遗余力的鼎力支持息息相关。十年来,捐赠不计其数,海内外校友、校董和复旦之友纷纷慷慨解囊将爱校荣校之情汇聚成涓涓细流,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枫林校区西6号楼大修近期即将竣工,张江三座科研楼、中华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也将在明年陆续竣工……一座座全新的校园空间,正蓄势待发。

复旦-8_Print.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