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以上观众为“90后”“00后”,《觉醒年代》走进大学,解密直达青年的“心灵密码”

《解放日报》:“共同景仰那个时代大写的中国人”

作者:彭德倩 摄影:海沙尔 视频: 来源:《解放日报》 2021年5月17日 发布时间:2021-05-17

陈振新先生带来了珍藏:父亲陈望道先生写给胡适的明信片,内容是讨论《新青年》编务相关。本报记者 海沙尔 摄

2021年的春天,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兼具历史厚重与理想浪漫的《觉醒年代》讨论热度在青年群体中居高不下。来自优酷单平台数据显示,该剧观众中,六成以上为“90后”、“00后”。

“于老师,明天《觉醒年代》剧组来我们复旦开交流会,我没抢到票!”15日下午,在剧中扮演陈独秀的演员于和伟微博,收到一条带着委屈脸表情符号的陌生人私信。“我记得是在大礼堂啊,有那么多人吗?”于和伟疑惑。

因为大雨,参加活动的制片人、导演、演员当晚从北京飞往上海的航班全部取消。

16日清晨,所有人赶着最早一班高铁来沪。下午乘车赶到校园时,复旦相辉堂门外,等待入场的队伍已经排得老长。“好多同学热切的目光,透过车窗往里看,”导演张永新坦言,“虽然是第一次来这里,但那一刻我们没有距离,就像亲人和朋友一样。”

无惧风雨,双向奔赴。昨天,剧组与青年学生在“青春宣言——《觉醒年代》主创团队走进复旦”主题活动现场,分享创作故事,回望百年前激情燃烧岁月,也共同探索着革命历史题材“红剧”如何走进青年的心灵密码。

“面对厚重的历史,我们创作时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唯有守正创新”

下午15时开始的活动,14时已经有学生排队等候领票。“活动公告预告早上8点可以申请门票,那天我设了好几个闹钟终于抢到了,一分钟不到,几百张票一张不剩。”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二学生李梦宇说。热爱《觉醒年代》的她,不仅自己看,还给好多同学朋友“安利”。“我觉得历史还原度很高,很多情节太有冲击力了。”她印象最深的镜头之一,是演到张勋复辟辫子军进城时,一边是小女孩大哭,一边是老人拉着二胡仰天长笑,“太震撼了,那种时代大潮下不同人群的交会撞击。”她说。另一排队伍里,大二学生梁思成直言,“里面很多人物,我以前只在历史教科书上,或者十几分钟的纪录短片中认知,剧中,每一个都那么鲜活而又复杂。”

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如何赢得更多青年的心,在活动交流中,总制片人刘国华道出团队的创作心路。

“同学们,看剧之前,你们有深入了解陈独秀、李大钊、陈延年、陈乔年吗?”他以问题开场,台下有同学诚实回答“没有”。“拍摄之前,我也差不多,认识停留在教科书上,懵懵懂懂。”他说,“但我知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给予我们智慧和能力,这部2017年开始筹备的剧,希望展示革命志士对救亡图存的求索。主题就是要告诉大家,百年前革命先驱抛头颅洒热血的一条路没有错,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这是我们的创作初心。”

“面对厚重的历史,我们创作时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唯有守正创新。”在他看来,这个“正”有两意:一是尊重历史,尊重客观;二是堂堂正正、理直气壮、顶天立地地去讴歌党、讴歌人民。如此,才是穷尽力量去追逐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

据了解,拍摄前,剧组跑遍了北京各大图书馆、革命历史纪念馆、北大博物馆等,掌握各种文史资料,却缺影像资料。全剧共有340多个场景,在摸索中力求真实,有的一开始不符合要求,场景还需二建再建。

态度在线,不仅在“大场面”中,一些不起眼的细节也用心。比如剧中陈独秀家门口有条20米长的土路。拍摄准备就用了好几天——运来符合条件的干土铺实、撒上小石子,再找马车来回碾压,直到车辙深深印在了路上,才正式开拍。“这个题材,文化气质是先天的,创作中尤需注重其隐喻性。”刘国华这样理解,当时我们的民族行走在从古至今的路上没有改变,不变的车辙如何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路就是方向,寻找到路就是一种觉醒。

“那么多熟悉的名字,在剧中充满朝气,是跟我们一样的青年一辈,那种感受无法言喻”

陈望道之子陈振新老先生、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觉醒年代》导演张永新、演员于和伟四位的对谈环节中,台下掌声、笑声不断。当张力奋戴上白色保护手套,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本书刊时,更是惊叹连连。

那是复旦大学图书馆中珍藏的《新青年》创刊号原件。他的娓娓道来声中,讲述着陈独秀创刊后将《新青年》主编重任交与陈望道的故事。承载着历史风云的一本薄薄书册,也因这部剧,这场交流,牵动着台上台下所有人,共同上溯着峥嵘岁月。

“张导演,我也追剧,不过是播到41集才知道的。”年过八旬的陈振新老先生笑着说,“那天晚上同济大学一位90岁的老教授打电话给我,很激动很兴奋,说这剧好看,还拍到我父亲的事,强烈推荐我看。”他说,自己记事时,爸爸已经是中年了,要谢谢《觉醒年代》让自己看到了父亲年轻时是怎么样的。

“陈老师,不瞒您说,拍摄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时,我们连那个老柴房里柴堆多高,窗棂比例,都有用心。”张永新记得,拍摄时,有一天是大戏、群戏,通告单里足足31个剧中角色,蔡元培、陈独秀、赵世炎……“每个名字单独拿出来,他的故事就是一部传奇大剧。这样的体量、深度、厚度、广度,我们不允许自己有一丝一毫的闪失。”他说。至今,这张通告单作为一份沉甸甸的纪念物,保存在张永新家里的书房。

台下,大三学生李子默心潮起伏。“剧中,看到陈望道因为翻译入神,把墨汁当糖蘸粽子吃,真的很有亲切感,因为他就是我们的老校长啊。剧里老校长也是那个时代那个青年群体中的一分子,一下子拉近了距离。”他说。

“之前总觉得革命历史离我们很遥远,可是看到那么多历史教科书上熟悉的名字,在剧中充满朝气,是跟我们一样的青年一辈,那种感受无法言喻。”大一学生小祝说,“当时的青年在思考‘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如今我们的生活,证明了他们的答案是正确的,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而我们,同样面对新的时代的大题。”

“我们这一代,同样有自己的责任,有什么理由怠惰消极逃避”

“通过演这个人物,我也受到了教育,让我通过这个人物了解当年新青年们,他们的精气神,他们的风骨,他们的责任与担当,这对我的人生来说,同样受益匪浅。我想感谢陈振新先生,感谢陈望道先生以及和他一道的先辈,其实他们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于和伟说。

台下学生中,中文系大三学生小李是他的剧迷。“我看到演员的精湛表演,人物有血有肉,比如剧中陈大教授搬家,提醒夫人要轻装简行,结果夫人拿出来八个箱子,他自己提溜出一大摞书。”她说,“这样鲜活生动的人的群体,有自己的爱恨喜怒,在中华民族存亡之际迎难而上,奋力求索,我们这一代,同样有自己的责任,有什么理由怠惰消极逃避?”

“我还记得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原本是翩翩青年,他们为了理想在刑场上赴死之际,已是衣衫褴褛血肉模糊,回头微笑时,脚下血泊中有鲜花绽放。”大一学生陈玺竹说,那个镜头,每每回顾,自己都会头皮发麻,热泪盈眶。

“我是被许多爱这剧的创作者自发宣传制作的视频剪辑‘安利’到的,那些视频太燃了。”法学系学生戴桁宇说。在他看来,这个“燃”,包含着那个时代的青春热血,以及与自己当下的心声共鸣。

截至此刻,《觉醒年代》在豆瓣上的打分是9.3分。“如果说我们完成的第一波创作,那么,观众完成的是二次创作,他们对剧的思考和评点,那些佳句,我们自己也在引用。能够与观众同频共振,因为我们共同景仰着那个时代,景仰着那个时代的大写的中国人。”张永新说,“有位观众,我不认识他,但他的话我看到了:‘只要今天的人记住你(剧中青年群像),那么你就永远活着。’”

制图:实习编辑:何浩然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