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一个你最舒服的方式,跟随声音的提示想象并做出反应,请闭上眼睛听”“不少年轻人会自嘲地给自己打上‘社恐’标签,请仔细想想,究竟是恐什么,是不是其实就是在恐别人对我的感受,因为并不确定我在别人心中到底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昨晚6点半,复旦大学第三教学楼的一间教室,原本规整的桌椅被重新摆放,以一个个便于小组讨论的样式呈现出来。最开始,来修读《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课程的大一新生们并不会想到,第一课里会隐藏着如此轻松有趣的“破冰”环节,更不会预料到他们会是“心理健康教育”正式升格为复旦必修课的首批选课学生。
22位“大咖”联袂授课实现“神仙级”师资配置
“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去参与,更多地去思考自己、反思自己、了解自己、锻炼自己,从中培养自己更为积极健康的心态,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正式开课前,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尹冬梅为同学们上了15分钟“绪论”,为大家讲讲课程设计思路,教学安排以及几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之后的1小时破冰团建的主持任务,就交到了本次课程特别邀请的“助教”、复旦大学团委校园文化中心主任朱逸骏的手里,现场,课程主讲、复旦大学心理健康中心主任钱捷不时地配合朱逸骏将一些思考重点书写到了黑板上。另一位课程主讲、复旦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兼职教师哈丽努·哈力木拉提则坐在教室的另一侧仔细观察着学生们的听课反应,做着观察笔记,还不时地聆听学生们的讨论。
身着背带裤的朱逸骏是一名90后,潮潮的装束消解了学生们的拘谨感。他手持蓝牙音响,播放着舒缓音乐,也以“社牛”“社恐”的话题,撬开同学们和邻座之间的“话匣子”。在“仔细观察对方”“说出你观察到的细节”几个来回后,还让部分小伙伴在这门课上意外结识了同专业的同学。
此节课既是班级破冰和团队建设,又是第8周“个人风格与沟通特征”课程的准备课。钱捷特意安排擅长表达性艺术团体辅导的朱逸骏作为“助教”,就是希望通过“去标准化”的艺术性表达,可以真正“融化”刚入学的同学们对大学、对陌生的同龄人的紧张和不安。
朱逸骏认为,艺术或许是打开同学们内心深处的一把钥匙,从观察、体验、想象中放松甚至看见自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大学期间学生学习、发展的肥沃土壤,需要很多不同的养料为健康的身心打基础。这门课程就是为同学们把土掰开揉碎,告诉大家有那么多可以帮助自己、打开自己、认识自己的知识。希望上完这门课,同学们可以从学习快乐到学会快乐!”
“这是同学们在复旦的第一个秋天,希望这个秋天给你留下难忘的回忆,鼓舞你度过满意的大学四年。”钱捷在结束第一节线下导论课时这样说。
在后续的课程中,课程团队还会以“一人一故事”戏剧疗愈工作坊的方式,开设有2次课外工作坊和1节线下课。实际上,这样一门线上线下的32学时混合式课程的授课阵容堪称“神仙级”,线上课程16学时将由“华五联盟”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务工作者及相关专业学科专家级教师22人组成,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1人。
心理健康素质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此“神仙级”师资配置,并由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尹冬梅出任课程负责人,背后传递出对心理健康教育怎样一种态度和信号?
“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养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大学是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主阵地,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使命。复旦大学以培养心灵美、精神佳、能力强、意志坚的掌握未来的复旦人为目标,也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昨晚,在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尹冬梅这样说道。
她表示,心理素质或者说心理健康素质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时候恰是人才素质发展制约性的因素。同学们来自全国各地,是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优秀的青年,有着出色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科学文化的素质也非常高,但是心理素质却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进入大学之后,同学们面临着自主学习、自我负责、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等方面的挑战。有的同学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坚持不懈努力学习,不断取得进步和成长,但是,也有少数同学不能很好适应大学学习生活,逐渐心态失衡了,思想松懈了,精神萎靡了,情绪失衡,幸福感低,有的会在学业上受困,发展上受阻,情感上受挫,甚至患上了心理疾病,导致休学、延期、退学等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和成才。
当面对着来自各方面复杂多样的现实挑战,受到自身阅历不广,视野不宽等限制,学生容易从个人自身的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以在每件事情上都做到正确认识和对待,比如,义与利、群与己、成与败、得与失,因此,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成长的烦恼和困惑,继而产生一些紧张、焦虑、担忧、压抑、愤懑、抱怨等等负面的一些心理状态,引发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或者是非理性的行为。这样的情况各所高校都无法回避。
尹冬梅说,这类情况也告诉我们,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素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但与此同时,大家也观察到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就是现在的同学们都非常清楚知道自己应该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素养。
“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大学生涯扬帆起航的时候,就及时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具备维护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的科学知识,掌握有利于自助和助人的一些技术方法,提高自身适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面对困难挑战的健康心态和积极的心理品质。”尹冬梅说。
以“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早早认清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之从1994年就开始起步探索,到华东五校共同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示范课程,并于2021年获得上海市本科生一流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成为学生必修课终于水到渠成。今年秋季学期开始,首度列为复旦必修课,这样的步伐在全国高校都属率先。
钱捷介绍,复旦大学2022年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所列的专项教育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由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推出的面向全体新生打造的,具有“跨地域、跨学校、跨学科”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块课程,特别是“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是经过各方专家大量论证,因而推行“大心理教育”的范式势在必行。
记者注意到,从课表来看,内容涵盖大学适应、个人管理规划、自我探索与自我认识、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亲密关系与情感、情绪调控、心理障碍识别应对、生命教育等内容章节,除了普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之外,还涉及到物理、管理学、神经科学、哲学、政治学、法学、生命科学、精神医学、艺术等跨学科。
其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郑长忠将讲授《小我与大我》一节,这看似充满着思政课元素,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小我”与“大我”这一对关系,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命题。
“我”是谁:人的本质与人的自我;“我们”的“我”:相互成全的“大我”与“小我”; 实现“我”的整合:健康人格的基础工程;走向“我”的大同:“大我”与“小我”统一的实践逻辑……这些层面,郑长忠都将一一为学生们讲述。
“对于大学来讲,一定要同时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工作,并使其有机统一。对于大学生来讲,也同样需要积极参与和配合这两方面的工作。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心理健康建设之路。也只有如此,才能够为学生在大学期间进一步推进‘大我’和‘小我’有机统一提供工作基础。”郑长忠说道。
另据介绍,为了增强授课实效,《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一课采取三个平行班、每班45人的小班形式,受制于选课人数,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提供三种组合方案供同学们自由定制心理健康教育必修1学分32学时的修读模式,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个人喜好,选择任一组合完成自己的课程,既可选择仅修读课程的方式,也可选择修读课程与参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两年前曾选修过《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的2020级广电专业学生李林遥听闻“心理健康教育”升级为必修课后用“太棒了”来形容,她自言在课程中受益匪浅,“把困扰的问题抒发出来,把局限的思想打开,学会享受自己做出的决定,渐渐地,现在的我,很享受大学时光,也很庆幸与这门课相遇。”
对口腔医学新生汪萌萱而言,上完昨晚的第一课后,她期待着学到更多,用之于实践,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