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学生去非洲,只为找到兴趣所在”

作者:汪蒙琪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2-10-13

■  钟扬说,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宝贵的种子,全心浇灌就会开出希望之花。每当学生的求知兴趣开始萌芽时,郭定平总是悉心栽培、静待花开。这就是师者。

 执教30余年,郭定平以扎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开阔创新的国际视野、循循善诱的讲课风格,获得学生爱戴。学生们说,“成为郭老师的学生是件幸运的事。”扎根复旦40年,他眼中的“好老师”就是试图体现教师本来的样子——以读书为业,以教学为生,以科研为本,并将这些内化为日常的点点滴滴。

“我一直和学生说,做研究,看书范围要锁定、集中,但把读书当作日常生活方式时,书的范围可以很广泛。”

文科楼一间办公室里,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以下简称:国务学院)教授郭定平在满墙满柜的中外文书籍前,畅谈读书兴趣与治学为师之道。

1982年,郭定平考入复旦大学政治学专业。在复旦完成本科、硕士学习后,他选择留校,成为一名教师。郭定平在教学方面一直有自己的标准,“大学的教学,特别像政治学科,一定要是研究型教学”。他认为,只有基于教师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体会,教学内容才能有特点、有新意,对学生才会有启发。

对学生的兴趣方向,郭定平一直是开放支持的态度。“他鼓励学生们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不会抛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必须研究这个。”郭定平曾经的博士生武祥说。

不仅如此,为了帮助学生找到兴趣所在,郭定平还努力创造机会,“你带他去闯闯这个世界,他的兴趣就来了”。2017年,郭定平带着当时还是博士二年级的学生魏翊飞往喀麦隆,参加学术会议,并开展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对当时仅有兴趣而知之甚少的魏翊来说,这趟非洲之行让他对非洲的社会发展与风土人情有了直观感受,真切意识到非洲政治尚有许多有待研究的领域,“非洲之行对我的影响很大,去现场做田野调查让我对当地有更深的情感联结。”

回来后,找到学术热爱的魏翊,在郭定平的指导下,逐步深入非洲政党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权威期刊《世界经济与政治》,毕业后入职上海社科院,继续从事相关研究。

“学生的兴趣不是天生的,是要开发培养的。”郭定平说,老师有很大的责任和义务去引导学生的发展。

2019年,武祥在导师郭定平的推荐下参与国务学院的南亚考察项目,并作为考察团里唯一的学生与学院老师一同前往尼泊尔、孟加拉国等国家。基于此行的所见所闻,武祥将所思所想撰写成英文论文,并在导师的帮助下发表于英文核心期刊《中国政治学评论》(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同时入选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社推出的2020年度“中国作者年度高影响力专辑·经管政治法律类”。

“有那么一两次成功发表的经历,学生的信心就来了。”郭定平说。

如果不是导师的指导鼓励,武祥说可能没有信心投英文期刊。但如今“被推了一把”的他在学术的道路上越走越好,毕业后还成为高校教师。虽然毕业了,郭定平也依然关心着他的发展。

20年来,郭定平每年都会和学院新生当面聊聊课程学习安排,讲讲复旦的学术传统。起初,他只是去看望研究生新生。成为复旦书院导师后,他也看望本科新生。不知不觉中,和蔼可亲的“郭老师”成了每届新生的期待,而这份期待也成为郭定平坚持了20年的“责任”。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