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难以听懂老一辈村民的乡音,到走遍田间地头、家家户户;从夜里道路漆黑冷清,到灯下明亮、村民络绎不绝;从学校设施短缺老化,到教室运动场焕然一新……
2021年4月,李达由复旦大学选派到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博南镇胜泉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接任前一位驻村书记、复旦干部曲正祥。他见证并描摹着一幅新的乡村图景。
2019年4月,复旦大学定点帮扶的云南永平县整体脱贫。脱贫摘帽不放手,乡村振兴一起走,脱贫后的三年多,复旦大学续写与永平县的帮扶故事。作为见证者,李达亲历着胜泉村的乡村振兴新故事。
108盏路灯,点亮乡村振兴希望
刚到胜泉村,每当夜幕降临,李达看到的,是桥那边的社区路灯亮起,而桥这头道路一片漆黑。鲜明的对比,让李达揪心,“点亮胜泉”,是当地村民心中的大事。
2021年7月起,李达和村干部一道,实地测算道路长度、路灯数量。他们先后前往县住建局、县乡村振兴局向相关负责人说明情况、阐述需求,又争取到上海援滇干部、复旦大学援滇干部以及云南中医药大学援永平干部以及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支持,在胜泉村安装上108盏太阳能路灯,照亮3000多米长的村级主干道。胜泉村1930多名村民、胜泉小学近150名师生的早晚出行,从此有明灯照亮。
“一年之后,我夜里再往窗外望去,道路亮堂堂的,有老百姓在散步,有孩子在玩耍。一些村民以种蔬菜为生,再也不用清晨摸黑送蔬菜;天还没亮,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们,也享受到路灯的便利。”通过安装路灯,李达切实感受到乡村面貌的变化,“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美好图景,逐渐描摹出来。
利用“点亮胜泉工程”给广大群众带来获得感、幸福感的机遇,村党组织发动村民小组在小组内开展点亮工程,行政村多个村民小组响应。
在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带领下,广大村民主动配合,懂电路的帮忙安装路灯、不懂的出力协助搬运灯具……一盏盏路灯照亮了胜泉一条条串户路。胜泉村党总支副书记字华感叹道:“点亮胜泉工程照亮了村组道路,更点亮了村民心中共同建设新乡村的希望路。”
“乡村振兴不是坐享其成,要靠党员干部与广大群众共同奋斗。在与村民们一起开展点亮工程期间,我践行着‘所有工作取得成功的背后是党员干部与广大村民共同努力的结果’的理念,也让这一理念深入群众心中,点亮了齐心协力乡村振兴的希望”,李达说。
走遍田间地头,也走进家家户户
来到胜泉村,李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访农户。他走遍田间地头,也走进家家户户,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倾听群众的心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李达把村民“急难愁盼”的小事当做自己的大事。
“要让农民富,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李达从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入手,与农户一道测算收入,帮助解决低收入群体困难。李达还与村“两委”一道,在胜泉村试点开展稻田养鱼、贡菜种植等示范种植,为民办实事,做好低收入群体生活保障。
胜泉村脱贫户仁德美77岁,儿子仁继张下半身瘫痪,生活靠政策兜底保障。在一次入户走访中,仁继张提出需要床上吊环来帮助他翻身活动,李达当即到家中测量床的尺寸,安装床上吊环,帮助他进行康复训练。近期,床上吊环不慎损坏,李达积极联系上门维修。
“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事无大小,我都会记在心上,落到实处。对一些能力范围之外的难题,我会实地了解,积极向上反映,推动事情的逐步解决。”农户反映沟渠灌溉的问题,李达很快到现场察看情况,发现源头的水闸垮塌。在与分管副镇长、水利部门沟通后,李达详细了解年内将开展的沟渠维修工程情况,并给予农户答复。
村里有一位边缘易致贫农户,经常打电话向李达诉说困难。李达接到电话后,常常上门了解详细情况。对一些失实情况,李达会晓之以理,耐心与他沟通交流,两人像朋友一样亲切。国家为类似困难群众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村里也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保障他的日常生活。
走访中,李达发现不少村民患有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他利用入户的机会向村民宣传健康知识,组织附属医院医生、博士生医疗服务团和公共卫生学院学生实践队到胜泉村开展健康义诊和知识宣讲,改善当地村民的健康行为认知。
每当健康义诊开展,李达提前摸排高龄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问诊需求,安排医生上门义诊。
发挥复旦高校优势,为教育振兴赋能
不久前,胜泉村脱贫户杨爷爷的孙女小敏(此处为化名)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大理州民族中学宏志班。
一年间,李达常来到小敏家,为她送去学习用品等生活资助,也送去关怀。“小敏家情况比较困难,她的房间是老破的土墙,非常简陋,放着书,收拾得井井有条。每当与小敏交谈时,她的眼睛晶晶亮,透出求知的向往。”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原校长许宁生和数学家李大潜等三位院士都关心过小敏的成长与发展。
小敏中考取得好成绩。暑假期间学习丝毫不松懈。当李达问起小敏最大的愿望,小敏回答说:“希望爷爷奶奶能多来看我。”淳朴的愿望让李达动容,他将一如既往向小敏送去各方的关爱。
2021年5月以来,李达以村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重点,同时辐射其他乡(镇)和周边村的困难学生,整合复旦和社会爱心人士等力量资助困难学生,共计资助45人次,资助额5.8万元,他还定期看望困难学生,并提供学习用品。
现有的电子白板故障率高、课桌椅陈旧、课外阅读书匮乏、运动场地条件简易以及没有校医务室……在胜泉小学调研时,李达发现学校缺乏相关硬件设施。在李达的沟通协调下,复旦大学相关部门、复星基金会、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及德邦证券等向小学捐赠两台电子白板、近800册课外书籍、60套课桌椅并争取到篮球场提升项目和医务室建设项目,总价值20万元。了解到博南镇部分山区小学缺少打印机等设备,在复旦大学挂职副县长王珏的帮助下,李达联系爱心校友向博南镇三所山区小学捐赠打印复印机和500余册图书。
李达还邀请云南省下关一中资深教师到永平一中开展师生辅导,邀请在当地支援的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疗队5位专家到博南镇曲硐中学为600多名师生开展生理心理教育主题辅导讲座。
用故事讲主题党课
驻村以来,李达注重党建引领,让村民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与关心。他创新党课形式,用讲故事、讲案例的方法,让党课内容深入乡村民众心中。例如人居环境改善的主题党课,李达举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成功经验,通过图片、视频、PPT等形式直观展示,传达给乡村民众。
自2021年4月以来,李达和村干部一道打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稻田画,绘制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主题的彩绘壁画,开展村级七一文艺汇演,定期进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同时,在疫情防控、棚户区改造、地震房修缮、纠纷调解、征地拆迁、森林防火及安全检查等工作中,他和村干部一起贡献着光和热。在全村的努力下,胜泉村获云南省2021年度县级美丽村庄荣誉、大理州农科院科技助力产业发展示范村。
驻村一年多,时常有人问李达,“是什么让你坚持做下去?”他回答道:“我的父亲是一名党员,也是一名驻村工作队员,看到他竭尽所能帮助村子里的困难群众,我就觉得驻村期间所做的这些都是应该做的。”
在复旦读研期间,李达曾和队员奔赴非洲,开展健康调研的社会实践。从复旦到非洲,再到云南,“通过在基层一线锻炼,开拓了我的视野,激发了我的家国情怀。作为复旦人,我要到祖国更需要的地方去奋斗,描画乡村振兴美好蓝图。”
脱贫攻坚主战场,也是立德树人大课堂。复旦大学与云南永平携手,走过整整十年,一位又一位像李达这样的复旦人,助力永平脱贫、接续乡村振兴的故事,已成为复旦最鲜活的育人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