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光荣与力量——2022感动上海年度人物”评选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感染管理科科长胡必杰教授获评“2022感动上海年度人物”。
感控界的“胡”尔摩斯:潜心执医三十余载,悬壶济世医者仁心
胡必杰,中共党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感染管理科科长。他潜心执医三十余载,听党召唤,为民尽责,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担当。在SARS、禽流感、甲流、手足口病、埃博拉病毒等历次重大传染病防治战中,他始终冲锋在前、坚守一线。新冠疫情期间,作为全国、上海两级医疗救治组专家,他首批进驻公卫中心,一肩挑起感染、感控两大难题,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做出贡献。曾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团队获上海市政府质量金奖等。
国有战,召必应
坚守疫情治疗防控第一线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阻击战打响,作为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和上海市医疗救治组高级专家成员,胡必杰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但公众很可能不知道的是,其实在这之前的各大战“疫”:我国SARS、禽流感、甲流、手足口病、埃博拉出血热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胡必杰都始终冲在前线。
作为全国、上海两级医疗救治组专家,新冠疫情伊始,胡必杰就首批进驻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新冠定点医院),他对每一例患者都认真分析研判、并给出个性化方案和建议;通过紧抓住院患者管理、严格掌握出院指征。期间,胡必杰首先发现副鼻窦“藏毒”是部分患者呼吸道排毒时间过长的重要原因,采用消毒剂洗鼻等简单干预措施能“四两拨千斤”、有效解决这部分患者隔离时间长且资源消耗巨大的难题。同时,他还参与编写了上海市和国家关于新冠病毒感染防控的一系列重要文件;与欧美等全球五大洲多个国家进行7次国际视频会议交流,介绍来自中国的经验,对全球新冠感染的防治发挥了积极作用。
面对疫情,治疗固然重要,但防控更加重要,千里之堤常溃于蚁穴。尤其是随着新冠变异株的毒力减弱、传染性增强,社区感染进入较高流行水平之时,无论是群众还是一线工作人员都更加需要科学、实用的防控意见。胡必杰作为国家卫健委感控专家,针对群众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推出一系列反响强烈的科学指导:“邻居‘阳’了,我怎么办” “奥密克戎有200种后遗症吗” “出了隔离治疗点,衣物要怎么处理”等等细节一一解惑,获得了广泛“点赞”,被包括央视新闻、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在内的各大主流媒体主动引用转发,在中山医院官方微信的单篇视频科普浏览量最高达到500万+;而针对工作人员的感染预防,他深入一线实地走访,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从“个人防护用品正确使用”,到“正确、安全采集呼吸道标本”,从“空气消毒、人员疏散,流程管理”,到“合理划定安全分区,开辟第一第二发热门诊”……做到全链条把握、多点齐下,实时监控和定期督查并举。一系列严谨又科学、清晰而实用、简洁却有效的措施和建议,为全国的疫情防控工作注射了“强心针”,积蓄了“免疫力”。
疫情防控,需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判断密接和隔离范围时,一念之差,结果悬殊。一刀切的保守做法稳妥但靡资巨大;而若政策过于宽松则容易有漏网之鱼、无法扼制病毒传播。如何平衡把握,把有限的资源用到刀刃上,不光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勇于担当的精神。胡必杰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以感染者核酸Ct值来评估病毒载量和传染性强弱的理论,以更精准划定密接者范围,节省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也为群众的正常生活做了最大程度的保留。
感染、感控两手抓,国有战,召必应。疫情初期火线入党的胡必杰曾经表示:“国家遇到的难题,就是党员努力的方向;国家有什么方面的需要,我就奉献什么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如何成为这样一肩挑起感染、感控两大难题的“多面手”,需要高屋建瓴的视野和长远的规划布局。
见微知著,国际视野
推动感控事业可持续发展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目睹当时我国临床工作中的耐药菌乍现苗头、以及国际上医院感染病例的初露端倪,胡必杰预计到了未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平均寿命的延长、免疫抑制患者的累积以及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必将影响越来越多患者的健康福祉,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86年,在绝大部分医护人员还对“感控”这个词汇闻所未闻之时,胡必杰就率先开展了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是我国感控领域的开拓者和年轻的“元老”。他将国际先进理念引入国内一线工作中,将自己的研究进展分享至国外同行间,引领了国内医院感染的学术方向。他主编学术专著近20部,为感染防控专职人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专业技术指导,其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等书籍已多次印刷。在他的带领下,我国感染防控工作跻身国际前列,他也被选为第6届亚太感染控制学会大会主席(APSIC,2013)、亚太经合组织(APEC,2013)卫生政策高官对话会议分会场主席,在国际的感控学术界发出来自中国的声音。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胡必杰深知感控人才培养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因此在发展感控事业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培养新生力量、倡导群体提高感控意识。
2007年底,他接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主任委员一职,将年会最初的不到300人,发展到2019年近5000人,2020年达到线上125万人次;他创办了“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SIFIC)”,作为感控领域专业交流的网上平台,是我国目前最大规模和最具影响力的感控专业交流平台,是感控人的“大本营”;他连续五年作为项目负责人的“中国感控医师项目(SHIP)”,理念先进,实用性强,被称为感控工作者的“黄埔军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从启蒙到深入、从泛泛到专精,有力推动了我国感控事业的持续发展。
除了培养感控专业人才,他也致力于培养其他医务人员和群众的感控意识。他提出的“人人都是科学感控实践者”的理念被写入2019年国家卫健委发布《医疗机构感染预防和控制基本制度》中;他创办的“SIFIC感染官微”(后更名为“SIFIC感染视界”)公众号,发布感染防控和诊治的最新资讯,关注量已超过40万,虽然是硬核的专业知识类公众号,但仍然不时产出浏览量“10万+”的“爆款”文章刷屏朋友圈,不仅让专业的医护人员、更让人民大众了解感染控制、从身边小事开始参与和实践感染控制,达到“上医治未病”的目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胡必杰在多年如一日深耕感控领域的同时,持续培养最专业的人才,动员最广泛的力量,为感控这块原本小众的“半亩方塘”引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新流,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到了真真切切的的建康福祉。
长远布局,专业支撑
一切为了病人
胡必杰出身于传统的医学世家,世代悬壶的深远影响和精诚为先的医德家风使得他“以病人为中心”的初心深入骨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上升,疫苗的广泛应用,肝炎等经典传染病的发生率已经显著下降;而与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医疗操作相关的感染逐渐增多,尤其是疑难复杂感染的比例也显著增加,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威胁。但与经典的传染病相比,非传染的感染性疾病发病率更高、病原体种类更多,人体几乎所有器官组织都可能受累,所对应的抗感染药物和药物敏感性更是纷繁复杂,传统的以器官系统区分的科室对新形势下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常常捉襟见拙。目睹这一现状,2015年8月,作为前呼吸科专家的他“中年创业”,一手开创了感染病科,并将其从“重点关注细菌真菌感染”的2.0版本,升级打造成现在的“感染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为一体”的3.0版本,联合感染病科与感染管理科、微生物室和抗感染临床药师,组成了立体式的“中山医院感染团队”。
作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过硬的专业知识是根基。胡必杰虽为呼吸科出身,但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却远不限于肺部感染,“别人不敢收的病人,我们都收”!他所带领的团队敢于挑战各种复杂疑难和重症病例,为身患沉疴痼疾的患者解开困扰多年的谜团,挽救急危重症患者于生死一线间,为一个个失望到绝望的人们开辟出一条条柳暗花明的“健康之路”;他带领的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病原微生物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2018即已建立国内第一家本地化临床测序平台,大大提高了病原学的诊治能力,明显缩短了诊治周期,为数以万计患者的精准、快速诊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有效避免了抗菌药物滥用所带来的身体和经济损失,切实践行了“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的理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19年初,胡必杰带领中山感染感控团队将国际感染病学权威巨著《哈里森感染病学》(第3版)首次引进国内、翻译成中文出版,带来国际上的最新学术观点,帮助临床医生全面系统地更新专业知识,惠及我国广阔大地上的更多患者,曾任第13届亚太临床微生物暨感染病大会副主席(APCCMI,2012)的他,力求“让中国的感染病尤其是复杂难治感染患者,能与肿瘤或心肺疾病等一样,得到专业对口的感染病科的病区收治,得到与国际水平同步的感染病专家的诊疗与救治”。
“一切为了病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胡必杰带领感染团队在临床工作之余,团队积极借助新媒体发展,开辟微信传媒新阵地,为医患提供更加便捷的知识获取途径。团队将科室收治的部分疑难病例在微信公众平台持续发布,命名为“中山感染探案系列”,抽丝剥茧辨别真伪,拨云散雾锁定“元凶”,被同行称为“‘胡’尔摩斯”探案集,2017年7月起至今已发布219探,分享了大量的临床工作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同时,感染团队也将临床工作中有代表性、趣味性及警示作用的案例以故事的形式改编,命名为“中山感染科普系列”,集合了探案的神秘性、故事的趣味性、就医的技巧性、疾病的知识性和防病的科学性,并以此整理成《医界探案-感染病科的故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赢得了群众的广泛好评,也为很多求医无门的患者提供了新方向。
潜心执医三十余载,兢兢业业,感染感控并行不悖,福泽众人。听党召唤,为民尽责,胡必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患者的责任,对后辈的栽培,对医学的热爱和对社会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