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震、彭慧胜、张凡三位复旦科学家获2022年“科学探索奖”

作者:殷梦昊摄影: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2-09-15

9月15日,2022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揭晓,50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雷震、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化学系教授张凡,凭借在各自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脱颖而出。截止到今年,复旦已有8位老师获此奖项。

“科学探索奖”是一项由科学家主导的公益性奖项,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之一。今年,“科学探索奖”评审委员在数学物理学、化学新材料、天文和地学、生命科学、医学科学、信息电子、能源环境、先进制造、交通建筑、前沿交叉共10个领域遴选出50名、年龄不超过45岁的中青年科学家进行资助。

让我们一起走近今年获奖的三位复旦科学家吧!

“从容地行走在人类知识的边界上,平和地面对学术人生的起起伏伏,专注和持之以恒地对待自己的数学研究。”

——雷震,数学科学学院教授

突破科学和技术的瓶颈,往往需要如偏微分方程等应用数学基础理论的支撑,雷震教授的研究就聚焦在流体方程组解的定性理论及其应用领域。他发现了不可压流体新的非线性内蕴结构,提出了“强零条件”的概念,基于此完整建立了不可压弹性及粘弹方程组解的整体稳定性理论和整体粘性消失理论,得到了不可压Navier-Stokes方程组改进的奇点维数估计及轴对称古代解的刚性定理,建立了非线性波动方程的局部精确边界能控性理论。成果得到了包括多位菲尔茨奖、沃尔夫奖获得者在内的同行的高度评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就希望能把科研做好,服务社会。”

——彭慧胜,高分子科学系教授

彭慧胜教授主要在高分子纤维器件领域做了一些研究工作,提出并合成出具有多尺度螺旋取向结构的高分子复合纤维,揭示了电荷在高曲率纤维表界面快速分离与传输的机制,建立了纤维器件的设计路线,赋予纤维器件发电、储能、显示等重要功能;发展出高分子纤维器件的连续化制备方法,建立了通过编织策略构建纤维集成器件的新思路,获得全柔性的织物电子系统;若干基础性研究成果已进入工业应用。

“我的理想就是做最好的科研,而我也相信捷径是走不通的,所以唯有脚踏实地。”

——张凡,化学系教授

荧光成像作为一种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且无电离辐射的分析手段,在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传统荧光探针波长较短,由于受生物组织吸收和散射影响,仅能实现细胞和超薄组织切片等体外样本的高分辨率成像分析。如何实现活体深组织高灵敏度成像存在巨大挑战。张凡教授过去10余年聚焦波长大于1000nm的近红外荧光探针设计与合成、成像仪器的开发以及生物医学检测等方面的研究,不仅实现了活体深组织高分辨率成像,而且解决了活体多指标检测难题。这些近红外研究的新发现和活体深组织成像的新方法取得了广泛国际学术影响,推动了近红外光学成像领域的快速发展。

科学探索奖2022年获奖名单


制图:曹丛钰实习编辑:何浩然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