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登上顶刊封面,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 学术之星

作者:汪蒙琪摄影: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2-09-07

深夜,医院实验室灯火通明。电脑桌前,附属肿瘤医院2018级直博生王海正认真阅读着乳腺肿瘤相关文献,积极寻找着该疾病的解决之策。

不久前,王海以第一作者身份,从生物代谢组的视角,创新性地提出三阴性乳腺癌的细菌代谢疗法,该成果还登上代谢学顶刊封面,被称为“肿瘤免疫治疗的破冰船”。日前,复旦大学第十三届“学术之星”特等奖揭晓,王海凭借在肿瘤研究领域的出色表现成为获奖者之一。

研究成果登上顶刊,为乳腺癌治疗提供新策略

“如果一个肿瘤有很多治疗靶点的话,那么医生能够有很多手段去打这个靶,但如果缺乏这些靶点,我们就很难用已有药物去治疗,在乳腺肿瘤中,我们将这类情况称为三阴性乳腺癌。”王海说,在乳腺肿瘤中,棘手的三阴性乳腺癌一直是亟待突破的治疗难点。

今年4月,在导师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的指导下,王海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代谢学期刊《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发表论文《微生物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提高三阴性乳腺癌抗肿瘤免疫》(The microbial metabolite trimethylamine N-oxide promotes antitumor immunity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该研究首次从微生物代谢组的角度出发,聚焦免疫治疗的临床难题,揭示了微生物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可激活三阴性乳腺癌抗肿瘤免疫,首次阐明了共生菌群-乳腺癌的代谢免疫互作网络,在肿瘤免疫学领域实现了理论创新和概念突破,为三阴性乳腺癌精准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文章同时登上该期杂志封面,并被选为精选文章,同期配发相关特邀专家述评,被称为“肿瘤免疫治疗的破冰船”。基于系列科研成果,研究团队申请专利并发起临床治疗试验,推动临床实际应用转化,以期逆转乳腺癌患者免疫治疗耐药的临床难题。

“相对其他疾病来说,乳腺癌在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方面处在肿瘤研究领域前列,很多新的治疗方法、思路都是从乳腺癌开始的。”王海说,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为他开拓了新视域,也让他更坚定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本科开始接触科研,学术发展不断进阶

中学时起,王海就立志成为一名医生。2013年,王海顺利进入复旦大学就读自己的第一志愿——医学专业。

2018年,他以名列前茅的专业成绩被录取为附属肿瘤医院的乳腺外科的直博生。从此,医院的实验室成了他最常去的地方,经常忙碌至凌晨时分。

然而,做好科研并不容易,研究初期的一次经历让王海印象深刻。“2020年疫情的时候,我们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当时正需要购买一些实验用品,包括一些器材、药物和小鼠等等。”王海说,疫情期间要获得实验物资十分困难,只能想尽各种办法,一点点去推进这个实验。幸运的是,数月的坚持不懈让他与团队最终取得了研究进展,也让他学会了在科研中不轻言放弃。

谈到自己的科研成长之路,王海说本科阶段参与科研项目的经历对他帮助很大。为了进一步了解科研应该怎么做,他主动申请了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FDUROP)中的“望道项目”和“正谊项目”,研究方向为肿瘤和肺纤维化相关。

“这些项目给了我尝试科研的机会,通过一个比较初步的模型,你可以去模拟如何申请科研项目,包括如何去写实验计划,如何去做实验,实验结果出来后,该怎么跟导师讨论,实验失败了,又要怎么去分析……这些经历对于我跨入科研的门槛帮助很大。”王海说。

此外,他还热衷于参加各种通识课程,广泛学习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有时候还会去不同校区旁听讲座。无论文理,他都学得津津有味、如数家珍。

“文科、哲学方面的课程看似与医学没太大关系,但其实能帮助我了解如何去关怀病人以及怎样与人沟通;而理工科与医学则会有一些学术上的交叉,这些课程能让我在科研中去理解一些基本的理论原理。”王海说,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所倡导的广泛学习让他对许多陌生的领域有了进一步认识,也在潜移默化中为他打开了研究思路。

“我目前的课题还会涉及到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包括一些图像识别技术,本科时的理工科课程能够帮助我快速入门相关的技术应用。”

深受导师影响,努力成为一名好医生

研究生阶段,王海师从乳腺外科专家邵志敏教授,导师严谨的治学精神与敬业的工作态度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也因此不断鞭策着自己朝着一名好医生的方向去努力。

“往常时候,邵老师在徐汇院区的门诊一般从早上8点半一直持续到下午3点,将近七小时的时间里,邵老师会诊治150位左右的患者,到了吃饭时间就时常只吃个小面包或喝点咖啡。”王海说,他每周一都会协助导师开展门诊,为了尽量多看些门诊患者,导师经常牺牲午饭休息时间,而在门诊开始前,邵教授还会例行开展1-2小时的病人查房。

在门诊遇到的特殊病例时,王海会在导师的指导下和团队成员一起探讨;他每周还会参与课题组或科室内部的会议讨论,交流最新临床和科研进展;有机会参与手术时,他也会仔细观察学习,认真对待每一个步骤,不断积累临床经验。

自2020年疫情以来,王海只回家过一次,大部分时间他都坚守在医院。今年疫情封控期间,由于所住小区急需医生志愿者,已考出医师资格证并积累了一定急症处理经验的王海主动向社区报备,积极参与到了志愿医疗服务工作中。

面对腹泻、关节肿胀等急症咨询时,王海会及时在微信上提供处理建议;针对社区中一些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用药需求,他也会耐心帮助对方进行配药登记;同时,他也会协助居委制作防疫宣传资料,向社区居民进行防疫科普,邻居们也因此亲切地称呼他为“急诊王医生”。

这段时间,王海正在积极准备自己的毕业论文。谈及今后的打算时,他表示,“希望能够成为一名好医生,并且一步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制图: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