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先贤初心,汲取奋进力量。
在上医95年的奋斗历程中,无数上医前辈严谨治学,医德高尚,对上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6年,经中央核定,上医有16名一级教授,22名二级教授。这些教授都是各学科的先驱者、奠基人或领军人物。
他们在医学教育岗位上以身示范、立德树人,在救死扶伤的事业中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我国现代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徐荫祺(1905~1986),男,汉族,江苏苏州市人,九三学社成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926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生物系。历任上海第一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主任,上海医科大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作为我国动物学会、昆虫学会的发起人之一,长期担任上海寄生虫学会副理事长,上海自然博物馆学术顾问等职。
徐荫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原籍常熟。生于1905年,父徐允修,名元福,清诸生,早年于苏州博习书院教授国学,后为东吴大学汉文教习,曾任秘书长,著有《东吴六志》。
徐荫祺早承父教,有志于科学事业。1926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为燕京大学生物系教授胡经甫的研究生,并任该校首位兼职助教。1929年获理学硕士学位。赴美国留学。1932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研究院昆虫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被推为全美自然荣誉学会会员。归国后任东吴大学理学院生物学系教授。1935年任燕京大学教授。1937年回任东吴大学教授、系主任,曾兼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
徐荫祺桃李满天下,教授指导的不少学生在各个领域做出卓越的贡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原所长刘建康院士回忆在东吴大学求学期间的经历,提到生物系的徐荫祺等一批老师,既授课又做科研,教书育人,使他深受教益。
“这些老师讲课深谙其道,都很真心,他们知道的都会告诉你,很有耐心。我经常问他们问题,他们都会很耐心地解答。特别是实验课,当我迷惑的时候,就找老师来指点,这些老师都很耐心,都把上课很当一回事。所以他们上课的内容,我们都记下来了,做了笔记的,以后查看的时候就很有用处。当你再去问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很详细耐心地跟你解释。所以我认为他们很真,他们的态度让我很感动。”
我国昆虫生理学的开拓者钦俊德院士当年临毕业时,正是在徐荫祺教授的指导下,收集上海一带的五种仓库害虫,进行观察研究,作为毕业论文的课题。1940年,钦俊德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徐荫祺曾任四川乐山盐场场长,工作勤勉,富有成效。1943年获冯玉祥赋诗称赞。抗日战争胜利后,徐荫祺复任东吴大学教授,并任生物材料供应处主任兼动物技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荫祺于1951年当选为苏南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二届一次会议代表。次年任苏南师范学院筹建工作委员会委员。因院系调整,后任上海第一医学院教授及寄生虫病学教研室主任、卫生系副主任等,兼复旦大学教授。曾当选为上海市寄生虫学会副理事长等。徐荫祺还担任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副主编、昆虫学报、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辞海》医学部分、《英汉农业昆虫学辞典》《蜱螨学名词名称》编委,参编《人体寄生虫学》《生物学词典》《蜱螨学进展》等。
徐荫祺致力于寄生虫学的研究,是中国研究昆虫学的先驱之一。早期对蟋蟀、蝼蛄、蚤、蜉蝣等昆虫进行生物学虫种分类和生活史的研究,发表研究论文20篇。1935年在美国出版的《蜉蝣昆虫生物学》专著,被世界昆虫学界公认为重要的科学文献,并多次再版。解放后,开拓恙螨与恙虫病的研究,对恙螨的分类、分布、生态以及病理改变等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发现新属新种和特殊的交配传精方式,发表《恙螨的分类》《恙螨生活史的研究》等论文40余篇,对防治恙虫病有所贡献。1979年又对蠕形螨进行生物学防治研究,对其属种分类、形态、超微结构、发病机理等取得新的进展,发表研究论文13篇,又进行了蠕形螨与皮肤病关系及其防治的研究,先后发表论著70多篇,填补国内空白。1982年应邀赴美讲学和学术交流,到过8个州14所大学,讲学、座谈20余次,通过学术交流,增进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并在国际上获得很高声誉。
徐荫祺爱好广泛,他还酷嗜集邮。1920年,即与弟徐荫祥在苏州天赐庄创办徐氏兄弟邮票社(又名大陆邮票交换俱乐部),并创办英文版《大陆邮票新闻》季刊。加入中华邮票会,曾任新光邮票研究会评议员。
徐荫祺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祖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他领导教学改革,举办了十多期高级师资进修班,并培养了研究生。他一生襟怀坦白,勤俭朴实,平易近人;治学严谨,诲人不倦,是知识分子的楷模,是青年们的良师。
参考文献:
1. 《上海卫生志》第十八篇第一章
2. 李峰著 《苏州通史 人物卷 下 中华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3. 连惟能,黄美玉.沉痛悼念良师徐荫祺教授[J].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86(02):81.
4. 覃兆刿,林天新著 《碧水丹心 刘建康传》